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
中国当前的传媒教育怎么样了,应该如何评价新闻传播教育,是目前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传媒教育机构的评价,基本上取决于其提供的人才质量,质量高,能够满足业界的人才需求,就能得到社会正面的评价;反之,社会的评价可能就很低。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社会、业界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评价远不如我们的期待,传媒教育工作者、媒体领袖,包括宣传管理部门,都应该反思、检讨,思考传媒教育脱困的路径。
新闻院系的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院系究竟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传媒人才,学界众说纷纭。国家重点高校的新闻院系和一般高校的新闻院系,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不一样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目标定位是一回事,而执行的结果又是另外一回事。来自社会、来自业界的反馈信息表明,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社会评价并不高。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大多眼高手低,业务能力较差。实际情况可能正是如此,不少高校的新闻业务课程教学,主要由没有业界经验的学术型老师操刀,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验设施简陋,不能满足业务技能课程的要求,其专业实践平台也比较低,绝大多数高校新闻院系的专业实习都是就地安排,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二,一些学生思想太过活跃,甚至有自由化的倾向。大学是摄取知识,探求真理的地方,思想开放是前提,一切价值都要重新经过理性的审慎判断。大学生需要想象和创新的思维品质,敢于探索,敢持异见,坚持真理,毫不退让。但是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或进入媒体,其职业身份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持论不仅影响到个人,更影响到整个社会。一个过于自由的媒体或新闻工作者,可能会给社会造成困扰。其三,视野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开得很专、很深,而一些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却很少纳入学生的必修或选修的课程范围。即便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范围内,专业之间的界限壁垒森严,学新闻的不了解广告,学广告的可能不了解广播电视,学网络的不了解出版。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无法立体透视,更难以触类旁通。其四,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省情,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面对社会问题、重大事件,往往从西方历史、普世价值中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在国际社会日益认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家底不甚了了。其五,责任意识淡漠。现代大学生不同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理想缺乏、责任意识淡漠。上个世纪80年代莘莘学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肩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丧失了对于政治的激情,虽然也要读书,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未来的职业,为了自己的事业成功,至于国家、民族的前途,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很少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富有责任感和大局观的优秀传播人才。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责任感、大局观、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
大学生或职业传媒工作者的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温家宝在2004年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的信中,专门论及了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温家宝认为,责任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理解,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①
大学生或传媒从业者的大局观,体现在对国情的了解、对世界大势的洞悉,以及建立在历史洞察力基础上的理性思维和政治判断。有大局观,才会知所进退,才会有轻重权衡,才会有优先次序,才会有行为底线。一个传媒人、一张报纸,如果没有大局观、大局意识,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失去审慎,缺乏节制,难免会给国家、社会造成困扰。
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这是新闻传播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标志。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应该具备新闻传播方面的系统知识,能够解析复杂的传播现象,理解并且善于利用传播规律;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媒体业务能力,适应媒体运作全流程各环节的岗位需求。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综合素质中,虽然专业技能不是最重要的,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传媒职业之所以能够独立于其他行业,就在于这种专业技能的不可替代性。
总之,责任感、大局观、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是传媒工作者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责任与大局对接,决定了传媒从业者的行进方向;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则直接影响到传媒从业者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怎样实现培养目标
怎样才能实现既定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的系统论述,是他们对传播现象与传播规律的全面解读。它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动指南。它不仅保证新闻宣传工作的政治方向,而且直接影响到新闻工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境界。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课堂、进教材,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在学生中入脑入心。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秀的传媒人才必须有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取决于课程体系的设计。新闻院系在设计课程体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业界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这种需求在媒介传播技术发展不同的水平下,在不同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是大不一样的。当前世界传播发展的大趋势是媒体融合,所以新闻传播院系要根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顺应传媒业界新的人才需求,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在该做加法时做加法,该做减法时做减法,大刀阔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水准决定了学生的水准。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生。教师队伍如果主要来源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系统地受过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教育,这等于是教师品质的重要保证。但即便是重点的一流大学,教师的来源也要尽可能地多元化,来自同一个学校、学院、学科的老师的数量要有控制,出身单一学校、学科的老师比例不能过高。除了来自高校的学术型师资外,还要有来自业界的、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的师资,要确立一个原则,即没有业界经验的老师不能担任传媒业务课程的教学。除此之外,师资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都要趋于合理。
开门办学,实现与业界的对接。新闻传播教育要开门办学,向业界开放,向社会开放,与业界接轨,与社会接轨,缩短与业界的距离。目前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离实际太远,离业界太远。学校不知业界前沿的动态,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学生毕业出来,才发现学校与业界的天壤之别。新闻教育界必须开通与业界连接的快速通道,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业界的实践平台,开拓新的教学资源,补充学校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服务业界的过程中,提升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实力,进而将此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
强化第二课堂,增进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新闻教育要以第一课堂为主,但是不能忽视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增进对国情的认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业界规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