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知识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瓷器鉴定知识,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瓷器鉴定知识
就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世界的进程来说,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自汉唐以来,中国瓷器就逐渐输出到世界各地,深得各国人民的喜爱,一些国家的人民,就是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的,所以英语中的“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实物进行科学测定证明,原始青瓷是处于发生阶段的青瓷器,我国商周时代,就能够普遍地制造。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之有金石之声;器表施有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小,造型也比较单调。常见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圆底尊;敛口、深腹圆鼓;敞口圆底钵;敛口深腹圆底罐;敛口短颈深腹圆底;浅盘卷沿圆底高柄豆;双耳簋等。器物纹饰简单,主要有方格纹、锯齿纹、水波纹、去雷纹、叶纹、S形纹、网纹、圆点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胎料中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以不稳定。总之,与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较,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商周以後,经春秋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成熟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胎土中含铁量较高,胎色呈淡灰或灰的色调,釉料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器型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钫、瓿为常见。进入东汉以後,原始器的品种和纹饰都有变化。西汉曾一度流行的瓿和钫等器类,此时已不再生产,而罐类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迅速增加,表明其制作已转向经济实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成熟瓷器。因为是由原始瓷器发展而来的,所以无论在造型技术和风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原始瓷器的相似之处。常见器形有碗、盏、盘、钵、盆、洗、壶、钟、瓿等,此外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花纹,仍旧为弦纹、水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胎料细腻,瓷质光泽,透光性好,吸水率低,器表通常施釉,釉层比原始瓷器明显增厚,有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结合牢固紧密,釉面淡雅清澈。已出现黑釉瓷器。总之,东汉瓷器,是在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示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技术的提高等条件下获得的,它给此後的叁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制瓷工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西晋的越窑瓷器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瓷胎呈色较深,普遍作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器物成型采用拉坯方法,使器形规整。常见器形有盘口壶、唾壶、罐、盆、钵蛙形水盂、砚、鸡壶、虎子等。瓷器普遍采用印、划或堆贴各式花纹,常见的是在器物的肩腹部或口部划弦纹的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禽兽纹等。在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首、辟邪、朱雀、白虎、人物、骑兽人物和佛像等。它们常与网纹,联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深浅层次的艺术效果。佛教题材的出现,创造了不同于前代的新风格。东晋以来,造型注重于经济实用,纹饰简,盛行褐色点彩和手法简便的弦纹。叁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场使用的都是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等特点。因为透明度高,所以胎的色泽对釉色的影响很大。越窑瓷胎色灰,釉呈青灰色,瓯窑瓷胎色较白,釉呈淡青色,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施釉普遍使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
青瓷成熟于唐,以越窑为最着;白瓷也成熟于唐,以邢窑为最着。通常中“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
唐代越窑在魏晋南北朝基础上继续发展。制瓷作坊仍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等地。初唐时期的越窑,基本上保持了前代风格,胎质灰白而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种类和造型的变化不大。常见器物为盅、折腹碗、鸡壳、砚等。中晚唐时期越窑瓷器,既有继承前代的形式,也有按照社会生活需要而新制的器形,如执壶、瓷罂、瓯、小盂等。越窑的原料加工的制作都很精细。瓷土经过很好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成型前经过揉练,所以瓷胎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少,呈灰、淡或淡紫等色。器形规整,釉层均匀,开细碎纹和剥釉现象少见,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越窑青瓷在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质地细腻,原料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淡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釉色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青绿色泽在晚唐有所增加。五代越窑制瓷工艺的另一成就是缸、瓶等大件瓷器的烧成。
