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龙应台读后感1000字3篇
目送 龙应台读后感1000字1
后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因明后天有事怕没时间去父母家,于是我便决定今天去看望父母。
11点多我给妈妈打了电话问问在不在家,妈妈说在家,正要煮饺子呢,一块过来吃口吧,我说刚吃完一会儿,你们先吃吧,不用等我。
我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便去蔬菜水果批发大院买了一些水果。到父母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妈妈跟我说他们刚吃完,问我要不要在吃点,我说不饿,等饿了再吃吧。见爸爸坐沙发里看电视,便问候了几句,爸爸今天的气色比以前好了很多,人也胖了一些,见到我来非常的高兴,感觉有说不完的话似的。爸爸告诉我你三叔来了,在里屋睡觉呢。我说哦,好几年没有见过我三叔了。
在我的印象里三叔非常的健谈,人长的也精神,脑瓜灵活,三叔曾经做过教师工作,后来又在政府机关工作,说话很有条理,脾气还好。正和父母聊天的时候,有人敲门,原来是找父母打麻将的。三叔可能也听到了动静,从里屋走出来,我看到三叔第一眼的时候都有些愣了,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眼里的三叔,瘦瘦的身材,矮矮的个头,满头的白发,整个人老了很多。听妈妈说三叔早上七点多就来了,早饭也是在父母家吃的,我也没敢多问什么,只是觉得人怎么突然间一下就老了呢,我想人老了都很恋旧吧,以前他们哥兄弟走动的并不怎么勤,奶奶走的早,是爷爷一手把他们拉扯大的,现在他们也都步入了爷爷辈,年轻的时候也曾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过,可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到老了还是这哥几个在走动,还是哥兄弟在一起觉得亲切。
爸爸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虽然是老二,但大家有事都来找他商量,妈妈对待大伯和几个叔叔、姑姑都象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他们一来,妈妈都要到市场去买一大堆菜,然后亲自下厨。我的妈妈今年已经75岁了,可依然那么勤快,受苦受累从来不喊屈,都是一个人承担,我老公常跟我说,你们姐三个有你妈一半的勤劳就行了,每说这话的时候,我都会说没办法啊,谁叫你这么惯着我了,老公听了也很无语。不过在这里还真的要感谢老公一下,谢谢你这么多年来的娇惯与纵容,让我知道这份爱如许深情。
下午父母打麻将,我便睡了一会,四点多的时候我跟妈妈说我先吃一口然后回家了,怕晚了没车。妈妈便紧忙给我弄饭吃,临走又给我拿了不少东西,怕我这个吃不上那个吃不上,每次去妈妈都会问我这个要不要那个要不要。我说不拿了,太沉,妈妈说你可真懒,出门就上车了有啥拿不动的,我说好吧,那就少拿点吧。以前走的时候很少跟父母说一声我走了,我想可能依赖惯了,想事太少,每次走的时候从父母的眼神里都能看出是那么的不舍,爸爸行动不是很方便,每次妈妈都要把我送到楼下,看我走远她才上楼。
做为儿女我想我做的还不够好,陪父母的时间太少了,姐姐和弟弟在外地不能常回来看望父母,而我虽然离的近一些,但有时候就是因为懒的动,去的次数也不是很多,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父母离我越来越远,所以现在只要有空就会去看看,没空的话也会给父母打打电话,父母知道你在关心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欣慰,很知足。希望朋友们有时间都常回家看看,因为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
目送 龙应台读后感1000字2
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觉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归》跟“目送”有些关系,其余都很杂乱,几乎与“目送”没有关系,所以,大致内容我也概括不出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 “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这本书的第八篇:《母亲节》里,有一段有趣儿的文字,是一些对话,我一边看,一边想,貌似我和母亲也有过这类的的对话……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 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我”和“我”的母亲深深地跪下,眼泪决堤。
虽然我看得是“电子书”,有一些重复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复还是无意重复的。但是,这“本”《目送》十分感人。虽然我还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会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颗感恩和回报的心。
目送 龙应台读后感1000字3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的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范文大全VoIvE.nEt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