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太极拳的真伪
太极拳的真伪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人们为什么这么关注太极拳呢?因为练太极拳的好处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太极拳的特点节节贯穿、连绵不断,虽然好处众多,但是我们要辨清真伪才能练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辨别太极拳的真伪。欢迎阅读!
怎样辨别太极拳的真伪
太极拳是我国辨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等完美结合,是中华武术最优秀的代表拳种,也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是目前整个太极拳界是出现了“十位大师,十种拳架”的现状,而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得好听点叫风格不一样,即便是打着嫡传正宗的旗号,言必称经典拳论。
实际上却是根本无法用动作去验证经典的拳理,如什么是节节贯穿,内家拳的原理是什么?很多人都能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却很少有人能从动作上体现出节节贯穿来,对内家拳的原理更是一无所知。
很多人因为无知,以为太极操就是太极拳,其实截然不同,因为太极拳是有理论依据的,其动作吻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也要有完整的标准体系的拳架动作!不是说很随意的划个动作,几天能学个七、八十个动作就能是太极拳了。
但是现今市面上林立的太极拳培训机构,很多号称祖传或正宗的所教的动作都有着极大的出入,甚至同一培训机构的教练所教授的动作都完全不一样,手脚位置随意比划,根本无法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点的原则。
所谓正宗只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实在令人遗憾。当然还有很多培训机构拿着一些有所谓太极拳比赛冠军头衔的人做宣传,殊不知国内现行太极拳比赛的规则和标准。
练太极拳要注重阴阳虚实的变化,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姿势体现了阴和阳的变化,从中也能发现太极拳的意义。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是以长拳和体操为标准的,所以太极拳比赛中拿到冠军,不等于是真正的太极拳冠军!而有这些所谓的太极拳冠军教的东西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在所有太极拳的经典拳论上都说,太极拳是根据“太极的阴阳学说,结合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融入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创立的。
所以说太极拳真正的核心是以太极的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为生理依据,以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为练气的方法,以武术拳架为载体的一种性命双修的拳法。
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松
“松”,是48式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最本质的东西,贯串于始终,并且练拳时要松,发劲时也要松,它是所有技术行为的出发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外家拳,才能练出独有的弹簧劲。
当年有人曾问过澄甫师祖:“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发出那样远,打得那样干脆呢?”回答说:“我是松着劲打的!”也有人问过少侯师祖:“您发劲时是松松软软的样子,如这样子还能有劲吗?”回答说:“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
那么怎样去练松劲呢,首先在练架子时松。练架子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使全身九大关节掌、拳、肘、腕、肩、腰、膝、脚松开来,而在定势时更要注意松。
每个式子放松开以后,再接着往下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势在运行时要引导梢节往根节松,定势时则是反过来从根节引导着往梢节松。
最后达到内外皆松,不但筋骨松了,肌肉松了,连内气和精神也松了,这才是真正的“松”。而这一切主要是以意为之,没有明师指点和较长时间的锻炼,是难以做到的。
另外,要知道区别“松”与“懈”。“松”是神舒体静,但劲不丢,不但关节是开启着的,肌肉也是舒展的,功夫到家后有一种蓬松的感觉;而“懈”则表现为精神委顿,劲全无,不但关节是闭合的,而肌肉也是萎缩的。习练者不可不深察之。
圆
“圆”,对于48式太极拳而论,既是体,又是用。
就内含阴阳鱼的太极圆圈看,它是体,太极拳运行用劲的情况,与太极圆形相合,太极拳每一动作的起落旋转,开合虚实,都是圆圈所构成,这也正是太极拳由此得名的缘故。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太极图弄圆歌》中说:“我有一丸,黑白相和。
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八卦九畴,纵横交错;今古参前,乾坤在座。”
整个太极拳运动,就是阴阳互根而不断变化消长的过程,太极拳的圆圈,大致有平圆、立圆、斜圆、大圆、小圆、双S圆、圆中圆等,也即是“乱环术法”。
而就太极拳圆形运动刚柔相济、虚实莫测、善发善化、善开善合、善动善静、攻防兼备等方面来看,它又是用,而且是巧妙之用,所谓“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就是对太极拳运劲和技击最高造诣的准确而又形象的描述。
而圆圈的轴心和根本是腰上的尾脊骨,田兆麟师说:圆圈以尾脊骨为根本。这就充分说明腰脊劲越圆越小,周身之劲也就越轻灵奇巧,速度也就越快,也就越能显示太极拳出神入化的功夫!
