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哲理励志小故事素材

2016-12-07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很少,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演讲哲理励志小故事素材。

演讲哲理励志小故事素材1:把一生一世的事写在纸上

年过六旬,大字不识几个,老伴去世,儿女各自成家。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人生,就像渐渐西沉的太阳,再也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可是,有位老太太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夕阳的余辉也可以美不收胜。

这真的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太太,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适逢战乱和饥荒,尝过饥饿,闯过关东,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可谓步步惊心。

当历经磨难,该安享晚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和相濡以沫多年的老伴,从此天人永隔。

悲伤和孤独潮水一样将她淹没,那一年,她已是六十岁的银发老人。为了排遣寂寞,她开始夜以继日地织毛衣,织完毛衣织坎肩,织完坎肩织毛裤。

女儿看着心痛,就说:妈,我教你认字吧。

她的眼里闪过一抹亮光。小时候家里穷,哪有机会读书识字啊。那时候,看着别人背着书包走进课堂,她也曾生出无限的艳羡,看着别人捧着书本,看得津津有味,总是勾起她无限的好奇。

如今,自己有大把的时间,身边又有现成的老师,为什么不好好地填补曾经的遗憾呢?

年龄大了,记忆力减退,想要认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决定做了,就不想认输,大街上的招牌,别人发的传单,电线杆上贴的小广告,公交车站牌,都是她的“教材”,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念,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直到它们变成一眼就能认出的“老朋友”。

她还迷上了看电视,不过,她并不看演员长得漂不漂亮,也不看人家打斗得多精彩,她只盯着屏幕下方的字看,一边看一边听,一集电视剧看下来,虽然眼睛酸痛,但也收获不小。

除此之外,她还喜欢自己编快板,她说一句,让女儿写一句,写完了,她自己再反复地看,反复地念,那些不认识的字,慢慢也就认识了。

几个月以后,她可以拿起孙子的《格林童话》,毫不费劲地看起来。看完后,她就乐滋滋地讲给别人听。可是,这些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根本没有吸引力,大家就让她讲一些别的故事。讲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只有些自己经历的事。没想到,这些事讲出来后,大家都非常喜欢听。

听多了母亲的故事,女儿就鼓励她,干脆自己动笔,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没想到,孙子孙女们听说奶奶要写故事,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大家都把这事儿当成了天方夜谭。

她却不服气,凭什么你们能写,我就不能写?她下定决心,要做个样子给晚辈们看看。

但是,写字的艰难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起初,她写一个字就要花好几分钟,横不平,竖不直,歪歪扭扭,特别难看。过段时间,她能在纸上写一句完整的话了。再过一段时间,能写一小段话了。又练习几个月,能写出一篇小文章了,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不懂分段,还是让她心里乐开了花。

写作逐渐成了一种习惯。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在脑海里搜索那些难忘的人和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故事写下来,语言平淡直白,情感却万分真挚。写好了,她会拿给女儿看,女儿说写得好,她就眉开眼笑,女儿说不行,得重写,她就老老实实地重写一遍。

写作慢慢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刚开始在外甥的卧室里写,外甥放假回家,她就到客厅的茶几上写,家里来了客人,客厅被占用了,她就带着小台灯跑到厨房里写,总之,只要能写字的地方,都是她的书房。

她每写一篇,女儿就帮她贴到博客上。她写的那些故事,都发生在那个战乱和饥荒的年代,有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也有听别人讲的,很多时候,写着写着,她自己忍不住泪流满面了,那些故事,一个个都揪着人的心啊!