瓯窑是越窑以外久负盛名的青瓷窑场。在唐以前已有烧制。唐代窑场仍在浙南的温州、永嘉、瑞安等地。瓯瓷与越瓷最大的区别,是瓯瓷胎呈现黄或淡黄色,釉易剥落,晚唐前後出现纯粹的青色或青黄色,滋润如玉,胎釉结合紧密,极少有剥釉现象。产品种类,与越窑大体相同,惟器形略有差别。
白瓷自北朝晚期出现,历隋至唐发展成熟。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邢窑在河北省的内丘县。它的产品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能与越窑瓷器一起,当作乐器,奏出和谐的音乐。唐代邢邢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唐代瓷器的种类增多,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品类,几乎无所不备。瓷制日用品形式新颖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制作质量超过前代。唐瓷在造型上总的倾向是,浑圆饱满,不论大件器皿还是小件器物都不例外,在质量上要求更高,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表现了唐代的风格特色。唐代至五代,逐渐淘汰笨重粗拙的造型,代之以精巧优美的新型产品,而品种多样,风格鲜明。如唐代的雍容浑厚,五代的优美秀致,各具特色,但同时又都表现出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形成了一些着名的窑系:如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瓷系。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的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以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的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斑驳多瓷的结晶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则又是另一种境界。定瓷的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的犀利潇的刻花都是唐代瓷器所不及的新的仪态和风范。宋代各窑系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奁、唾壶、渣斗、炉、薰、枕、腰鼓、瓷塑等,器物造型丰富,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民间瓷窑的作品则是具有经济大方、实耐用的特点。宋瓷的纹饰题材极其丰富,花卉是主要装饰内容之一,龙、凤、鹤、麒麟、鹿、兔、游鱼、鸳鸯、鸭、花鸟、婴戏、山水纹也是常见的题材;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莲瓣、钱纹多用于器物间饰的边饰。北方民间瓷器的纹样装饰具有主题突出,构图完整,自由奔放的简练豪放的特色。
元代制瓷工艺在宋代的基础继续发展。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等主要窑场,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景德镇窑在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因而能烧造颇有气势的大型器。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最後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的蓝釉,是熟练掌握各种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成就,为明清两代该地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後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清两代就整个瓷业来说,代表其水平的是全国制瓷中心江西景德镇。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在瓷器造型上,总的倾向是改变了元代厚重、粗大的风格,而趋向于轻巧脱。到了正德时期,相对于成化瓷而言,瓷器的胎骨,造型又有厚重之感。除常见的盘、碗外,较大型的尊、洗、药插也比较多见。嘉靖、万年历两朝烧造大型瓷器较多。明代瓷器装饰最主要的手法是彩绘。彩绘以图案为主,纹样有植物纹、动物纹、云纹、回纹、八宝、八卦、钱文、璎珞、锦地和梵文、波斯文字等等。其图案往往用一种或几种植物、动物作为主题纹样,并以其它纹样辅助,构成一辐完整的图案。在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中,比较常见的是用牡丹、菊、莲、灵芝、花果和宣德时期特别盛行的牵牛花等作为主题花纹,并配以蕉叶、如意去头、缠枝莲、仰莲或覆莲等辅助纹饰构成的图案。明代後期普遍出现杂宝图案。
清代瓷器的造型,接其用途有以下几类:属于饮食、盛器和日常用具的盘、碗、杯、碟、盅、盏、壶、瓶、罐、洗、缸、盒以及凳、桌、枕、烛台等;属于陈设及玩赏品的有花瓶、花尊、花觚、壁瓶、桥瓶、插瓶、花盆、花托、鼻类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器以及陶瓷雕、瓷塑等;属于文具和娱乐用品的有砚、水盂、印泥合、笔筒、笔 、笔架等等。此外还有各种仿古礼器、祭祀器皿以及宗教所用各种法器。清代瓷器装饰主要是彩绘,特别是各种釉色地加彩绘的综合装饰。清代瓷器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和斗彩各个品种,都是利用不同的色料绘制各种图案画面,以增加瓷器的美观。彩绘图案装饰有两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如缠枝菊、缠枝牡丹等各种缠枝花纹;团龙、团凤、团鹤及各种团花;以及龙、凤、云龙、云雷、回纹、海涛纹等等。康熙时期特别盛行冰梅纹,乾隆时期粉彩上风行观尾花纹。另一类,是以另一类,是以花卉、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为主题的图案现画面。清代瓷器,还广泛出现了以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