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创业小故事
创业维艰。尤其是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说,创业成功更是一个极不容易的过程,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意想不到的艰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几个草根创业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草根创业小故事一
2008年,东北草根华帝怀揣着5万元到上海打拼。虽然年纪轻轻,却已是资深人像摄影师,所以他把自己的创业方向也瞄在了摄影行业。华帝想要在上海办一家婚纱摄影棚,经过一番打听,他惊呆了,这几万元还不够付租金呢。华帝失落地走在上海街头,大街的两旁经常会看见一些大影楼,它们都装修得富丽堂皇、豪华气派,华帝觉得自己连和他们竞争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办?当晚,百无聊赖的华帝在手提电脑上看新闻,结果在一家本地论坛,无意中看到有人发帖问某某酒店在哪儿,应该怎么走?华帝像是突然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是不是可以把影楼开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然后通过网络来推广?那样就可以省下房租了。
为了求证自己的想法,第二天,华帝提着相机假装找工作,拜访了多家影楼。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大影楼都把目光停留在现实客源上,却忽略了数量更为庞大的网络客源。
这个结论让华帝兴奋不已,他在淮海路程了一套非常便宜的住房,住房位于小区最尽头,可谓是十足的死胡同,就连房屋中介所的人也善意地劝他,“你在这里开影楼?这是把自己往死胡同里推呀。现在没交订金,你反悔还来得及。”
华帝感谢他的好意,毅然付了钱。准备了三天后,华帝把自己的影楼取名为“蔚蓝海岸”,并正式营业。没有鲜花,没人剪彩,唯一的开业标志就是,从这天起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关于“蔚蓝海岸”的信息:有广告,也有“假装有人在打听蔚蓝海岸”的侧面广告……
第三天,他的手机响起了第一个来电,“请问是蔚蓝海岸婚纱摄影吗?”第一笔业务很快做妥了。此后的两个月里,先后有十二对新人光顾了他的影楼,量虽不多,但至少说明网络上的确有客源存在。随后,华帝与多家婚恋网和新闻论坛合作,随着网络推广不断深入人心,顾客纷至沓来。
半年后,华帝建起了自己的论坛,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了网络营销规模;一年后,他的摄影和后期制作团队已经多达十二人。现在,淮海路很多婚纱摄影店要么已经缩小规模,要么已经转行,而华帝不仅走出了当初的那条死胡同,更先后开了十六家门店,覆盖整个上海的十七个区,不仅有婚纱摄影,更有“孕妇写真…宝宝写真”等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总营业额已经超过了3000万元。
“开店本身并没有旺地死胡同一说,只要有智慧并且敢尝试,就算是在死胡同中也一样能找到缝隙,闯出一条新路,打造出自己的财富天地。”面对自己今日的成就,华帝总会这样既自信又客观地说。
草根创业小故事二
陈有花是广西桂平市紫荆镇寻蓬村的一名农村妇女。寻蓬村一直都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陈有花很想改变这一状况,但一直找不到机会。一次,在读大学的表弟来陈有花家做客,她正在手持香烛祭祀祖先。等陈有花祭祀完,表弟和她说起日本人祭祀时很少用香烛,而是把杨桐叶扎成佛手的形状,代替香烛去祭拜。这样既环保,又可以祭祀,一举两得。
陈有花听完表弟的介绍后脑海中灵光一闪,似乎看到了一个商机:寻蓬村漫山遍野都是杨桐树,如果把树上的叶子扎成工艺品卖到国外,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她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表弟。表弟认同了表姐的看法,答应尝试一把。接下来,表弟通过网络了解杨桐叶的捆扎技术,他还通过关系找来几束杨桐叶扎成的佛手仔细研究。
为了找到上好的杨桐叶,陈有花手持一把柴刀,独自一人去周围寻找。她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一片长势良好、叶片翠绿光鲜的杨桐林。原料齐全之后,表弟手把手教陈有花捆扎佛手。陈有花经过反复练习,还系统地学习了采摘分拣、选叶修剪、捆绑定型、编织打包等一系列工艺流程,然后扎出了一模一样的“作品”。
在表弟的介绍下,南宁一家外贸公司收购了陈有花的第一批杨桐叶工艺品。这一次,她赚了1000多元钱。尝到甜头之后,陈有花信心更足了,她不但自己扎树叶,还在村里办起一个培训班,免费教村民捆扎杨桐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寻蓬村的村民也都掌握了捆扎技术,杨桐叶的订单不断增长。此时的陈有花干脆成立了杨桐收购公司,将所有村民的产品统一销售。众人拾柴火焰高,南宁那家外贸小公司显然消化不了这么多的杨桐叶。陈有花见状四处奔波,最终联系到一家专营杨桐叶出口生意的大型公司,与它们签订下常年供货合同。从开始制作杨桐产品到成立公司,陈有花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赚了上百万元!
