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发生时 该如何进行沟通
双方谈话的时候,怎样避免对吵对骂,怎样通过沟通来轻轻松松解决矛盾呢?下面小编整理在矛盾发生时沟通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矛盾发生时沟通的方法: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例如,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羽毛球比赛……”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们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想了想,说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她回家告知丈夫这个具体化的心愿之后,丈夫很快同意了。
有一次,我应邀去协调一些高中生与他们校长的矛盾。这些高中生对校长极为不满。他们认为他是种族主义者,并准备找机会报复他。一位牧师担心会出现暴力,就请我去协调矛盾。一开始,他们就举例说明为什么他们认为校长是种族主义者。听完几个例子后,我请他们讲讲他们希望校长具体怎么做。此时,一位学生不屑地说:“这有什么用吗?每一次和他说我们的想法,他总是说‘离开这里!我不需要你们这些人告诉我该做什么!’”
接着,我向他们了解,他们向校长提出了什么请求。他们回忆说,他们希望校长不要对学生的长发说三道四。对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他们说出希望校长做的事,而不是不希望他做的事,他们就较有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此外,他们还提出,他们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然而,校长的答复是,他对学生十分公平。我评论说,如果他们请求的是具体的行动,而非抽象的“公平对待”,那么,他们就较有可能得到满足。
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列出了他们的具体请求,共有38项。其中包括:“我们希望黑人学生代表可以参加校服标准的制定。”“在你提到我们时,我们希望你用‘黑人学生’,而不是‘你们这些人’。”第二天,他们向校长提交了书面请求。当晚,他们就在电话中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校长同意了所有的请求!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此外,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一对夫妇发生了争吵,太太对先生说:“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先生反驳:“我没有吗?”太太气冲冲地说:“你当然没有!”于是,先生就问太太她到底想要什么,太太回答说:“我希望你给我自由!”然而,这样的一堆请求还是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当她试图澄清她的请求时,她突然意识到了她想要什么。她说:“不好意思。准确地说,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赞同我。”像这样具体的请求,先生才懂了。
有一次,我为一对父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的过程中,父亲对15岁的孩子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这个要求难道过分吗?”这时,我请他说明,他的儿子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于是,他就向我解释他对孩子的期待。最后,这位父亲说:“当我说我希望他能有点责任感时,我实际的意思是,他要听话,而不要固执己见。”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和这位父亲一样,在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愿望时,我们一般不会提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例如,为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公司经理对员工说:“我希望你们和我在一起时,不要有什么压力,什么话都可以说。”这句话反映了管理者希望员工“不要有什么压力”。如果管理者想让他的请求更具建设性,他可以说:“你们是否可以告诉我,我怎样做,你们在和我谈话时才能放得开?”
矛盾发生时沟通的方法:“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杰克和他的朋友珍妮说:“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这是请求还是命令呢?现在还不好说。我们需要根据珍妮没有同意时,杰克的反应来作出判断。
假定她回答说:“杰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如果杰克接着说:“你这人真自私!”那么,他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因为他并没有重视珍妮休息的需要,而开始指责她。
以下是对话以另一种方式展开:
杰克:“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
珍妮:“杰克,我真的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找别人好不好?”
杰克一声不吭走开了。
珍妮发现杰克不太高兴,就问他:“你怎么了?”
杰克:“没什么。”
珍妮:“我觉得你好像有心事。来,说说看。”
杰克:“你知道我孤单极了。你要是真的爱我,今晚就会留下来陪我。”
在这段对话中,杰克仍然没有重视珍妮的需要,而是认为珍妮不再爱他。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反之,如果杰克尊重珍妮的感受和需要,那么他所表达的愿望就是请求而非命令。
这时,杰克也许会说:“珍妮,你的意思是说,你已经很累了,今晚需要休息?”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想勉强人,那么,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是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我们可以说:“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然而,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那么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