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高考志愿填报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术界人们也喜欢叫“生涯规划”,在有些地区,也有一 些人喜欢用“人生规划”来称呼,其实表达的都是同样的内容。
高考是考生一个人的事情,经过十余载的学习,学子们快乐或者不快乐地走向高考考场。而之后的填报志愿则往往凝聚的是一家人的社会经验,甚至附加上的是两三代人的理想建构,高考之后,孩子去向哪里,修习什么学问?大学毕业之后工作的大致方向和定位,家长也大多视为己任,皆有安排和打算。
如今参加高考的绝大部分是“95后”的孩子,这代人的性格特点和群体心理日趋国际范儿,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时今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际特征也越发明显。所以职业规划也许是协助父母,以便父母更好地协助孩子填报志愿的一剂良方。考生需要明白的是职业规划或者职业测评亦如父母之于考生一样,他们的角色是参谋,他们的作用仅是协助而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核心与要义是回归到自己,通过整合各种要素与资源,最终由考生做出来自内心的决定!
前奏:职业发展的内核资源——自我探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筹谋预判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决定。那么对于高三考生,如何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结合起来呢?首先,考生需要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完整和正确的认识,进行一个结构清晰的自我职业发展内核资源的盘点。这个认识和盘点不仅仅是几次模拟考试成绩、班级排名、文理偏重,更多的是关于自我内在人格的了解和盘点,以帮助你找到一个更佳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
1.我喜欢的部分
“喜欢”是生命富有张力的重要表现,是人获得快乐的重要渠道,越是纯粹的喜欢越是有价值。“我喜欢烘焙,在家里制作饼干和蛋糕,即使经常失败,样子不好看、味道很难吃、别人的评价也都不高,可是我还是喜欢,一有时间就想动手烘焙,我享受这个过程,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会沉浸在其中,不知不觉忘记周围人的存在,甚至也忘记了吃饭。”这段自述准确描述出了“喜欢”具备的要素:忘我、与成功无关、不求回报。考生可以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最好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澄清自己“我喜欢”的部分,具体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六个维度进行自我探索:
与人打交道――与工具打交道:
深入地进入某一个领域――广泛地在不同领域间调整和变化;
重复以致达到个人的熟练――冒险以致追求对他人的影响。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考生要能够举出很多真实的事例证明自己在某些维度表现特别明显的“我喜欢”,而非虚假和杜撰。“我喜欢”的探索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自我的兴趣品质和兴趣投射结果,对于专业的选择和未来职业的方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我愿意的部分
因为某些影响,有一些考生有着明确的、向往的专业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我向往成为一名国际化的体育运动文化推广人员,能够在四大网球赛场上推广中国品牌,推动更多的中国球手走向世界!”这是一名大三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的团体活动中,对其他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职业定位时说的话。这名学生填报志愿时选择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一直热爱网球运动,是李娜的铁粉儿。大学的业余时间都在练习网球,也在很多大型体育赛事担任过志愿者。后来硕士改读了国际商务专业,苦练英语口译和听力,目前已经在某职业体育俱乐部实习。
“我愿意”代表了一个人强烈的意志动力方向,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大部分考生在此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我愿意为之奋斗”的领域,家长可以多与考生讨论,帮助考生澄清自己内心关于职业定向的意志动力方向。通常榜样的力量在这个部分有着明显的影响力
3.我能够的部分
对于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实践锻炼的成年人而言,自己能做或者擅长的事情,不能或者不擅长的工作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对于高三考生来说,“我能够”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我能够”代表了当时当下的能力现状,对于青少年而言,未来的生涯发展空间巨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还处于初期。不过考生还是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或者跟随有经验的咨询师来探索自己的能力天赋。随着时间的累积和不断练习,能力一定都会日趋熟练和提高,但是如果考生可以明确自己的能力天赋,那么在相同时间内的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能力增长。
初期——学业生涯规划
我们先来回顾一个真实的案例,一起看一下这位考生选择大学和专业的过程。理科生小浩(化名)就读的是省重点中学的普通班,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和经验,高三一年努力读书复习,单纯而又枯燥,对于行业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的现状基本没有什么了解。父母忙于工作,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尽可能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和安心复习的心理环境,家庭事务一律都不需要孩子参与,小浩只需要每天勤奋学习和努力备考就可以了。至于专业和学校,根据考试的情况到时候再说或者再征询老师和其他人的意见综合决定。高考时小浩水平发挥一般,只达到了二本批次省控线。在接下来优选专业还是优选大学的问题上,小浩、父母和其他亲戚有着难以统一的意见。
小浩认为应该先确定学校,他的三所目标高校都在风景秀丽的旅游城市,其中两所高校还临海。之所以这样选,首先是因为这三所大学往年的录取分数与自己的高考分数最为匹配,而且这些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的思想观念开放,大学校园美丽。至于读什么专业小浩没有太多的考虑,初步打算报考这三所大学开设的管理学类的专业,原因是自己数学功底不好,不希望学太复杂和有难度的数学类课程。再远一步没有计划,先读了大学再说,找不到好工作就去考研究生。至于什么是好工作,进入哪个行业,在什么区域发展统统没有考虑。
父母则坚持认为应该先确定就读的专业,在医院药房工作的父亲希望小浩学医,报考临床医学本硕连读,毕业后根据市场需要考取本地某医院医师证行医,或者继续读博深造,到更好的医院当医生。在化工企业从事检验工作的母亲则建议小浩报考经济学类或金融学类专业,希望小浩本科毕业后能够到银行或证券公司工作,专业从事投资理财方面的工作。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小浩报考了管理学类、金融学类的专业以及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最后被一所外省财经类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在入学半年后,小浩出现了明显的学习动机弱、专业兴趣低、学习成绩差并且迷恋网络游戏等适应不良反应。苦恼坚持了一年后,终在大二因不及格成绩过多而被迫退学。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考生而言,十八九岁的年华却要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的确有着相当的难度,但是在小浩的事例中,其本人以及父母、亲属各自的想法是值得我们总结的。
