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堂的孩子观后感3篇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1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并不精彩,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没有离奇古怪的事件,这是一部一句话就能把事情说透的电影,但是这些并不能代表这部电影不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的节奏非常舒缓,就像一名老者给孩子们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委婉的叙事,节奏浅浅流淌,不时在某个时刻用一个片段一个细节挠动观众的心。就像小时候在看一本儿童故事,简单,但是好像永远也看不够。哥哥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逃避责罚,两个人约定了一个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做的类似“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只属于两个人的秘密。我们感觉这部电影温馨,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在电影中的片段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是同他们相比,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毕竟要幸福太多。贯穿着整部电影的线索就是奔跑,他们上课在奔跑,下课在奔跑,出门打工在奔跑,参加比赛还是在奔跑。如果说,一开始他们的奔跑是为了赶时间“被奔跑”,那么后来哥哥为了赢得鞋子而参加比赛则是“主动奔跑”。但他们的确过早承担了生活的压力,奔跑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在此我不想上纲上线扯什么孩子长大了成熟了懂得承担了之类的套话。这样的行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非常熟悉,小时候我们的想法就是简单,单纯而直接,一旦真心期待某件事或者某样东西,不遗余力去争取是正常的。可我们还是会感动。哥哥毕竟不是为了自己。他的奔跑他的拼搏,脑海中回想的,正是他跟妹妹的约定。而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则是点在了妹妹身上。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妹妹因为没有鞋子,受了多少委屈。可当她知道自己的鞋子穿在了一个盲人小姑娘的时候,却悄悄跑开了。那双渴望、不舍,但是毅然决然的眼睛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或许这部电影最为独特的地方,就是用这样的镜头语言而不是台词,来打动观众。
结尾依然是无声的。讽刺的黑色幽默,哥哥那到了第一,却没有带来鞋子。妹妹因为婴儿的哭声转身而去,没有说一句话。下午的阳光依旧明媚,疲惫不堪的哥哥坐在水池旁边,脱下了那双已经磨得不能再穿的鞋子,将两只红肿的脚放在了水池里。俯拍的镜头中,哥哥同圆形的水池融为一体。鱼儿围在他的脚边,荡起微微的水波,哥哥默默低着头,小小的脸庞上依旧挂着失望和愧疚。
淡淡的忧伤,完美的意境,诗意的结尾。然而一切又是如此的合乎逻辑,真实,而美丽。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2
影片以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贫穷家庭里的一对兄妹,哥哥阿里不小心把妹妹萨拉的鞋子弄丢,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阿里和萨拉换着穿阿里的烂球鞋去上学,当妹妹穿着阿里的烂球鞋站在同学们中间,可以看出萨拉是多么得自卑。
一双简简单单的鞋子,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遥远,他们每天奔跑在小巷中,进行着送鞋接力。为了给阿里送鞋,萨拉不小心把宽大的鞋子弄掉在水沟里,萨拉一次次伸手想要抓住鞋子,又一次次失望,到最后的绝望。当阿里知道参加市里的长跑比赛得第三名可以得到一双新鞋时,他请求老师让他参加,为了给妹妹一双新鞋,阿里每天奔跑着。在比赛中,阿里只想得第三,但是他摔倒了,回想着和妹妹换鞋的一幕幕,阿里不顾一切的冲向终点,并得到了第一,他抬起失望的双眼。他不知道,父亲正在回家的路上,自行车上挂着给他和妹妹新买的鞋子。
一双鞋子,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简单,但是对阿里来说需要付出很多。一个九岁的孩子,本应该和我们一样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但阿里被生活所迫,需要自立。面对困难,阿里没有感叹命运,而是乐观面对。在他身上,始终笼罩着一束坚强的光束,让我们学会了勇敢和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懂得了自强。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3
一向不喜爱看这类反映社会底层类似悲惨世界的电影,在我的影响中,这种电影的基调只有灰暗,对贫穷的抱怨和心灵的扭曲,因此,我喜爱好莱坞的那些动作,科幻,冒险之类的电影,深深的沉迷于华丽的视觉冲击,这是其他类型的电影所无法超越的。看完《小鞋子》后,我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反映贫穷生活的电影都是灰暗的。这部电影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真实的画面,触动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给人以人性的反思。这是好莱坞令人炫目的特技,耀眼的明星所无法比拟的。