追着看她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大家都纷纷称赞,说这些故事真实而鲜活,说她是最会讲故事的人。

她的故事还打动了编辑,《读库》、《新青年》、《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纷纷刊登,然后,又有出版社要与她签约。

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组合成了一本书《穷时候,乱时候》,此书一面世就好评如潮,很多读者成了她忠实的粉丝,不远千里登门造访,很多媒体也争相采访报道。

她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作家,而从当初识字走到现在,她整整用了十六年。

她就是传奇老人姜淑梅,如今,76岁的她即将出版自己的第二本书。她说:“把一生一世的事儿写在纸上,真是太高兴了。”她一直信奉父亲的一句话: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别在困难面前低头,要动脑筋解决问题。正是这句话,让她撑过了动乱,撑过了失去伴侣的悲伤,支撑她一步步走到现在,走成一个励志传奇。

演讲哲理励志小故事素材2:天分抵不过痴迷

城市的一条偏僻街道上,每天下午都会出现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自家门前制陶。你看他凝神于转动的台架,两手灵巧地运动,就像搂着一个娇柔的婴孩。再细看的话,你会发现他左手少了根小拇指。

老人不识字,但他是本市惟一的制陶艺人,名声远播,每年都有外国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陶器作品。画报,互联网上,也不乏对他的介绍。

儿童时代,老人家贫,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他只能每天在田间干杂活。那里的乡野有好土,非常适合制陶器,这样的手工场有很多。耳濡目染,他对陶器产生了兴趣。可惜,手工场生产的陶器全部是生活日用品,廉价而粗糙,匠人们也没有出色的。他跟着照葫芦画瓢,只是弄出一堆小孩子的玩意。

到了少年时代,他觉得自己无法割舍对陶器的热爱,总想着造出真正的陶器。但是,这时的父母开始干涉他,认为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谋生。他不听话,屡屡遭到父亲的打骂。一次,父亲盛怒之下,挥铁锹砸他制陶的台架,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挡,结果左手断了根小拇指。

父亲过世后,他没有了管束,与母亲相依为命,日日除了在田间操劳,便是坐在家门口制陶。20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母亲着急,托人说合,但儿子不务正业的“陶痴”名声已经在外,没有谁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而他本人根本就不在乎。

“文革”期间,一次市革委会搞农民艺术展览,选中他的一件作品,照片还上了报纸,这件事居然解决了他的婚姻大事——一位插队的城里姑娘倾心于他的艺术,嫁给了他。那时,他已经43岁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他随太太进城,每天还是在制陶。不同的是,他有了“市场意识”,陶器都是用来换钱的,因为太太一个人在工厂上班,难以养活全家。

又过去十多年,他的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制陶的工匠,别人却说他是“老艺人”。他的作品越来越走俏,被作为艺术品陈列、收藏。他本人并不觉得自己的作品值多少钱,但市场却把他的作品的价格一抬再抬——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为此惶恐:怎么,一个陶制的仙女能卖上1200块?

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他那些质朴、生动、精巧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人无法复制、模仿的。他的名字开始进入报纸、电视,他本人也不时被邀请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

有人求教老人的成功经验,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他解释,只是说:哎呀,我这辈子呀,也就是围着这个机器转呀转的……

是的,你围着一件事转,转呀转,转到黑发变成白发,转到地老天荒,最终,你就会转成一个圆心,世界也要围绕着你转的。

演讲哲理励志小故事素材3:出路是靠自己打开的

李远哲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严格的家教,更离不开他的勤奋努力。

李远哲3岁开始识字,每学一个字,他就从报纸,图书上把这个字给妈妈指出来,日积月累,小小年纪,他已认识很多字,能读书看报了。李远哲从小酷爱读书,父母给的零花钱他都买了书籍。

李远哲在新竹读的小学,那时他的成绩就非常优异,后来上了中学,他最感兴趣的是化学,无论是钻研化学原理还是做化学实验,往往一坐下就忘了时间。

因为成绩优异,中学毕业,李远哲被保送上台湾大学医学院,家人、朋友都替他高兴,因为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且收入稳定、丰厚。李远哲谢绝了这一保送,因为他的理想是在化学研究上有所建树。朋友都劝他:“你难道真的不管饭碗?不怕养不起家人,过清苦生活?”李远哲坚定地说:“出路是靠自己打开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