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护理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创建了一套理论体系.它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护理专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一: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40例母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两组母婴保健知识、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组对母婴保健知识、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护理;效果观察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指孕妇产后住院期间由母婴专科护士24h在产妇床旁进行护理的模式,护理人员通过演示和宣讲等手段,帮助产妇和家属快速掌握母婴护理技能和保健知识,帮助产妇及家属尽快适应角色转变[1]。我们分析产后实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两组产妇年龄20~33岁,平均(25.3±3.4)岁,体重45~70kg,平均(53.7±5.46)kg,孕周30~42周,平均(38.42±0.35)周,其中自然分娩168例,剖宫产72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研究组:由临床经验丰富、有责任心、专业技能强的母婴专科护士对母婴进行24h的护理。
(1)要求家属和产妇共同参与常规护理,预防接种、胎便排除、换尿布、疾病筛查、面部清洁、按摩抚触、听力筛查等都在产妇床前完成;
(2)母婴专科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会对产妇的产后护理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产妇的饮食、运动、身形恢复等进行指导;还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的好处、婴儿的洗澡方法、婴儿常见生理变化、婴儿早期教育方法、免疫计划等知识普及;
(3)在涉及到洗澡、换尿布等可操作性知识时,母婴专科护士会进行具体演示,并要求产妇和家属亲自动手操作,护士会对产妇及家属的动作进行指导与强化,帮助其牢固掌握护理技巧和保健知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士每天按规定时间到产房接新生婴儿去沐浴室和治疗室进行沐浴、预防接种、抚触、听力筛查等活动,在保健知识和母婴护理技能培训上由产妇或家人每天到大房间接受集中培训。
1.3观察指标
采用母婴专科护士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和母婴保健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表对产妇及家属在出院前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和母婴护理技能熟练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及家属对母婴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研究组熟悉母婴保健知识109例,占90.83%,对照组熟悉母婴保健知识87例,占72.5%,研究组母婴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及家属对婴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
研究组婴儿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研究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6.67%,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80.83%,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优质的产后护理服务,充分满足了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的心理,在产科临床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程度。母婴专科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向产妇及家属传授母婴保健知识、婴儿护理技巧,有助于产妇及家属实现与婴儿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自身角色[2]。
(2)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母婴床旁护理工作都是由母婴专科护士负责,临床经验丰富、善于沟通并、责任心强,能够帮助家属及产妇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产科护理的质量得到了保障。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岚.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5):395-396.
[2]王婷婷,薛飞扬,万玉梅.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267-268.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二: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19~81岁,平均52.7岁。所有病例均经CT和(或)MRI检查:脑干损伤10例,广泛脑挫裂伤22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8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5例。GCS评分均少于8分。实施气管切开术最短为发病后3h,最长为12天。昏迷时间为1~7个月不等。带套管时间最短为7天,最长45天,平均带管治(40.00±5.08)d,其中7~9天13例(26%),10~14天25例(50%),15~30天8例(16%),31~45天4例(8%)。住院天数30~78,治愈46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均为脑疝,抢救成功率为92%。
2、术后护理措施
2.1体位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切术后,常因误吸、长期卧床等诱发各种并发症,正确舒适的卧位可使病人安全舒适预防并发症发生。气管切开术后24~48h患者需去枕平卧,保持头颈伸展位,保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颅内压增高者应将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以减少分泌物潴留。同时叩拍背部使黏稠的分泌物松动、脱落并排出。拍背时右手掌屈曲成杯状,腕微屈呈150°,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不可用掌心或掌根,由下向上,由外向脊柱方向震动,可有效地协助患者排痰。防止套管移动,堵塞或脱出而造成窒息。昏迷患者应平卧与侧卧交替变换,防止造成坠积性肺炎。在患者睡眠时,将患者安置于舒适的体位,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心理与技术的周到服务,使昏迷恢复期的病人睡眠舒适。
2.2切口护理
气管切开口及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切口局部,用酒精棉球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一般每日换药2次,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后更换无菌纱布,严格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或皮下气肿的发生。使用无菌纱布剪一Y型切口垫于切口处,上层用Y型塑料薄膜保护防止痰液浸湿敷料。内套管每日清洗消毒2次,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置管前应反复冲洗干净,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好。
2.3心理护理
