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初恋 初恋有什么感觉
初恋是指人的爱情萌发的最初部分,初恋的发生和年纪没有关系,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年都可能有初恋,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初恋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初恋的特征
1、少男少女的初恋是情的“萌生”,不是性爱的本身,它往往是单方面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爱恋,是纯洁的心理之恋。这心理之恋往往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具有不现实性和脆弱性。它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给人留下的是亲切的甜蜜的回忆。
2、有人说,爱情不仅是对异性的肉体的追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人类在精神上亲近的需要。而少男少女的初恋几乎完全是精神需要的追求。正如歌德所说的,道德纯洁的少男少女的初恋,“永远趋向崇高的目的”。
3、少男少女的初恋是以异性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它不含有任何杂念。这种爱是不自觉的,却是真诚的,感情色彩十分丰富,它不考虑各种各样社会因素,是两性之间最自然的爱恋。
中学生(有少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对异性的恋又是比较朦胧的,受对异性的好奇心驱使。这种自然的爱恋的流露,过了少年期再也不会出现。所以,人们把少男少女的初恋又称为“一过性”的爱与恋。
初恋的阶段
有人把少男少女初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爱慕意识阶段
在这个阶段,对异性的爱是悄悄地发生,悄悄地进行,是默默地爱,或称为“暗恋”。在这个阶段里,他们喜欢观察异性同学,愿意接触异性同学,但又由于害羞,总要回避异性同学。所以便把对异性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底,不轻易流露。甚至直到毕业分手也不向对方流露真情。
具有初恋行为的阶段
是由爱慕意识发展到具有初恋行为的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双方愿意或默许发展更加亲密的异性关系。如果说第一阶段具有“单相思”的味道,第二阶段就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这时男女同学之间不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关系了。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中,已有人不满足于同性朋友的友谊了,开始渴望和追求得到异性朋友的友谊。
据美国1972年统计,男生初恋12岁以前已占17%,13岁平均占18%。女生初恋者12岁以前占7%,13岁占12%,15岁占21%。
据我国的调查,1400名中学生,交了恋爱朋友的有104人,其中男生有36名,女生有68名。在我国,情窦初开期基本上在十四五岁,这个时候正好是初中二、三年级。
在11所学校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学是初恋的高峰,一个是在初二、初三,一个是在高三时期。初三这个高峰期要比高三的高峰期来得要猛些,蔓延得要快些。
从另一调查中看到,初一时,初恋者占班级学生的4.43%,初二时占8.19%,初三时占12.99%,高一时占27.26%,高二时占13.38%,高三时占36.23%。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初恋人数也在增加。因此,不管在“开放”还是“封闭”的国家,都不赞成学业尚未完成、经济尚未独立、身体发育还不够健全的少男少女谈恋爱。并且人们都在探讨如何解决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不赞成”中小学生谈恋爱的矛盾。
初恋需要教育引导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家长和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学生初恋意识一旦产生总要在心理上反映出来的。国外性心理学家说,这时的女孩喜欢打扮,男生突然爱整洁,注意起外表美,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现得特别好;他们愿意接近异性又有点害羞,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会突然变得沉静,豁达的人会变得古怪;两人电话、通信往来频繁,对集体,特别对同性朋友的交往趋于冷淡。
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初恋动态,找出它的规律性。比如,俄罗斯发现七、八年级学生,美国和日本发现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初恋者,多半是好学生。男生往往是比较高大的、强健的、正直的优等生。女生往往是文雅的、活泼的、漂亮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些平时沉默寡言弱小的男女生则很少滑入爱池。然而,在高中阶段初恋者,往往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同情、理解,更容易追求异性的安慰和温存。总之,只有深入地研究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初恋的教育,并不是限制同学间接触的教育,相反倒要多鼓励学生去交往。因为追求交往,向往初恋是少男少女心理发展的必然。
这必然一是出于好奇心。少男少女的探秘心理与求知欲,使他们想尝试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据苏联心理学者调查,中小学生初恋者几乎都是出于想尝试一下与异性交往的体验。据美国教育工作者统计,中小学生的初恋者90%提到渴望了解异性同学。我国在对37位14岁至18岁的初恋者提问中,有35位提到:想见识见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是出于需要。据前苏联心理学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初恋者提到,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需要伙伴和情侣。据美国统计,中小学生的初恋者75%提及到在生活中他们怕孤独,需要同情和异性朋友的信任和理解。在中国,调查的37名初恋者中有28人提到了孤独和需要理解。
可是,由于他们从来不接近异性,因此一旦被异性理解,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了,很容易进入初恋的情网。因此,教育家认为,进行初恋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扩大学生的交往。美国教育工作者说,男女生广泛的交往,同性知识教育一样,可以冲淡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英国一位教师说,有些家长和教师竭力地回避爱与性,实际上是回避不了的。回避的结果反而会给爱和性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种神秘反而成了诱导学生探求神秘的动力。相反,让男女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频繁交往,倒能使他们的异性观念淡化。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又主张集体交往更为适宜。因为集体化既可以促使少男少女相互了解,又防止过早“对象化”。
初恋教育,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不管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认为要从道德、教育着手。因为爱情的特征不仅仅是肉体的吸引,不仅仅是智力的一般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的道德和心理的发展,是情感和审美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情是道德的精华;一个人缺乏健全的道德根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恋。”高尚的情恋的培育又必须从道德教育抓起。学生具有心灵美,他们对另一个人的依恋才会建筑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理智才能帮助情感,纯洁情感,给情感增添道德力量,才能从道德上使内心活动变得高尚。
从道德教育着手,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爱情就是一个新的道德生活领域,不能片面地看待爱情,认为爱情只有欢乐和喜悦。爱情包含着严肃的道德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懂得,中小学生是承担不了这些义务和责任的。因此,要用理智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如果心中已经有恋情的萌芽,要把它珍藏在心底,到需要的时刻才让它萌发。总之,从道德教育抓起,就是“让道德的成熟走在性成熟的前面”,以德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