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华山的险

2017-05-26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华山的险》给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华山那非同一般的险。小编在此整理了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华山的险》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华山的险》

华山的险,吸引了许多游人。

为了一览华山的奇峰异彩,领略它的天下之险,我在山上呆了两天两夜。从早到晚,上上下下,跑了近百里山路。走“五里关”,过“莎萝坪”,路还算平坦,暂时感觉不出险。只是匆匆赶路时,偶一抬头,往高处望去,只见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山路夹在缝间。天空在这峰林争雄的世界里,似乎也龟缩成了一条线,瘦瘦的,直直的,失去了那浩大的气派。上到“毛女洞”,山路便开始了大幅度的变形,左拐右弯,蜿蜒蛇行。疑已无路,打个弯儿却又小径通幽,别有天地。

“华山天下险”。这“险”是够味的,这“天下”二字也是当之无愧的。瞧,在深深的山坳里崛起的一条狭而长的山脊,远看似一条绳子从天上斜斜地横放下来,那就是“苍龙岭”。它左右两旁的沟壑深不见底,山风夹攻上来,全无遮掩,呼呼大作,似有千军万马在厮杀。这历来是游人谈“险”色变之处。不过,现在的苍龙岭经过一番整修,路面加宽,两旁都护以铁索,只要脚踏实地,步步小心,爬过去还是十分安全的。我倒觉得“老君梨沟”可怕得很,路狭窄仅容一人,斜斜地从几百米高处滑下来,两边空空荡荡,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游人是一个紧挨着一个,小心翼翼,全神贯注,敛气屏息。稍不注意,一个出事,那顺着的一溜儿都会跟着倒霉。有的人只是爬上了一小段,便觉得太冒险了,赶快退下来。从沟下往上望去,人们的动作或蹲、或跪、或手脚并用,犹如一个个虔诚的朝拜者。

征服华山,是个了不起的壮举。当你横下心,壮起胆,登上平台,放眼回顾,华山的一峰一峦、一石一木,都变得更加峻拔、亲近起来。山风尽情地吹拂着人的心怀,此时,一切疲倦、惧怕都在这瞬间消失了。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华山的险》教材分析

“五岳归来不看山”,华山便是这五岳之一,它以“险”而名闻天下。而本文的作者也就抓住它的这一特点,用其登华山两天两夜的亲眼所见及其切身感受,给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它那非同一般的险,让我们随着他那细腻生动的描写,同游华山,品尝“险”味。

本文共有4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句,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华山的特点——险。第二、三段具体地向我们展现了华山的险。第二段在简单地介绍了自己游览的时间、路过的景点后,重点写了游览路上所看到的险。作者在平缓的路上,虽暂时未感到险,却看到了险:峰险、路险,天空在峰林的争雄世界里也变为一条线。接着,直写其路险,由山路的变形、蜿蜒,进而到无路,别有天地,给我们展现了他直接感受到的路之险。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同样写险,但这险比前一段更进一层,“险”得够味,是名副其实的“天下”险。作者抓住了两个地方,一个历来是游人谈“险”色变处——“苍龙岭”,作者从沟壑之深、山风之大、游人小心之程度,突现了此处之险。第二处是老君犁沟,路窄,路斜,两边还空荡荡,写出了所见之险。但作者的点睛之笔却在后面,他通过写游人突显了山之险:眼睛不敢看,神态紧张,动作小心,中途退缩,手脚并用……最后一段给我们展现登峰之后的惬意和开阔,让人心头不仅为之一爽。

本课把华山的险层层深入地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赏句、品词、想象,让华山的险深刻地印于学生的脑海中。与此同时,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作者的细腻描写。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一段:点出“险”是华山吸引游人的地方。

*第二段:小声自由地读这段,我们能了解本段作者给我们介绍的内容,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出华山的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思、讨论,结合旁批感受这段所描写的作者看到的险。在交流中抓住“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这些词的理解,结合图片或影像资料形象地感受山势之险。

*第三段:“够味”“当之无愧”这些词强调了华山的险。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上感知这一段从两个地方展现了华山之险。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同学的互评中,相机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地体会文中那两个比喻句,一个从形上写出了山的险,一个用山风的呼啸烘托出山的险。面对如此“可怕”的情景,你会有什么反应?以此为引入点,仔细品读后面写游人爬山动作、神态的句子,结合旁批,感受华山之险,同时也感受作者写法上的妙处。

*“深不见底”“全无遮掩”“千军万马”“厮杀”的确让游人谈“险”色变。

*引导学生想象“仅容一人”“从几百米高处滑下”“两边空空荡荡”,眼睛“不敢往下看”,体会华山的险。

*旁批引导学生了解可以从对游人神态的描绘中间接写出华山的险。

*旁批引导学生了解,此处通过对游人动作的描写,间接反映出华山的险。

*在这么险的山路上攀登,手脚并用就是很自然的了。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第四段,抓住“放眼”,感受登上山之后的心情,再边读边想象可能看到的景象,联系自己平时登高的体验,说说自己读到这里的感受。适时让学生欣赏如“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可以深化学生的感受。

*旁批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曾经读过的诗句(2册“读读背背”《华山》)这种方法,加深对文章的体会或认识。

↓↓点击下一页查看《华山的险》教学设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