正
“正”,是48式太极拳立身运动之本,通常与“中”连在一起,叫“中正”,在习练拳架和推手、技击中,无一时一刻可以离开它。
《太极拳论》云:“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十三势歌》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头顶悬”。
《十三势行功要解》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些都是强调立身中正的重要性。
中正安舒
首先要头容正直,头顶悬,舌顶上腭,双目平视,神凝于耳。
其次,要注意双肩的平齐松沉。
第三,要松腰、收腹、敛臀。
要想松腰,只须将腹部稍微一收即可。敛臀的方法是两腿的股四头肌稍用力,臀部前送使尾闾骨有向前托起小腹之意就行。
做到了以上三点,立身中正的最关键之处“尾闾中正”也就能做到,因为这样由头顶百会到尾闾会阴的一条线自然就垂直了。
太极拳的一切技术动作,如能都在立身中正的条件下进行,那末,自然神意安舒,支撑八面了。
沉与轻
“沉”与“轻”,一般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轻,才有沉;有沉,才有轻。
虚领顶劲,就是拳中对轻的要求;气沉丹田,则是沉的功能。而“沉”与“松”又有密切的联系,能松才能沉;不能松,也就沉不下去,只能流于“硬”与“浮”。
从深层看,“轻”既是太极拳的入手功夫,又是太极拳的最高造诣与境界。
从“轻”入手,可以避免僵硬之弊,而后一个“轻”,并非前一个“轻”的回复,而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升华!据笔者浅见。
练太极功者要想臻至“轻”的造诣,必须做到技艺纯熟,劲路顺畅,神气鼓荡,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刚柔相济,知己知彼,得机得势,舍己从人,圆活自如,才能达到轻灵虚无,变化无常,随意所之的最高境界。
昔年杨健侯太师祖常说:“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田师毕生奉为圭臬。
田师为澄甫师祖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所作的“序”中就写道:“尊师常谈: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尊师”即指健侯太师祖,因田师自幼即被杨家收养,他称健侯太师祖、少侯师祖、澄甫师祖均为老师。
后来,田师为王新午先生所著《太极拳阐宗》一书所写的题词,也是上面这四句话,可见它的重要性了。
目前,太极拳界论述各种理论和关于健身的文章较多,但是研究和探讨太极拳核心(技击)作用的文章却较少,显得美中不足。
练太极拳或教太极拳必须要明白的几个原则
一、每一个动作必须能够完全符合经典拳论和太极拳创立时的原理要求,即每招每式应具有太极阴阳之理,周身上下、手脚身背处处皆应虚实分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不断转换。
哪怕是最简单的两手打开,其实都有开中有合的。如果不明阴阳之理,那就不能称太极。
二、每个动作应符合人体骨骼的最佳受力点的原则才能保证经络的通畅。太极名家陈鑫在他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练太极拳很重要的一点是“骨节要对”。
“骨节要对”其实就是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因为在拳架中吻合人体骨骼的最佳受力状态,就是把桩功直接融入拳架当中,这又吻合了以前所说的练太极拳要桩步走架的说法。这时手的位置、脚的位置、身体的方向,有时差一厘米都不行。
就是所谓的“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只有在拳架中有了这些特定的位置、角度、方向的要求后,才能意味着拳跟操和舞蹈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所谓拳打万遍自显神通,是指打准确的拳,广播操做一辈子都不可能变成拳的。
三、我们再看太极拳著作的经典理论,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为节节贯穿,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要体现节节贯穿,因为节节贯穿是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
很多人都知道在《拳论》中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句话,但要做到知行合一也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要知道这二句话的真正含义,其根在脚,关键是怎样有根?如果在拳架中不吻合骨骼最佳受力状态,那就很难有根。
同时又因为骨节没对,也没办法一节一节贯穿出来,所以就没办法体现节节贯穿。另外,在做节节贯穿时的要领是一节一节贯穿的,也就是说在做节节贯穿时是有虚实变化的。
比如从肩贯穿到肘时,这时肘为实,而肩要从实转为虚,贯穿到手时,肘就又从实转为虚。
在一个手臂上就有实有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样又吻合了太极的原理,俗话说无处不太极,就是说太极就是不断的在虚实变化。又吻合了太极拳是相互矛盾而统一的运动这一说法。
四、再看太极拳著作的经典理论,说太极要求不丢不顶、以柔克刚、避实就虚,也就是说要在每个动作上都要体现不丢不顶、以柔克刚,但怎样做到是关键!
大家都知道,练拳其实就是把一个人本能以外的动作用特殊的方法协调起来,再把协调起来的动作综合起来变成一个人的条件反射。如果拳架动作不通过检验、不明拳理,那可能是在做操。
在练太极拳中有句谚语:“在练拳时无人当有人,在推手时有人当无人”。意思是说在练拳过程中感觉有人在推着,但其实光靠想象是没有用的。
在易太极学拳就一定要先明理,为什么要这样做动作!而且一定要检验,把每个动作拆开,让人推着把拳架动作给做出来,而且在过程中不能和对方顶,也不能被对方推出去。
但那时如果没有吻合人体骨骼的最佳受力状态,就很容易会被对方推出去,如果在拳架中没有完美的运动曲线、没有节节贯穿、没有虚实变化,那就不可能让推的人使不出力把动作做出来。
怎样辨别太极拳的真伪相关文章:
1.太极推手的实际问题
2.传统推手法和竞技推手法的训练目的
3.杨氏太极拳的入门技巧
4.从“行知合一”看太极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
5.中国传统内家拳揭秘三
6.太极拳之源流
7.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领与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