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名人励志经典故事

2016-11-02

有很多人都喜欢时不时地找一些短篇名人励志经典故事来看看,那么短篇名人励志经典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短篇名人励志经典故事: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东方小四

人的一生,原来可以这样浓缩定格:因岁月久远而泛黄的帮病人缴费的单据,与她少年时代几乎全优的成绩单,静静陈列在小小的玻璃柜里。此外还有一生各个阶段的证件证书,只是,没有结婚证。

她是林巧稚(1901-1983),离开这个纷扰世间,已经32年。

雄秀的鼓浪屿上,游人如织。林巧稚纪念馆毓园,如一朵花儿,静美绽放在这个以钢琴、以步行、以故事等等闻名的小岛上。而我也因为那尊美好的汉白玉雕像,以及园外以翻开的书籍状呈现的金属上镌刻的一些林巧稚的生前语录,渐渐对她生出了几分好奇。身为历史学者的爱人对我说: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对林巧稚有微辞?

是啊,对身为名人的她,几乎查不到任何有人说她坏话的文字记录。这无论对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林巧稚毫不费力地做到了,为什么?答案在一些零零碎碎的叙述与小事里,徐徐展开。

即便在春节假期,鼓浪屿的图书馆也是开放的,而且对我们这样随性的游人也不设门槛,不需任何证件就可以自由阅读。我在一本有关鼓浪屿历史的书里读到了一个细节,此事折射了林巧稚无私奉献的品格,即当年林巧稚与一个师范女同学一起远赴上海考点去考协和医学院,在考试进行中同伴突发急病,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搁笔救人,放弃了考试。考官感于巧稚的忘我与奉献精神,经过一番曲折,再加上林巧稚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终为她争取到了破格入学的机会。

林巧稚一共在协和医学院学习八年,直至拿到博士学位(她当时拿的是协和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与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两者应该类同于如今的“联合办学”)。毕业那年,林巧稚获得了那一届协和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这是一个外籍教会医生捐出全部财产设立的奖项,也是协和当时的最高荣誉,每届毕业生只有一人可获此殊荣。林巧稚不仅学业极为出众,且在课余热心公益,为人无私忘我,故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和当届的获奖资格。

在很多事情上,金钱确实是一个试金石,可以试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品性。林巧稚及其家人的可敬,也在这方面得以体现。当时协和医学院的学费较为昂贵,学程又长,而巧稚的父亲在她读到漫长八年中的一半多的时候辞世。巧稚的兄长继承了家业,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对于巧稚的责任,继续供她上学直至拿到博士学位。巧稚在工作后,自然而然地予以回报,尽管自身的职位和单位历经变化,甚至在协和医院一度关闭期间还曾自开诊所等等,她都毅然决然负担起了兄长的四个孩子在北京求学的所有费用。

一生未婚的林巧稚还坚持多年做了许多令人感佩的事。她从工作开始,就请人列出了鼓浪屿需要资助的亲朋名单,她按人头每月寄生活费,一直到辞世。如果说这些事情还与亲缘相关的话,她为不相识的贫穷病人付医药费的事例则难以计数。另外,她辞世时的遗嘱有三项内容,“三万元积蓄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院作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

林巧稚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人,若用图景形容,恰如“海上生明月”。我其实不太相信那个“经她亲手接生的孩子超过五万个”的传扬已久的数字,但因她而得到平安与福报的人,则何止千千万。在事业上,她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医学上孤心苦诣、好学不倦、不断精进;在精神方面,她也只做一件事,舍一己私利去救助与帮助他人,一生通透完美如琉璃。

说句实话,林巧稚年轻时的照片,面容姣好、明眸善睐,真的很美。可以想见,当年她的追求者不会少。但她没有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我想我们其实不够了解她,这个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睡前读物几乎全为英文书籍的大夫,她将一生的使命定位为治病救人,豁出了全部的自己。

这样的人是天使,即便是内心最黑暗的人,也难以找到她的人性弱点,因此我们也几乎找不到旁人说她是非的言词记录。不过我想,至少会有一个灵魂为她难过心疼吧,为她一生奋斗不息、忘记了停歇也忘记了自身而悲伤,那就是她那因患宫颈癌而早逝的母亲。每一个母亲,内心深处都不愿儿女单方面去燃烧自己温暖世界,活成一个完美的雕塑,却没有可以小声叹一口气的小小家园。

鼓浪屿上的鲜花常年盛开,图书馆里的陌生人拈花微笑,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巧稚,永远不会再回来。

