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他人的名人故事

2017-05-26

关爱像一股春风,吹进我们心中;关爱像一股暖流,温暖着人心;关爱像一把火,照亮着人心。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爱他人的名人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爱他人的名人故事篇一:善良让给予更自然

2007年8月10日,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到宁夏永宁县望远镇政权村,主持“共享一份爱,同圆一个梦”大型公益活动,来自宁夏的35名贫困大学生是《圆梦行动》节目的特别嘉宾。崔永元18年前去过宁夏,对今天的宁夏已经很陌生了,这次有机会去那里,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离开北京时,他想不能空着手去,所以随身带上了1万元爱心款。

在主持节目中,崔永元和每一位一上台讲话的贫困学子拥抱。第一家企业捐款后,崔永元拿出一个信封,“这是我背着爱人攒的1万元钱,我也要捐给青基会,圆贫困大学生的梦。”他转过身以其惯有的幽默方式说道:“你们可别告诉我爱人啊。”他的话逗乐了全场的人。

虽然是一句幽默的调侃,但恰恰反映了崔永元低调而不愿张扬的处世态度。据敬一丹等主持人透露,这些年来,崔永元给慈善机构捐过不少钱,还先后资助了20多名学生,而在2007年年初结束的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中,也是一路行走,一路行善。有这样一串数字:一路上节目组筹集慈善捐款1500万元,帮助了230所学校,新建了20所小学,慰问了360多位老红军,修复了多个无名烈士墓。每次捐款,崔永元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宣传。在面对记者的探询时,他也总是说:“我很少做善事的,非常少。”崔永元这样理解慈善的意义:做慈善是帮助别人,也是拯救自己。在他看来,对做慈善的人,不要一个劲儿地夸他们,相信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比如乐观的心态、宽容的心境、不屈的意志,这些都是帮助别人时所收获的珍贵礼物。正是抱着这种真诚而平和的心态,在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时,崔永元总是极力维护对方的自尊心,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

1988年的一天,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的崔水元正在拆看群众来信,一封信里隽永的字体吸引了他。那是一封高中学生的来信,信中说他马上要参加高考了,但是家里很穷,即使考上大学,也没钱读。他写信来,就是想在回乡前和他所喜欢的电台节目告个别。

看了这封信,崔永元想,这孩子的字写得这么好,学习成绩也应该很好吧,如果就因为缺钱上不了大学,太可惜了。他马上拿起电话按学生所留的地址和学校联系,核实情况后,崔水元决定资助这个学生。后来那位学生考上了黑龙江大学,崔水元先后资助他学费生活费共3000多元,直到他大学毕业。

转眼,10年过去了,崔水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人们喜爱的主持人,而他也把做过的这件好事忘得差不多了。1998年,当他到黑龙江为自己的新书《不过如此》作签售时,一位老人突然跪在他面前,接着便哭了起来。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正是他资助的那位学生的父亲。他特意赶过来,就是要当面感谢这个改变他儿子命运的人。

后来,崔永元每次到黑龙江,那位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负着感恩与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

崔水元说:“挣钱了吗?挣钱了就把钱还我吧。”年轻人立即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交给崔永元。“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说完这些话,崔永元没再与他联系过。

关爱他人的名人故事篇二:有爱心的小屈原

“知道吗?村口的大石洞里能流出米来?那天我亲眼看见的。”村子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村民们跑来跑去,互相转告着。

屈原的爸爸皱着眉头,在厨房里走来走去,“奇怪!米怎么会少了?”

他把两件事想到一起,“嗯,肯定是他!”

天黑了,月亮升到了树梢上,屈原的爸爸躲在村口的一棵大树后面,他要干什么呢?

来了,通往村口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人,个子不高,怀里抱着东西,越走越近,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孩子。“唉!”屈原的爸爸叹了口气,从树的后面走了出来。

“屈原!”他叫道。

“啊,爸爸,你怎么在这儿呀?”屈原吓了一大跳。

“回家再说,咱们先把东西放过去。”屈原的爸爸已经想到,大石洞里的米是儿子放的。

“嗯,嗯,谢谢爸爸。”小屈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善良的小屈原看到村子里很多人家穷得没有饭吃,就想出了这个为大家送米的办法。

他的爱心得到了爸爸的表扬,但是爸爸说了另一些话,让他明白了更深的道理。

“你这样能让所有的穷人吃饱饭吗?

现在你还小,应该好好读书,长大了,真正地为大家做些事情。”

“哈哈,我明白了。”小屈原笑了。

关爱他人的名人故事篇三:“乞丐”存钱行善

80岁那年,他当起了乞丐,经常徘徊在纽约的曼哈顿街头行乞。只见他衣衫褴褛、胡子拉碴,头戴一项上面写有“山姆大叔是个大恶霸”的鸭舌帽,帽子边缘露出的白发乱蓬蓬的。他的身体很瘦弱,似乎弱不禁风。加之浑身脏兮兮的他来回游荡,一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样子,活脱脱一个专业乞丐。

他乞讨的方式很独特,只向过往的司机讨要零钱,讨完之后会免费送给司机一份自己买来的报纸。每次讨要,他都是笑眯眯的,态度非常温和,还时常与司机开玩笑,完后从不忘幽默地与“施舍”给他零钱的司机说再见,颇有喜剧色彩。司机见他慈祥、和善、风趣,还不乏幽默感,也都会慷慨解囊,从不让他空手而归。

虽然讨到的都是硬币,但一天下来收入还是很可观,一般每天都能讨到100美元左右,运气好的时候能讨到250美元。白天讨到的钱,他利用晚上的时间整理出来,一摞一摞、一包一包地包装好,然后存放起来。

现在,他已经97岁了,17年来,他从没间断乞丐生涯,讨到了不少钱。然而,他没有花掉一分讨来的钱。每当积攒到一定的数额,他就捐献给一个为古巴儿童购买医疗用品的慈善机构。17年来,他把辛辛苦苦讨到的所有的钱都捐给了这个慈善机构。

其实,他并不缺钱,他的居所是350万美元的豪宅。他也并不是乞丐,他之所以17年如一日装扮成乞丐沿街行乞,完全是为了慈善。迄今,虽然已经97岁高龄,但他的演艺事业并没有停止,同时,他的“乞丐”生涯也没有停止。他说:“我只是想帮助他人。”

他的名字叫欧文·科里,是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被人称为“老戏骨”,还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具权威的人”。现在,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最著名的“乞丐”。

关爱他人的名人故事篇四:老舍帮助盲人谋生

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将近40名。但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宽裕,连养家糊口都很不易,更别说有能力去接济他们了,因此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一经过“瞎子庙”,他的心便隐隐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这些可怜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提供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

于是,他不顾外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瞎子庙”之间,把这些盲人都组织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吹拉弹唱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的曲目。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降低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

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瞎子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变,先后搬出了原先那个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瞎子庙”也从此被废弃。

这之后,每天晚上,当他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个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上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

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声脚步声名叫“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