首先,家长和孩子一定要在进入高考之前就充分地讨论关于未来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内容。时间越早,讨论越充分,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的决定就越是有价值。家长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高考之前讨论那些都没用,因为最终还是要通过分数来决定学校和专业,孩子总是过于理想主义,我们家长的责任就是要让孩子看清现实,踏实的将双脚踩在土地上!”所以最终无数考生变成了高考的奴隶,分数成为决定命运的唯一天平。
这是一个催眠的过程,父母和老师非常容易将这样的信念和价值潜移默化移植进入孩子的心智模式当中。在高校工作的这十余年,笔者见到了太多失去自我主张、无法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各大高校每年都有不少因无法适应专业学习而丧失学习动力、迷茫不知所措的学生,要么痴迷网络游戏,要么懈怠如夕阳西下,丧失奋斗意志,安逸享乐不思进取。
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青少年适应不良的问题,更有专业选择和院校填报不理想的因素。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有困惑和需要的考生最好找到专业咨询师帮助自己完成三个部分的自我探索。之后,家人也要与孩子充分交流和讨论关于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想法,鼓励孩子充分地表达,不可轻易打断或给出某些指导性的意见。父母也可以动员自己的社会资源,适当参与到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话题中。
在上面事例中,小浩的父亲如果可以请自己医院的大学生同事与孩子坐下来聊聊医学院的学习经历,介绍医院的工作印象,可能会更好地促使孩子考虑父亲的建议。考生经由咨询师或者测试量表得到一些关于自我性格、能力、兴趣的自我评估结果,也一定要和父母、老师以及有经验的成年人讨论你的测试结论。职业倾向测试最重要的价值是帮助受测者更深层次地认识自我,有熟悉自己的人参与你的测评,将会更加有效地佐证测试结论。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学习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因为在毕业之后找工作时还是取决于能力。之所以会有人持这种观点是因为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时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这样认为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所学专业能够与未来所期待的职业目标一致则投入产出比最优,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最优化。
笔者通常都会建议考生在做了自我探索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后,依照未来的职业愿景来确定当下的学业生涯规划目标。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会问到这样的问题:“高中生的职业规划、测量工具通常只有性格、能力的匹配专业,但是即使同一门类的专业也有很大差别,这个时候该如何选择?”
举个例子来说,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和测评工具的结构化评估,某考生适合报考就读机械工程设计类的专业就读,但是机械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分类,如汽车方向、机车车辆方向、数控机械工程、航空航天设备等太多太多的细化分支领域,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充分动员自己的社会人脉,最好找到相关领域的职业人士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同时搜集了解某学校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计划。另外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始按照政策要求在每年度年末发布本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家长和考生一定要关注和了解目标学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特别是专业就业的地理区域、行业领域和雇主单位属性等相关内容。
通常来讲,考生过于理想主义,而家长又常常现实过头,其实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专业填报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非常必要。这是理想与现实进行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最优的填报过程应该是父母充分聆听孩子关于未来和梦想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行业领域、区域定位以及对于自己孩子的观察和了解等给出充分的建议。
最优的专业填报结果是考生结合结构化的测评结果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来澄清自己的职业远景,形成关于未来的职业理想;通过与父母或者职业生涯经验丰富的人士进行交流后形成较为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高考志愿专业清单;再结合自己的考分来先选专业和学校,完成志愿填报工作。
考生选择专业的时候是否考虑未来就业面宽窄呢?其实,如果考生在高中阶段有过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这个疑问就是一个伪命题。首先,规划都是设定目标的过程。考虑就业面宽窄实则反应的是个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妨先罗列二三个自己最有意志动力的目标职业作为规划的目标,设置3~5年内的学业生涯行动计划行动起来,自然专业的填报也要围绕这个计划进行,然后每半年进行目标动态管理和调整。
规划是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选择是实现目标的路径
在以往的志愿咨询中,家长常常会抱怨国内的就业前景看不懂,明明填报的时候还是紧俏的“热门”专业,等到毕业的时候就变成毕业生过剩的冷门专业了。这个现象再次印证了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经历的欠缺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现实意义。认识自我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其中就包括了自己未来职业选择的探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确定未来5年左右的职业目标是比较可取的,这样的目标进可攻、退可守,围绕你的生涯目标开展的学习生涯规划和学习实践活动将使你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精彩。
要知道,无论朝阳还是夕阳产业,无论人文社科还是工程技术领域,“95后”面向的未来都是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以高度全球化为特征的生存空间,只要你成长为一个具备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专业精神与职业操守、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人才,知识和技能只是你在具体行业领域或者行业企业施展抱负的途径而已。当然,成长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一蹴而就,从青春年少到职场达人的进化之路其实是自我不断成长,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开拓疆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