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哲理的历史故事
城市是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的真实载体,历史文化名城则是这其中最璀璨的见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蕴含哲理的历史故事。
蕴含哲理的历史故事1:上行下效
晏子辞世已经17年了。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就是大臣们的不贤啊。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吗?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有一种叫尺蠖(huo)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
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太好了,今天这一番话,教我豁然开朗。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看来,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话是有道理的。
蕴含哲理的历史故事2:贤士与庸才
一天,赵简子乘船在黄河上游玩,十分开心。看着滔滔东去的河水,忽然,赵简子深有感慨地说:
“怎样才能得到贤士,整天与他相处呢?”
划船的人名叫古乘,听了赵简子的感叹后向赵简子深深鞠了一躬,说:
“大人听我冒昧地说几句。你看那些珠宝、美玉,它们没有长脚,离这里又有千里之远,却能来到这里,为什么呢?这是人们因为喜好它们,便从千里之外将它们寻了来。而贤士是长脚的,他们不来,恐怕是因为您不喜好他们吧?”
赵简子说:“不对,我平素广招人才,门下食客就有上千人。我对他们的供养也是很真心的,如果发现早上吃的东西不够了,我马上派人在晚上去市场收税供给他们;如果晚上吃的东西不够了,早上就派人去市场收税供给他们。我对他们如此真诚大方,还能说我不喜好贤士吗?”
古乘听了赵简子这番话后说:“鸿鹄之所以能飞得又高又远,是因为它依靠着坚硬的翅膀。它背上的细毛、腹部的绒毛,长长短短、松松软软、多多少少没有一个定数。这样的毛,少了一把,不影响它飞得高,多了一把,也不影响它飞得低。大人您所需要依赖的应该是像翅膀那样能让您高飞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像细绒毛那样无足轻重的无用之才。贤才在精而不在多,庸才再多也无益。不知大人门下上千食客中,有没有像鸿鹄翅膀那样的有用之才?该不会都是些细绒毛吧!”
古乘一番话,使赵简子深受启发,自己门下食客上千,却常常生出渴求贤士的感慨,这原因恐怕已经十分明确了。
蕴含哲理的历史故事3:金壶丹书
齐景公来到已被兼并的原诸侯国纪国视察时,在其京城内发现了一只金壶,打开一看,只见里面藏着一幅用红笔写就的帛书,上书八字箴(zhen)言:“食鱼无反,勿乘驽(nu)马。”
齐景公将丹书握在手中把玩一阵之后,不禁击掌赞道:“对呀,为人行事的确应当如此。吃鱼只应吃一面,不要翻动,因为鱼腥味是能使人作呕的呀;出门时应当不骑那种跑不快的马,因为它缺少耐力,走不远啊。”
晏子在一旁听了,赶紧纠正道:“这八个字说的并不是您理解的这个意思。所谓‘食鱼无反’,是在告诫国君和大臣们不要贪得无厌,不能将民力耗尽,否则就会损伤国家的元气;所谓‘勿乘驽马’,则是比喻国君不能将品质不好的人放在身边,委以重任,否则他们就会误国害民呀!”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解释,不觉频频点头,但同时又不解地问:“既然纪国有这样好的治国箴言,它又怎么会亡国呢?”
晏子回答说;“这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凡是有道的国君,总是将一些治国安邦的至理名言公开张贴在大街小巷,广而告之,让全国上下共同遵守,同时发动民众随时监督;而纪国虽然有这样好的治国箴言,却将它投注到金壶之中,束之高阁,并不实行。您想,他们这样做,能不亡国吗?”
这个故事说明,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