短篇名人励志经典故事:理解彼此的差异

作者:张君燕

1928年,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林风眠受蔡元培的赏识和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林风眠上任后,决定聘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来校任教。当时,齐白石虽已年过花甲,却还未真正成名,甚至还被一些正统国画家所讥笑。但林风眠力排众议,坚持去请齐白石出山。面对林风眠的诚意相邀,齐白石却淡然拒绝:“我是个乡巴佬,不适合去洋学堂教书。”但林风眠并不放弃,一次次地登门诚邀。最后,齐白石终于松了口:“要我去教书可以,不过我上课必须要坐一个特制的藤椅,而且每天下课你要亲自送我出校门。”“好的,没问题,我一定做到。”林风眠爽快地答应了。

之后,林风眠便亲自将精心为齐白石制作的藤椅送到教室,每天下课,还把齐白石送到校门口。林风眠的好友不解地说:“你聘请他来教书,他不感激不说,还这么摆架子。”林风眠摆摆手笑着说:“话不能这么说,我们请人家来自然应该尊重人家的习惯嘛。”“这么说,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古怪的要求了?”好友接着问。林风眠摇了摇头:“不知道。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脾性,对待问题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不会相同。我们可以不理解,但一定要尊重。”好友听完情不自禁地对林风眠竖起了大拇指。后来,齐白石也激动地握着林风眠的双手说:“林校长,我信得过你了。”

面对齐白石的古怪要求,林风眠并没有去问为什么,而是选择了去尊重。其实,在尊重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林风眠豁达、大度、理解他人的独特品质。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林风眠最后不仅赢得了齐白石的尊敬,更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

短篇名人励志经典故事:干净是最珍贵的奢华

作者:孔祥凤

《中国好歌曲》第二季首播上,农民兄弟乐队的歌曲《我的番茄是干净的》不仅获得了众位导师的高度好评,还因为情感自然淳朴和节奏简单明快成为2015年度首播神曲。

很多人说,《我的番茄是干净的》之所以走红,是因为歌曲把中国人的“桃花源”梦想投射到一颗新鲜的“番茄”上。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有歌者原汁原味的农民本色以及干净唱歌、干净生活的人生态度。

2002年,28岁的蒋立炜在浚县的一所高中当音乐老师。一天,他无意中看见高一的魏凡在校园里忘我地边弹吉他边唱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时,不由想起了自己上师范时大吼崔健的《一无所有》的情景。因为对音乐的挚爱,他把学校里几个爱唱歌的同学召集起来,组建了“农民兄弟”乐队,代表永远不忘农民的朴素本色。

乐队成立后,蒋立炜才发现,队员们虽然热爱唱歌,但对乐理知识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音符都不认识。因为基础差,加上可以用来练习的时间又非常少,蒋立炜就把学校的一间废弃的厕所当成了练歌房,带领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练习。

虽然乐器是旧的,也没有唱歌的话筒,但队员们却激情万丈,他们从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学,每天埋头狂练。渐渐地,他们开始能应付各种演出,并且学会了谱写歌曲。就这样,几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在蒋立炜的带领下开始了四处奔波的演艺之路。

时间一长,学校领导开始找蒋立炜谈话,说他这是不务正业,而家人也因他没时间顾家生出许多怨言。尤其是队员们多数家在农村,父母不理解他们的音乐梦想,经常采取各种方式阻挠。作为“创队元老”的魏凡,更是被父母以不靠谱为由关了“禁闭”。一直到2004年,乐队获得首届中国星流行音乐大赛河南赛区金奖及全国优秀奖后,反对声才慢慢变小。

高中毕业后,打工挣钱和结婚生子就成了很多队员的头等大事。可当时演艺市场不景气,加上人多开销大,虽然队员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到处奔波,但也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梦想和生活再一次发生冲突,他们痛苦地煎熬着、支撑着。

2006年,乐队去北京参加比赛,为了省钱,他们扛了两箱方便面去。虽然坐上火车的时候,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但同时更担心得不了奖回来没钱买火车票。就这样,在渺茫的未来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为了生存,为了家人,队员们一个接一个离开了。

2008年,乐队只剩下蒋立炜和赵燕青两个人。一天,蒋立炜找来赵燕青,问他有什么打算。赵燕青坚定地说只要蒋立炜在,“农民兄弟”乐队就在,那么自己也会一直在。赵燕青的话给了蒋立炜很大的信心,他决定重新谋划未来。

很快,蒋立炜拉来了铁哥们秦献社,赵燕青找来了刚从齐鲁音乐学院毕业的贝斯手刘勇。同时,魏凡回来了,老宝大学毕业后重新归队,乐队终于又复活了。从那以后,他们不断参加各种节目,可每次都被要求讲诉农民的乐队怎样怎样的故事,让他们感觉违背了自己唱歌的初衷。

虽然参加节目让乐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但队员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改善。2013年国庆节,魏凡在朋友圈发了条微信:两枚硬币的故事。故事写的像歌词一样,很美,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那只是一个故事,其实他真的是穷到口袋里只剩下两块钱硬币。

和魏凡在第四届“河南青年文化新人”颁奖典礼上相识的黄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