草根创业小故事三
我所住的小区有1500多家住户,因为没有统一的燃气管道,都是使用灌装液化气做饭。液化气用完了,就得找人送气,如果送一罐气的利润保守算5块钱,一个月下来,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因此,能否占据这个庞大的送气市场,便成了众多送气商觊觎的焦点。
记得去年我才搬来时,小区的送气市场还呈现着“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被小王、小张和老李三名送气工占据着。每天一大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便回荡在小区的上空。而那时,家里的气用完了,大家也没啥偏好和讲究,随手拿起一张名片,打个电话过去,不出半个小时,便会有人把气送来。三个人默默地平分着这块“大蛋糕”,倒也相安无事。
可是近期,形势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小王忽然变得忙碌起来了,每天,让他送气的电话是络绎不绝,有时得跑十多个来回才能完成“订单”。而小张和老李的生意却冷清了许多,有时一天难接一两个客户电话。看着小王忙碌的身影,小张和老李是百思不得其解:同样是送一个型号的气,价格和送气时间也相差无几,为何他能得到住户的特别青睐呢?
其实,在送气的过程中,有个极其微小的细节问题,小张和老李未曾注意到,而细心的小王则发现了,并做了巧妙而睿智的处理。
大家都知道,送气是一件体力活,几十斤重的煤气罐,不仅要从楼底扛到住户家门口,还要帮忙搬到厨房与煤气灶连接好。这里,送气工进门的换鞋问题便成了令众多住户头疼不已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小张给我家送气,或许是那天心情不好吧,一进门,他把脚上的胶鞋一脱,随便蹬上一双拖鞋就抱着煤气罐奔进了厨房。他走后,妻子的脸顿时就黑了。原来,小张刚才穿的是她的拖鞋。有洁癖的妻子一怒之下,毅然扔掉了那双心爱的拖鞋,同时,也扔掉了心里对小张的美好印象。
再说说老李,毕竟年龄大点,知道这些顾忌。因此,他每次进屋,都执意不脱鞋。我给他找来一次性拖鞋,他也面露愠色地说自己有脚气,味道大。老李能这样坦诚我当然理解了,但他每次走后,难免会在洁净的地板上留下一道道污迹,我不得不重新再清洁一遍。
唯有小王,很好地洞悉了用户这一微妙的心理“雷区”。每次送气进门前,都会习惯性地在两只脚上各套上一只一次性的塑料鞋套,然后再进屋。小王的这一做法,你不能不拍手叫绝,既能减少了用户的麻烦和自己进屋换鞋的尴尬,又给人一种干净踏实的感觉。而且,小王每次走的时候,都会热情地帮我们把垃圾捎下去。一个送气的人,却能时刻为他人着想,你不能不赞许和钦佩。渐渐地,小王博得了大家的好感和信任,一举成为住户心中“最满意的送气工”!
后来,小张和老李因为经营惨淡再也撑不下去,失望地离开了这里。而“生意”如日中天的小王,不仅月收入可观,用赚来的钱把自己那辆三轮自行车换成了四轮小货车,还在加气站入了股,雇了两名“员工”,自己当起了小老板,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赚取的财富也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