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读后感范文

2017-01-10

外国名著有很多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外国名著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

外国名著读后感范文篇一

相信每个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写的是什么玩意二人转吗?怎么没有小沈阳呀?双簧吗?怎么没有人擦白粉呀?这两个流浪汉连骨头都啃,要是有白粉他们估计也是吃了!是相声啊?他们连话都说不清要是他们是在说相声估计马季就要去找他们了?可是这这是戏剧吗?两个流浪汉无休止无期限地等待一个莫名其妙的戈多,他们连戈多都不认识他们等戈多干吗?戈多能帮他们解脱贫困?还是他们三人组队讨饭啊?不论是什么原因,他们说了大量梦呓般的语言,做了无数次古怪的动作后,那个神秘的戈多还是没有来。其实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戈多,但是他们等待戈多了!然后两个人居然还在继续等待,等待……戈多始终没有来! 难怪当年《等待戈多》公演结束后,一头雾水的观众会把作者贝克特堵在了剧院门前,追问“戈多”到底是谁。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寻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说明了。”连作者都不知道戈多是谁?贝克特你是拿人开涮的吧? 贝克特写这个到底是要干吗?戈多是谁?

1889年,我最喜欢的疯子的哲学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观地宣布:“上帝死了!”自此,人类开始进入虚无主义,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直至今日人类依旧在虚无主义里,为什么希特勒会在二战上台?为什么斯大林能成为神?为什么会有毛朝时代?为什么薄熙来能趁虚而入?

答案是信仰问题!《等待戈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信仰缺失的大背景下被创作的,没有上帝人们只能等待上帝,上帝没等到就自己来吧,现在的人不也是这样吗?遇到事总想着要是有人帮忙多好呀?我总是在想要是有人帮我洗衣服多好啊?可是还是得自己洗衣服。贝科特营造的就是这种“等待与救赎的循环”的思想主线。

还记得这段经典对话:“我们走吧。”“我们不能。”“为什么不能?”“我们在等待戈多。”“他什么时候来?”“不知道。”“那我们还是走吧。”“我们不能。”……一副完美的多米诺骨牌产生了,这可比琼瑶阿姨的人物对白有趣多了,重复且意味深长的语言,传递出一种夹杂着压抑的恐慌,害怕又不甘。春去春回来,花谢花会开,他们等啊等,但在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面前,却只有无尽的等待,荒山依旧枯树任枯,他们不能走甚至上吊都不行!这是什么?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可以猜测。 还是回到那个“信仰缺失上帝之死”的问题上,贝克特为什么要把主人公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季米尔他们两个写成流浪汉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没有了上帝的庇护谁不是无家可归的孩子谁不是流浪汉呢?他们所谓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英文名字是《waiting for Godot》,请问一下God是什么意思呢?ot又是什么意思呢?前者是上帝的意思,后者可以是overtime的简称,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加班。所以我认为等待戈多是等待上帝加班的意思。可尼采个疯子他说上帝死了,让无数人成为了信仰上的流浪汉,包括尼采自己,所以他们才会等待上帝加班等待上帝死而复生,让他们有家可回,不必再虚无下去!而文中渲染的场景无不是为了显得虚无,这也无形的让爱斯特拉岗等一批人增加了对上帝的渴望!这就是我对《等待戈多》的读后感与理解。

外国名著读后感范文篇二

《穆斯林的葬礼》这是第一本让我感觉把“爱情”这个抽象词表达得那么真实的书,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越深,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范文》是由出国留学网读后感范文栏目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的,欢迎大家阅读。

由于我有一次性买多本书的习惯,这本书被搁在床头那摞高高的书里盖灰尘,直到那天睡觉时做梦,手一伸碰倒了那摞书,那高高的书堆一下子砸了下来,把我砸了个七晕八素,而那本书也跌到了我跟前,清醒过来后我随手翻了起来。

这是描写回族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浮沉,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故事的开头是一个花甲妇人,手提一盒蛋糕,脚步匆匆的往一座北京四合院走去,路上的风景是她所熟悉的,引起了她对往事的感慨,到了四合院门前,她又犹豫了,手抬起了又放下,始终不敢去碰那门钱上被岁月所腐蚀成黑色的铜环,一扇门,隔着两个世界。

