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

2017-06-09

如今很多青少年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不良的心理,该怎么解决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

1、怯懦心理。生性内向、腼腆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出现怯懦心理,他们不善于主动和同学交流,心中有话不敢跟父母老师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话都不多,是容易被集体忽视的一类人。这种青少年在小学低年级较多,随着年级的增长,若能敞开心扉纠正怯懦心理也能顺利与人交往。

2、自卑心理。与怯懦的青少年不一样的是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性格不一定内向,但是由于家境、长相、智力、特长等外在的原因导致其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尝试、害怕拒绝,也因此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如果不善加引导,自卑的青少年将逐渐丧失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3、自负心理。这种青少年也许能说会道、才华出众,深得老师的宠爱,在与同学交往时他们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不会欣赏别人,习惯对人发号施令,在低年级也许他们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都不愿意和有这种心理倾向的青少年交往做朋友。

4、逆反心理。这种青少年内心非常想与人交往,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喜欢与人抬杠,也许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他们的意见总是与人相左,想借此引起别人的关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引起别人更深的厌恶。

5、倔强心理。性格倔强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爱钻牛角尖、与人较劲,遇到问题不善于变通,不愿与人妥协,往往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人际交往中的失败,最后朋友越来越少。这种心理的青少年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紧张。

6、嫉妒心理。嫉妒是伴随着竞争而来的,在小学高段尤其是毕业班中,面临着初中升学的竞争,同学之间开始出现猜疑、保密、不信任、留一手等,有些青少年在竞争中还出现了嫉妒、愤恨等不良心理,使得原本美好的友谊蒙上阴影。

7、势利心理。按理说,小学生是比较纯洁的,不应受金钱权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但现在的社会商业气息浓厚,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小学生。有的青少年就有这种“势利”心理,爱结交对自己有利的朋友,巴结那些有钱的或是学习成绩好的青少年,而且见风使舵、过河拆桥,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人格魅力造成损害。

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

父母们,自己的青少年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呢:在一些公共场合,让青少年给相熟的熟人问好,青少年却躲在妈妈的身后,以怯怯的眼神看着对方,而妈妈和熟人只能尴尬的说:“这青少年太老实。” 青少年想和小伙伴一起玩,但是因为不认识,不好意思上前主动结识;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他们成为“四二一”工程的重点(即四位老人、二个大人、一个小孩)。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确实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宝贝们因为长辈关爱的太多,交往能力反而逐渐在减弱,这是家长朋友最关心的问题。

青少年交往问题行为:

1、外显性问题行为:脾气大,坐不住,和别人争吵,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攻击性,不遵守规定等。

2、内显性问题行为:说没有人喜欢自己,很孤单,表现得很紧张,表现得悲伤、抑郁等。

一、不愿交往。有些青少年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

1.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青少年为中心,对青少年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着游戏。当青少年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青少年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为了“省事”他宁可与成人交往。对于这类青少年,家长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家庭不应以青少年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当青少年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青少年“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青少年刚入青少年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2.有过失败经历。有些青少年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于这类问题,家长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青少年若是被同伴欺负过,家长不妨直接带领青少年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青少年“壮壮胆”,当青少年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家长就可以撤了。

3.青少年个性原因。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青少年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对于这类青少年,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家长要尽可能引导青少年与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则青少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年龄较小的青少年(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3岁以后,青少年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长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除此之外,家长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早带青少年到专业机构治疗。

二、不敢交往。有些青少年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让父母带着交往等等。

造成青少年不敢交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青少年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二是不自信。因此,除了多带青少年进行交往外,比如到有青少年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青少年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除了一般性的培养,让青少年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因为年龄的优势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优势。当青少年在与较小青少年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

青少年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三、不会交往。有些青少年愿意交往也敢交往,却由于采取了不适宜的交往行为,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被欺负。有些青少年总被一个或几个青少年欺负,他们不敢反抗,只有回到家里向家长诉说,家长既心疼又生气,但常常不知怎么办才好。此消彼长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同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当一个青少年欺负另一个青少年而没有遭到反抗时,他就会逐渐胆大起来,更加强化了欺人的行为。其实,青少年最初的欺负行为都是尝试性的,当这种行为遭到反抗时,他一定会收敛一些。因此,当青少年第一次回家报告被欺负时,家长在搞清楚纯属欺负行为时,一定要告诉青少年应勇敢地反击。比如,鼓励青少年对欺负人的青少年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等等。有些青少年由于性格懦弱或别的原因不敢反击,家长则可以陪伴在青少年的身边,但切记一定要让青少年自己处理,家长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要给青少年形成仗势欺人的印象,要让青少年以理服人。在反击过程中积累交往经验、增强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其次,教青少年几个“绝活”也是提高青少年社交地位的策略。青少年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对于这样的同伴他们也很少产生欺负的动机。因此,在业余时间教青少年一些技能,如折纸、变魔术等,有助于他们“震慑”住喜欢欺负人的同伴。

2.自我中心。有些青少年比较自我中心,在游戏过程中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总希望别人都听他的,好拔尖,总要占据“好事”这种青少年由于其行为不符合“游戏规则”而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其实,对这类青少年使用“自然结果法”就很好。即:当青少年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不受欢迎时家长再及时介入,在青少年感到最“痛”的时候帮助他找出原因及对策。青少年的“乐群性”使他们这时很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轮流、分享、协商等都是青少年应该学习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游戏规则”,在交往过程中要让青少年逐渐习得这些技能从而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人。

3.攻击性强。有些青少年喜欢打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从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比如,当他们想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小组时,他们经常会采取强行进入的办法从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们缺乏相应于游戏情境的交往策略,研究证明,模仿他人的行为、显示出一致、说与游戏有关的话等都是加入游戏小组的有效策略。针对攻击性强的青少年,家长可采取与青少年讨论、讲故事等方法使青少年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青少年,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可采取以下步骤:倾听别人的想法,平静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达成共识。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太懦弱和太“自我”都会出现问题。想让青少年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进行交往,必须让青少年进行“实地学习”。那种怕青少年出问题而把青少年关在屋里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青少年只有在经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交往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