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励志成语故事_关于励志的古代成语故事

2017-03-28

相关话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很多关于励志的古代成语故事,那么古代励志成语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集思广益

三国时,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他就是蜀汉后主。由于后主年轻,朝堂中的大小国事,都由丞相诸葛亮来拿主意。这样,诸葛亮权倾朝野,成了蜀国政权的实际掌握者。虽然诸葛亮的威望很高,功勋卓着,但他从不骄傲,而是经常听取下级的意见,来改正工作的缺失。

丞相府中,有一位掌管文书事务的主簿官,名叫杨颙。当时,他看到诸葛亮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过问,就觉得这种工作作风对于蜀国的发展极为不利。

有一次,杨颙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大事,上下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他还引经据典,列举了史书上的着名例子,劝诸葛亮不必对一切文书都亲自处理,不要为琐碎的小事而劳神,应该把一些琐细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办,而自己则履行丞相职责,只抓军政大事。

诸葛亮觉得杨颙的意见很有道理,因此对他的提醒非常感激。但是因为刘备对自己恩深如海,他唯恐一时不慎,辜负了刘备所托的大事,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

后来杨颙染上重病而死,诸葛亮心里非常悲伤,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诸葛亮还特别写了一篇文告,鼓励下属参政议政,多提意见。

这篇文告就是着名的《与群下教》。

他在文中写道:“国家大事需要大家共同讨论,所以丞相府让大家都来议论政事,以便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见,从而振兴汉室江山。”

◎成语释义

形容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意见,办事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故事出处

诸葛亮《与群下教》:“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出处译文

丞相府让大家都来议论国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见。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疑邻盗斧

疑邻盗斧,汉语四字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

典故故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义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古代励志成语故事:以暴易暴

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国君的众子之中,以伯夷、叔齐二人最为贤明,名气也最大。

孤竹君身染重病,临死前命令叔齐继位为君。国君逝世后,叔齐认为自己并非长子,应该让伯夷执掌江山。伯夷却认为父亲已有遗命立叔齐为主,万难更改。二人互相谦让,谁都不肯接受君位,最后各自逃走。他们走后,众人立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当了国君。

伯夷和叔齐知道周文王非常尊重老人,就去投奔周文王。可是,二人到了周地,周文王已经逝世。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牌位,打着“拯救万民”的旗号,要去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觉得不管商纣王怎样不好,总是天子,不管周武王如何贤明,总是臣子,以臣伐君,以下犯上,实在是背叛的行为。况且文王刚刚逝世,周武王一不安葬,二不守墓,反而发动战争,真是连忠孝二字都置于脑后了。他们将周武王的车马死死拦住,出言劝阻。

武王手下的将军们见两个不懂政治的人跑来横加指责,个个义愤填膺,要将他们二人杀死。多亏军师姜太公出来保护,才留下他二人的性命。

后来,周武王真的把商朝灭掉,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气坏了,认为周武王采取残暴手段来对付商纣王的残暴,他们再也不愿待在周的领地里,而是跑到城南的首阳山内生活。他们连周朝的粮食也不肯吃,而是在山里挖一种叫薇的野菜来填肚皮。但光吃野菜怎么行呢,结果他们在山里活活饿死了,殉了他们的理想。

他们饿死以前,还作了一首歌来对周武王进行讥讽:

我们登上西山,

去采野菜薇啊!

你们用暴力去取代暴力,

至今还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啊!

古代的圣贤都消失了,

我们到哪里去安身啊?

哎呀,哎呀!

我们的生命将要完结了。

◎成语释义

用暴力代替暴力,以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以:用。易:交换,取代。

◎故事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出处译文

你们用暴力去取代暴力,至今还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