韩子奇是一个孤儿,机缘巧合被北京一家琢玉匠人梁亦清收做徒弟,梁亦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梁君壁和小女儿梁冰玉,后来梁亦清因劳累而瘁死,韩子奇为继承师傅的家业,不惜忍屈受辱,投入到死对头蒲寿昌门下,专心学习玉器行的经营经验,三年后重回梁家,娶梁君壁为妻,并在英国商人亨特的帮助下,重振师傅的家业奇珍斋,十年后,奇珍斋名冠北京玉器行,与此同时,“七七卢沟桥“事变,一场为期八年的血战在北京展开,韩子奇被迫带着费尽半生心血收集来的奇珍异宝和师妹梁冰玉远渡英国,而在英国,希特勒对伦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战争中,孤苦无依的韩子奇和梁冰玉结合在一起,并有了一个女儿韩新月,战争过后,韩子奇带着梁冰玉和女儿回到了故土,梁冰玉不知该如何面对胞姐,选择了离开,三岁的韩新月留在了北京,称梁君壁为“妈妈”。长大后的韩新月美丽而聪慧,考上了北京清华大学,而一直固守传统观念的梁君壁很讨厌她,却又不得不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在大学,韩新月爱上了年轻的老师楚雁潮,却在一次意外中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休学,住院,失望,绝望,求死,这一路都是楚雁潮在默默的支持她,鼓励她,让她一次次的振作起来,但人类的力量毕竟有限,美丽的少女最终撒手人寰,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这是第一本让我感觉把“爱情”这个抽象词表达得那么真实的书,当新月卧病在床,知道自己的病已经不是现代医学可以力所能及的时候,她请求楚雁潮放弃自己,任自己自生自灭,楚雁潮愤怒了,他向新月解释:“爱是什么?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炭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越深,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

如此真挚的情感,让我不得不感动,老天怎么如此残忍,去伤害一个被众人寄予厚望的生命,她这么美丽,这么优秀,她是韩子奇暮年时活在世上唯一的希冀,她是哥哥韩天星用心爱护的妹妹,她是楚雁潮最看好的外语人才,可是就是这么美好的一个女子,偏偏成了当代落后医学的牺牲品,当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着断断续续的呼吸,就为了见楚雁潮最后一面,但她最终没能如愿,在用尽力气直呼喊出一个“楚”字后,离开了这个曾经让她辉煌精彩的活了十九年的世界······

这里又顺带了另一段悲剧爱情,主角是她的哥哥韩天星和她高中时的挚友陈淑彦,韩天星爱上了和他同在一家工厂工作的朴实女孩容桂芳,可是他的母亲梁君壁看不起容桂芳的家世,用离间计离间了他和容桂芳,两个相爱的人因为误会咫尺天涯,在新月病重的情况下,韩天星娶了陈淑彦,没有爱情的婚姻,却也为韩家延续了香火。

最后一章“玉别”,以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落幕,韩家遭遇了巨变,倾覆了韩子奇“政府公务人员”的地位,抄家,赶人,韩子奇在打击中死去,怀着对女儿的思念,怀着没能见上梁冰玉最后一面的遗憾,死不瞑目。!

外国名著读后感范文篇三

在读完《货币战争》这两部曲之后,我才明白到自己知识的片面性。姑且不论有人说《货币战争》是抄袭95年美国纪录片《The money monsters》,但有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在这之前没人这样系统的把当中的因果联系展示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货币战争》这两部曲中,带给人们是更多的思考。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都来自于他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人又因为自己生活经历的有限性,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学习建立全面系统知识为基础价值体系,恐怕我们只是活在自己所认知的世界里,被现实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读这两本本书我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个人的知识有限的、贫乏的,而且也有错误的认识。

究竟谁是历史的主要推动力量,是相对无知、缺乏创造性的大众,还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起主导作用的精英?对于我所认知的世界历史,或者说是我国历史来看,无疑是大众推动历史的进展,但看完这两本书之后,我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就是这样?就我个人认为,少数精英无疑在推动这个世界发展,因为在这少数精英的背后更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去主导着一个世界进展,它就是利益,它通过金钱来表现出来。我认为人与人是靠利益联系在一起,而社会,、国家就是这个利益联系的结合体,只要是人构建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话,这便可以去操纵,甚至去改变这个世界,而这背后的就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天量金钱去推动。在《货币战争》这两本书中向我们展现出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文中认为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动力就是人与人利益之间的博弈,而利益的最高的体现形式就是金钱,特别是在工业革命时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进程中更是如此。而金钱这一词就演绎了西方近两百年历史的主要矛盾。

或许有人认为《货币战争》这两部接近小说性质比较多,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一种对世界,对金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世界的发展是很复杂,而我们的认知是很片面的,我们应该怎么去适应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发展,要不假如有一天“剪羊毛”行动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许我们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