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的名人故事

2017-03-09

相关话题

如果我们能够时候找一些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来看,总会有所收获的,那么关于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名人励志故事:耳上有茧

手上有茧,那是辛苦劳作的明证;脚上有茧,那是艰难跋涉的印痕;耳上有茧,茧从何来?

美国著名的励志大师莱斯·布朗的左耳上就结有厚厚的茧子。布朗不是个幸运儿,他一出生就遭父母遗弃。稍大又被列为“尚可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他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自暴自弃。然而,他在中学阶段遇到了“贵人”——一位爱他的老师。老师告诉他说:“你不要因为人家说你怎样你就以为自己真的怎样。”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彻底改变了布朗的命运。

布朗咬定青山,发奋图强,他决定加入演讲业,为每一个像他一样被“瞎了眼的命运女神”无情捉弄的不幸者呐喊助阵,让每一颗怯懦的心都滋生出进取的勇气,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迸发出向上的力量。

布朗深知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他说:“我没有过人的资历,没有个人魅力,也没有经验,因此,只好一天到晚给人打电话。我每天打100多个电话,请求别人给我机会到他们那里去演讲。”就这样,日久天长,布朗的左耳硬是被话筒磨出了茧子。

我想,那茧子本身就是一篇撼人心魄的励志演说啊!把粗暴的拒绝记下来,把冷漠的推挡记下来,把所有泼进生命的冷水都记下来,然后,让它们沉积,凝结,轻轻开出一朵离“聪明”最近的惊世的茧花。

一切都如期而至。掌声,鲜花,荣誉,金钱。布朗成了美国当今最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他的演讲酬金高达每小时2万美元。

布朗笑了。他摸着左耳上的茧子不无得意地说:“这个老茧值几百万美元呢!”

——手上有茧,那是辛苦劳作的明证;脚上有茧,那是艰难跋涉的印痕;耳上有茧,那是征服生命的戳记啊。

关于名人励志故事:10秒钟能做些什么

他是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主要负责报时和节目介绍。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让他觉得索然无味,而这枯燥的工作,他一天要重复好几次。更为糟糕的还不止这些,工作中的不顺心直接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而糟糕的生活质量又反过来干扰着他的工作状态。

他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他的潜意识中,工作不好是他做不好工作的重要原因。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他挺不住了,他不想自己的青春就这样浪费,他不甘心自己的年华就这样虚度。他想到了辞职。但是,辞职之后自己能去干什么呢?再说,这是一份多少人都可望而不可即的工作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每次节目直播前的10秒钟是供他调节状态的时间,而这10秒钟的时间,他总是呆呆地站在那里,静听着导演倒计时的声音。

何不改变一下呢?于是,他开始利用起这短短的l0秒钟来发现身边的快乐:哈!昨天的球赛简直精彩极了;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下班后约上心爱的姑娘一起喝杯咖啡,多么美妙;明天就该轮休了,我要好好支配这难得的时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真的有了质的改变。面对冰冷的镜头,自己的微笑早已不再机械;遇到同事,自己的双手也不再僵硬。就连自己最讨厌的这份工作,现在看来,他都认为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是自己获得幸福的最根本的源泉。

他就是美国最著名的音乐节目主持人之一——莱斯·布朗。

10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川剧大师10秒钟可以变脸十余张,飞人可以在短短的1O秒钟内跑出百米的距离,世界上打字最快的人,10秒钟可以敲击134个键……然而,这些都是我们常人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也有属于我们的10秒钟啊!10秒钟,我们可以对着镜子自信一笑;1O秒钟,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衣服是否平整,鞋子是否洁净;10秒钟,我们可以说一句让自己一天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的话语……

朋友,还等什么呢?抓住属于你自己的10秒钟吧!

关于名人励志故事:比巴菲特还聪明的人

巴菲特是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理念令世人折服,他也创造了无数投资神话。还有谁能比他更聪明?

巴菲特的长子霍华德说过:“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第二聪明的人’。第一是谁?是查理·芒格。”

霍华德的这个评价虽有谦虚成分,但这位与巴菲特拥有半个世纪深交的“隐形大师”,对“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1924年,芒格出生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一个小镇上。6年后,巴菲特也降生于此,与芒格家相隔几个街区。

幼年的芒格很幸福,身为律师的父亲让芒格从小便“赢在起跑线上”。

17岁时,芒格考入密西西比大学,读数学专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成为美国陆军中的一名气象分析员。二战结束仅半个月后,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法学院,3年后拿到了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支持下,芒格与几个伙伴在洛杉矶联合成立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几年后,芒格又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并轻松赚到140万美元,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59年,父亲过世,芒格从洛杉矶赶回老家奥马哈。巴菲特找到芒格,邀请他与自己共进晚餐。此时的巴菲特,正在打理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并在投资上有了些成就和心得,尽管两人一见如故。但当时并没有合作意向。

1962年,芒格与人合伙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从公司成立到1972年的11年间,年均收益率达28。3%,业绩证明了芒格的投资天赋。尝到了“钱生钱”快感后的芒格,不久便完全脱离律师和建筑行业,一门心思扑在了投资业务上。面对美国股市在20世纪70年代的疯狂,芒格和巴菲特在投资表现上也大相径庭:巴菲特在股票还在上涨的情况下忍痛解散全部合伙公司,从那场全球股灾中全身而退;而芒格的公司却深陷其中,两年时间亏损近31%,几乎将公司前11年的盈利亏损掉一半。但芒格用才智和韧劲坚持了下来,并于1975年迎来75%的盈利反弹。

眼看自己的财富坐了趟“过山车”,芒格觉得没必要再单打独斗。

于是,他在1975年清算了合伙公司,与巴菲特合作。

从一见如故到双剑合璧,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十分珍惜。

随后的时间里,他们合作上演了一连串经典的投资案例。他们先后购买了联合棉花商店、伊利诺伊国民银行、茜氏糖果公司等,并创立了新美国基金。

1978年,芒格正式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

一位合伙人曾感叹道:“芒格把商业法律的视角带到了金融投资领域,他懂得内在规律,能比常人更迅速、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任何—桩买卖,是—个完美的合作者。”

在很多熟悉的朋友看来,他们之所以能够珠联璧合,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都坚信价值投资的理念,拒绝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诚实守信,喜欢读书,过着简朴的生活……

同时,芒格的乐观和博学也让巴菲特钦佩。

芒格29岁时,被迫和妻子离婚;第二年,年仅9岁的大儿子身患白血病不幸夭折;1978年,他在成为哈撒韦公司副主席、正欲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发现自己患上眼疾,不久后不得不摘除左眼。但种种磨难并没有让芒格放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酷爱阅读,涉猎范围很广,从遗传学到凯恩斯的学术文章,再到哲学以及传记,他都要翻阅。作为一个“贪婪”的读者,芒格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