患者气管切开之前,需向家属进行全面的解释,讲清楚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安全性和重要性。气管切开之后,患者均呈昏迷状态,无自主运动及意识,告知家属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并取得家属的信任。意识清醒的患者对疾病对环境等有更多的害怕心理,对医务人员做的每一项检查和护理都会害怕,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因此,医护人员每进行一项操作要及时跟患者沟通,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不能发音,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口形、手势、眼神等情况进行有效沟通,也可让患者用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并用语言和手势对患者的配合表示赞赏和鼓励,让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2.4呼吸道护理
2.4.1固定外套管
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合理使用范围内选用较粗的气管套管,使套管居于气管中央而不易偏向一侧。套管固定要松紧适当,固定套管的系带要打外科结,系带的松紧度应以能容一指为宜,系带每天更换1次,发现被痰液或渗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根据患者颈部肿胀程度随时调整系带的松紧度,防止脱管等并发症导致的窒息。
2.4.2气道湿化
①超声雾化吸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的是用无菌蒸馏水20ml+α-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配成雾化液,经气管套管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或吸出,起到抗菌消炎作用。无菌蒸馏水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是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Na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不利于气体交换,极易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雾化吸入每6~8小时1次,每次15~20min。同时给氧,并注意保持雾化器喷嘴距人工气道6~10cm,以免因过于接近导致只有雾气进入而造成窒息。②湿化液间隔注入法。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湿化液2~3ml后取下针头,在患者吸气末时沿气管导管内壁缓缓滴入,间隔时间为1次/30min,当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2.4.3内套管的清洗消毒
在气管切开期间,内套管分泌物过多过于粘稠,应每隔4小时清洗、煮沸消毒一次。分泌物多或粘稠,应增加清洗消毒次数。从拔出内管到重新放回,每次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先将水烧开,再投入清洗好的内管,可缩短时间),以免外套管内存积痰痂,使内套管不易放入。目前随着塑料套管的广泛运用,用3%双氧水溶液浸泡5min后彻底清洗,再用同样溶液浸泡5min,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菌纱布擦干,每日4次。临床实验证明,消毒效果与煮沸法相同,但可缩短内外套管脱离时间。
2.4.4更换气管内套管
取内管时,应一手按住外管的双耳,另一手旋开外管口上的活瓣。再将管取出,操作要轻,否则有将外管一并带出之危险。避免刺激气道引起患者剧烈咳嗽。有研究表明更换套管间隔8小时一次较为合理。
2.4.5吸痰
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关键,但同时吸痰本身对呼吸道又是一种损伤。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吸痰的时机、方法和技巧。吸痰前、中、后密切注意患者心率、呼吸、意识、面色的改变。心电监护者可密切注意氧饱和度,出现心律失常或血氧饱和度<90%时立即停止操作吸痰并吸氧。先调好吸引器负压,并将吸痰管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以测试导管是否通畅及吸引力是否适宜。成人一般控制在10.64~15.98kPa,儿童一般控制在7.98~10.64kPa。吸痰前必须充分给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在无负压情况下,当插入一定深度后一边轻轻旋转一边缓慢退出,同时进行吸引,切忌做上下抽吸,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s,每次吸痰时均应更换吸痰管。协助患者翻身,以手掌叩击患者背部,使附着于肺部周围、气管、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以利于痰液吸出。避免拉锯式的吸痰,否则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也不易保持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吸痰管应选择较粗一些,吸引管沿套管的内壁稍用力,边吸边下滑,可把内壁的痰块吸出。
2.5口腔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禁食、中枢性高热等原因,易发生黏膜糜烂,加之抗生素应用,易发生真菌感染。口腔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重要的感染源,患者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分泌物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肺部感染。因此,应加强患者口腔护理,根据病人唾液pH值用生理盐水或2%NaHCO3棉球擦拭口腔每天4~6次,擦拭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口腔护理可使口腔内的细菌数减少,促进唾液分泌,增强口腔的自净力,从而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清爽。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口腔感染。
2.6泌尿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由于昏迷,经常发生尿失禁,须留置尿管排尿。但由于留置时间长,护理至关重要,须随时更换尿管,一般每周1次,定期冲洗,减少或预防感染发生。
3、结果
本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6例治愈,4例于手术后4~15d内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而死亡,未发生窒息和继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气管切开患者,术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常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眼底、瞳孔和、生命体征的改变,呕吐、头痛、意识障碍和脑疝等。重型颅脑损伤极其凶险,死亡率高,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及护理,均可造成呼吸道堵塞而死亡。气管切开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的抢救措施之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于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免疫力下降,加上昏迷、卧床、禁食,使各种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特别是实施气管切开术后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采取正确的体位护理、切口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肺部、切口等感染的发生,给病人创造最佳康复环境,重型颅脑病人的救治是能达到满意效果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科学的护理非常重要,能有效减少和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医患密切配合,和患者成为朋友,使治疗护理工作有效开展、顺利完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