相比“小鞋子”而言,我更喜爱这部电影另一个名字——“天堂的孩子”(ChildrenofHeaven),这个名字似乎更能表现洋溢在影片中温暖和感动。
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贫穷的家境,生病的母亲,嗷嗷待哺的小妹妹,这对小兄妹的眼中过早地出现了对生活的无奈。只有9岁的阿里在丢失了鞋之后,清醒的告诉妹妹:“我不是怕挨打,只是父亲要到月底才有钱,此刻买鞋只能去借,你要懂事点。”妹妹只能难过地低下头。于是两人瞒着父母达成协议,共用一双鞋。于是一双破旧的球鞋每一天在两兄妹的脚上轮流交换着。为了安慰妹妹,阿里送她新的铅笔和圆珠笔,看到妹妹欣喜的笑容,阿里也真心的笑了。看到这儿,我顿时觉得他们眼里散发出的光芒让全世界都失色了。小小的阿里对妹妹的关心,对家庭的关心,对于一个9岁的小孩子似乎来的不可思议,回想我9岁的时候,生活好像还充满着幻想,被一大群人宠爱着,玩具多得房间里放不下,只有像阿里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才会早早得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早早得为家里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从整部影片中看到的,只是一些善良的人在做着善良的事,这些事在平常只是一些很容易让人忽略的生活细节。但就是这些“生活细节”表现出贫困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关怀,让人不得不感动。
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阿里和莎拉在天井边一齐洗鞋子,一齐吹肥皂泡玩,五颜六色的泡泡好像是孩子们编织的美丽的梦。阿里之后跟随父亲去富人区打工,那个住在豪宅里的孩子热切地叫着阿里,想找他一齐玩。看着富人孩子和阿里荡秋千,父亲在一旁给花施肥,这样的画面让我突然想到一句话:豪宅,天堂一样花园,成堆的玩具,上等的衣物,都比不上跟同伴一齐爽朗的开怀大笑,和一家人聚在一齐时的天伦之乐。这样想,我就觉得,阿里看似贫穷,其实他很富有,正因他能够跟妹妹在阳光下放肆的笑,跟亲人挤在同一间屋子里,共同构成一个家,相比较那个看似富有实际贫穷的孩子,他才是真正生活在天堂里的那个。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还有一些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土豆店老板看到阿里在打翻了他的货物筐子后,并没有责打阿里或者让他把东西都收拾好,只是把他骂走而已;虽然父亲脾气火爆,但他仍然尽心尽责得履行一个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赚钱养家;阿里一家人都不贪图别人的东西,即使面前放着一大袋糖,但他们不拿,“正因这是清真寺的东西,他们坚信我才交给我保管”,即使在祭祀时负责看管大家的鞋子,但他们从不拿走一双,正因这是别人的东西;莎拉看到自己的鞋子穿在别的小女孩脚上时,想要跟哥哥一齐把鞋子要回来,但看到小姑娘的盲人父亲时,跟哥哥对视一眼,一齐转身走了,正因他们认为别人比自己更需要这双鞋;那个小女孩在捡到莎拉一不留意丢掉的笔时,尽管爱不释手,但仍然将笔还给了莎拉,两人也因此成为好朋友;路边的好心人替莎拉追回掉在河里的鞋子……跟这些场景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在富人区时,尽管四周是成片的绿荫和华丽的豪宅,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唯一工具只有冷冰冰的对讲机。其实,在此刻的社会,尤其是繁华的城市里,人情的温暖早已在钢筋水泥的高楼中消逝,在一幢小高楼中住了好几年而不知道邻居是谁的现象比比皆是,人文关怀更是被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来娱乐大众而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永远都带着功利性,这样纯真的情感早就不存在了。对生活失望的人越来越多,自杀率不断升高,正因他们心中已无所爱,相比这些虽然贫困但始终对生活满怀期望的社会底层人民,那些轻生的人很可怜很可悲。
回到影片中,阿里看到长跑比赛的海报之后,苦苦哀求老师准许他参赛,正因第三名会得到一双球鞋。看着那双大大的充满泪水的眼睛,是谁也拒绝不了的吧。在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之后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不幸”得了冠军。当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小冠军喝彩时,阿里看着那双崭新的球鞋,难过地哭了,别人当他是喜极而泣,谁知道,这个小男孩抽泣的悲伤是他心中的期望的破灭。看到这儿,我突然觉得很难过,心里堵得想用眼泪来释放,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已经遗忘了这样的感觉,不是正因什么所谓的精神什么所谓的浮夸的感动。仅仅是他那份纯真的坚持,就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心中的期望,不管怎样样就算累趴下也要坚持的向它靠近。这份坚持,难道只有在孩提时才那么强烈那么无畏那么不可抗拒吗?慢慢长大的我们却在长大中迷失了我们最就应坚持的东西!qq个新签名 阿里不安地回到家后,应对妹妹信任和期盼的眼神,他低下了头,妹妹失望地离开,剩下阿里独自一人舔舐着悲伤。鞋子已经磨破了,小脚上也长满了水泡,阿里忍着剧痛,默默地脱下鞋袜,将脚浸在水中。留给阿里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在晕蓝的池水里的一双小脚,一群金黄的金鱼游到了周围,在徘徊,在嬉戏,在灵动的摇摆着精致的身躯。
影片的最后,他们父亲的车后座有一红一白两双新鞋子,被压在蔬菜的下方,暗示着,他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或者还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