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科普说明文,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范文1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能否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完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现述如下: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简单的,有深奥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英汉词典》、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们查英汉词典,找出了克隆的读音[kl[Un],读出了克隆的含义,读出了无性繁殖的定义,也找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四方面表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二、实物图片使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农村中学,条件相当差,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展台,没有教学用的课文朗读磁带,没有挂图,也没有电脑课件。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上网查阅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资料,并到中心学校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算有了一个小小的“道具”。运用这个图片,很好的导入了新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图片的使用,生动直观形象。
二、网络的利用,为教学者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克隆是一项新技术,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认真研读是弄不明白的。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识,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并打印出来。有《克隆时代》、《人类进行克隆的历史》、《中国克隆动物研究大事记》等。通过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克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现状。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学更有了基础。要求学生会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也应该会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者和倡导者。试想,教师都不会研究性学习,你如何能指导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课文中列出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几方面应用。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有着双方面的作用。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就象核能技术的应用一样,用来建造核电站发电,就是造福人类;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的原子弹,就是造祸人类。如果克隆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为害人类。有的说,克隆器官,为残疾人服务,这是造福人类。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走很长很艰难的路。还要与应试教育进行抗争。单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从考试上进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只是一纸空文,一种口号,一种悲哀,一种形式。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范文2
对于《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可以总结为——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前讨论,了解到今天上课所任教的班级——贵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八年级(1)班的学生比较特殊,有这样一些现象: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创新理解能力较差等等。首先,针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个现象,我将教学计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原本设计一节课完成五个整体的学习目标,缩减为三个整体的学习目标;哪怕是一个生字、生词的理解,也决不让学生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其次,针对学习习惯不好这个现象,我采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尤其是学困生,在我给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后,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反而是在那里无所事事;于是我巧妙地走到这类学困生面前,悄悄告诉他:“我第一个就选你来回答!”促使这类学困生不得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再次,针对自主创新理解能力较差这个现象,我再次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原本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读、齐读及幻灯片的图片辅助来完成“理解‘换核卵’”这一学习目标;改为通过教师讲解,运用通俗的比喻(煎鸡蛋换蛋黄),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学习目标。
我之所以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是来源于我对说明文教学的思考——两年前的“南明之春”与本次“市级优质课”我抽签的课文都是说明文。而说明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给学生说清楚一个事物(如:《奇妙的克隆》这一课中的“克隆”)或一个概念(如:《桥之美》这一课中的“与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桥才美”)。作为学生,首要的学习目标就是弄清楚这个东西是什么。只有在读懂了作者讲述的事物(或概念)之后,才能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作者的文章,才能够理解作者的对于说明方法的运用,才能够更深层地去品味作者的用词讲究、结构安排等等。所以,我宁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一定要让学生先弄清楚“是什么”,再去讨论“为什么”。如果,不顾学生的理解程度,就开始对文章进行深度挖掘、对学生进行拓展提高,那一切都是徒劳,结果只会事倍功半,让学生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丧失。这就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计划调整的目的。
第二,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也有很多。首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以与学生的配合程度就差了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就相对较少。其次,对课件的修改不够,出现了生字错音、字幕跳行等现象。再次,教学进度的把握也不尽如人意,导致最后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时间来完全展开。
第三,针对以上不足,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从主观上来说,我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打磨,也没有找机会与学生彼此熟悉,所以采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其次,从客观上来说,由于抽签号数过于靠前,所以准备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事先没有考虑到远程遥控(即“翻页器”)的问题,所以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够流畅。
以上不足,客观原因方面,可以想办法克服;主观方面,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那些特殊现象,可以采取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检查预习效果等等。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范文3
江苏邳州红旗中学 刘雪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科普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引入了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上课后有所心得,如下:
一、 对文本的理解,采用读课文,互相问,互相答的四人小组的形式来学习。
课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只要阅读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了解。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的浅显易懂,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的含义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科学技术说的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到克隆的原意,让我们明白了克隆的含义。仅承上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成克隆猴”来作结,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现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节作者没有 按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现,而是以实现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同时,在选用材料时,作者有意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现方面的贡献。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惜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者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绵羊诞生之前,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克隆的成绩,再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最后克隆造福人类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围绕文章内容设题,考察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对文本解读能力如何,可以直接反映考生是否领会了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命题角度:概括某段的主要内容;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解说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成因、功能或原理等。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采用互相质疑的方法,学习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文中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说明文中的中考基础考察题,重在考察学生对说明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这类试题出现得很普遍。命题角度:指出某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文章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或所引用的材料的表达作用;说明顺序.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写克隆实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是一个不断求索探求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铺垫。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通过勾画和批注,熏陶科学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例如学生勾画出这些句子:(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2)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5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5)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课文中,很容易勾画出来,在写批注的时候,要用心写出,有对课文的理解,又对克隆技术的思考,还有对科学技术的向往,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把主动权给学生,使他们拥有更多自信,更多勇气探讨克隆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