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论文的范文

2017-05-27

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是我们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标准论文的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标准论文的范文篇一

提升课程意识 开发课程资源

【摘 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具有课程的开发意识、学生意识、过程意识,束鹏芳老师将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素材资源有效整合优化,使《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因此,要树立课程意识,教师必须具有主体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

【关键词】课程意识;主体意识;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4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课堂教学的视角》(课题编号:D/2011/01/111)的阶段性成果。

《历史教学》2014年第9期上刊登了束鹏芳老师的《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的教学实例,拜读之后深深为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所折服。这节课内容零乱分散,束老师却用一条教学主线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作品的灵性被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在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反思本课的教学,由于固守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成了教材的“点缀”,教师忙于灌输、学生疲于应付。由此,笔者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固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有关,但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因此,可以说,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只有拥有明确的课程意识,教师才能依据自己对课程的解读和课程资源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主动整合、优化资源为课程教学服务,使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

就本课而言,束老师的课程意识对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是需要开发的,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不论是知识、经验、环境、活动或其他什么东西,都有可能成为课程。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师一般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开发课程,很多教师认为开发课程就是开发新的内容。实际上,对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思考、领悟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将课程的要求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追求,不断探索、创造符合实际的、有创新意义的课程。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收集更多的资料,而是精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经过加工、改造、完善,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在多,而在有效,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束老师以教材资源为核心,并没有补充太多,但贵在创造性地使用。他首先打破教材束缚,调整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层次化,围绕着欣赏作品、揭示内涵、分析背景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对资源进行整合,虽然相同的素材多次重现,但由于解读视角不同,学生由欣赏作品、陈述知识到感受作品、阐述风格,再到透视作品、阐释背景,完成了从知识到认识的过程。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如此,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正文、图片、辅文,以及教师补充的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被重新营造的登山路上的景观。”

束老师不仅善于整合资源,还对资源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开发。在欣赏作品阶段,老师精选作品的精彩部分,让学生听、看、读、说,使学生充分领略作品。在分析和透视作品阶段,采用回望作品和适当补充相关资料的方式,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总结阶段,将诸多作者的头像砌成大师头像墙,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也利于知识的完整性。在不断变换资源呈现方式的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情境,呈现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由于对教材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精确把握,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问题的设计和启发引导保证了教学策略的多样性,使资源与课程浑然一体。

第二,课程是关注学生的,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有力支持。“一般来说,如果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之交往的成人或有经验的同伴能够给予较多地引导、监督和启发,如‘指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鼓励积极地去尝试’、‘引导多想一想学习的内在过程’、‘帮助排除学习的干扰和提高学习的坚持性’、‘启发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计划和调控’等,那么学生就能从中获得较多的引导体验,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制定计划、监察调控学习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和改善。”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与判断史事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束老师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资源使用、反馈调控、学法指导等策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性。要认识文艺作品,首先就要有一个欣赏的过程,束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聆听、朗诵、讲述、观赏,感受作品的特点、风格,体悟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揭示作品内涵时,束老师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感受,让学生自由阐述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引导学生慢慢地、完整地合成浪漫主义的历史概念。分析作品背景时,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被束老师一一激活,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结果和感受。在教学的最后部分,再次让学生感知浪漫主义文艺的特征,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启示,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束老师始终以明晰的学习任务和思维指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表现出的特质和问题成为十分难得和行之有效的课堂生成资源,被束老师巧妙利用,使教材资源、学生资源得到开发。

第三,课程是强调过程的。本次课程改革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体系,“过程与方法”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达成目标的手段,而成为了课程目标之一。所以教师教课程就不能仅仅提供知识,而应该同时提供学习的方法、探究的途径和思维的方式。同样,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在于教师在教科书外又添加了什么内容,而是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思维、掌握学习方法。 束老师始终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他贴近情境地将课程内容分成四个乐章,前三个乐章从欣赏作品到感受作品内涵再到透视作品的社会背景,贯穿了从“作品的历史”到“人性的历史”再到“社会的历史”这样一条认识线索。第四乐章束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文艺史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精神意义,既强化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又跳出教材,从更为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初步掌握文艺史学习的方法。整个过程遵循了具体体验到抽象概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得到的不是一个个作品的孤立解读,而是历史理解和诠释的全过程。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束老师也注重学习的过程,如关于浪漫主义的概念教学,束老师就采用了回望作品、感知其内涵;比照现实主义作品、强化对内涵的理解;添加特征要素、突出概念本质等教学方式,先分解概念的若干特征,再尝试将这些特征要素合成,整合并坐实概念。浪漫主义的概念这一教学难点被学生渐次把握、拼图式接近。其后教师的一句“你浪漫吗”将教学拓向教育,反映历史对于生活的映照,最后进行知识运用与检测。体现以资源为载体,在方法运用中提升能力,在知识生成中升华情感的过程。

可见,课程资源无法脱离课程意识的要素。强化课程意识才是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我们需要以课程的理念来理解教学,课程的观念有三个核心内容:

一是课程的主体观念――教师就是课程的主体,面对课程,教师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和开发者,要有对课程独立思考、主动选择和重新创造的意识。只有主体对课程意义和课程可能性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才能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将自己视为课程的主体,才能主动地识别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二是资源的观念――最好的资源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自己积累起来的,不能够指望某个团体或机构给你提供整套的符合你心意的教学资源。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接触课程资源,面对各种资源时只有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即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程教学服务的意识。否则即使身边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是生成的观念――最好的课程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出来的。课程的本质是生成性的、探究的和开放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过程。教师在课程活动中,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思路定势中,要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创设教育环境、设置问题情境,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具有解决课程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能力,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地创造。

所以,教师必须提升主体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因为最好的资源就在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识中,就在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4.

[2]束鹏芳.审美的历史 知性的教学[J].历史教学,2014,(5):14.

[3]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标准论文的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