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平的政治论文
和平是赢得战争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和平的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和平的政治论文篇一
和平与发展
摘要:和平与 发展 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关系。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因素。邓小平逐渐形成“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的论断,江泽民明确指出“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重要论断。
关键词:和平 发展 时代 主题 含义 关系 因素 论断
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世界 历史 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可以从含义、关系、因素、论断四个方面来表明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一、含义
(一)“时代主题”含义
“时代”既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也是一个可以为古今中外广泛使用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在这里所讲的时代是指能够综合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主题”是指可以公开化的主要问题,它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口号,能够左右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声音,综合反映每个历史时代的最实际的主要的呼声。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历史时代的核心内容,是由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种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它们处在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并关系到世界的前途和命运。
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跨越几个世纪乃是几十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随着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形势的演变,每个历史时代将出现以不同时代主题为内涵的发展过程。因此,正确的把握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认识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含义
两大战略性主题就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以及根本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根本主题。
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非说已经是充分的现实。和平需要维护、发展要靠争取,和平有个质量问题、发展有个程度问题;因此,它们都是摆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系
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与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关系。
首先,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以及保证, 经济 发展必须要有和平的当今世界的 环境;和平也离不开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密切 联系是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的最深厚的基础。其次,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今世界和平是促进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则是保持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的基础;要发展就必须创造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只有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的实现。
三、因素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这是由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所引起的,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因素。
(一)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力争更快的发展经济和科技。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大国军事对抗下降,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却上升,因此,为了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取得更为有利的立足点和制高点,发展经济和科技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一个新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核武器的出现
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手段已经很难于达到战争的目的。因此,这在客观上成为自发约束大规模战争尤其是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俄美两国关系日趋缓和,国际军备控制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世界无核区范围不断扩大了。1997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了旨在加强保障和监督有效性的议定书。
(三)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大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 社会经济的职能,增强了其应付危机和困难的能力。再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趋于相对缓和。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发展。欧洲联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北美的自由贸易区最终得以形成。亚太经济合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世界贸易 组织宣告成立。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所有的这一切发展,必将对当今世界形势和未来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四)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冷战时期和平与 发展 时代主题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当今世界虽然仍不太平,但是当今世界形势仍然继续朝缓和的方向发展。纵观战后五十多年来世界形势的变化,战后世界和平力量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战争力量增长的速度;尽管包括 政治 、 经济 、科技、国防、 文化、 社会在内的综合
性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但是世界性大战没有再发生,局部战争和冲突的数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战后世界形势趋于相对缓和。战后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求和平而反对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止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动乱、冲突,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发展的差距以及贫富的鸿沟再扩大下去。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即综合性国际竞争导致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日趋增强,逐渐使“双赢”局面成为普遍的现象,而“零和”游戏则越来越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更进一步来看,和平的希望还在于,主导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国关系基本上是平稳的,各主要战略力量之间主动的战争诉求几乎为零。与此同时,中小国家的力量在上升,作为一个整体,发展 中国 家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影响力在增强。因此,这些因素都形成了和平力量对战争力量的总体制约。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因素,可以看出: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
四、论断
(一)邓小平关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时代主题开始悄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最早发现了时代主题变化。
在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敏锐的把握时代主题变化并逐渐形成“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的论断。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当时任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障碍。”)在这里面,邓小平在实际上已经形成“的时代主题”的思想。1984年10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正式提出了“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的论断。同时,他又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这是邓小平在深刻观察和认真分析了当今世界形势变化之后,最终才作出的重要论断。因此,它宣告了一个以“”为主题的新时代的来临。
(二)江泽民关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
江泽民全面的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变化,明确的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他提出了几个重要论断,从而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变化。江泽民明确指出“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他将当今世界形势进一步的概括为“人民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同时。江泽民又明确指出(“走向缓和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世界和平机遇继续扩大。”)江泽民的这些重要论断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变化,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的基础。
江泽民从世界 历史 发展趋势的特征中,论述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际纠纷不断,但是当今世界形势缓和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不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越来越不得人心的同时受到更多人的抨击,就是冲突当事国及其政治力量也越来越认识到,仅仅通过军事手段难于真正达到目的以及解决问题。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和平,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有可能的。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 环境与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与此同时,重视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当前的主要的政策取向。因此,这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这是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惟经济发展为大。发展不但关系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经济的确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最首要的、关键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国家都希望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尽快的发展本国的经济,都希望能够通过对话以及谈判来解决各种矛盾以及争端,尽可能的寻求合作以及避免对抗。江泽民对于当今世界形势作出了重要论断,他指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因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江泽民又指出(“解决这两大主题,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说,不是说没有战争危险,历史是在曲折发展中开辟自己道路的,不可能不出现困难和反复。这些年来,国际上发生了不少事,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各国政府和人民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与合作,认真规划和坚持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在这里面,江泽民从“”的角度揭示了世界变化的未来主导趋势。
准确把握两大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不仅对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战略方针和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使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加深对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理解,并对当今世界大事中的是非问题作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表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能否始终保持自己的执政能力和生命活力,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先行者和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归根结底,在于能否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吻合,在于能否始终把握两大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坚持把握两大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就能够在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中朝气蓬勃和兴旺发达;如果把握不住两大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话,就迟早要被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所淘汰。因此,紧紧把握两大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赋予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伟大的使命。
关于和平的政治论文篇二
和平安定之愿
关键词:王维《使至塞上》 主旨 和平安定 愿望
摘 要:《使至塞上》所涉战争为不光彩的胜利,王维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王维出使问边的最大愿望是唐蕃边境和平安定。孤烟即平安火。王维在诗中并未颂扬唐朝的背盟犯边之胜,而是暗讽贪功邀赏之辈。《使至塞上》“景显意微”,本文以文史互证法探讨其微妙主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美景,引无数读者竞欣赏。王维《使至塞上》,入选古今各种诗集,且小学、中学、大学教材等多有选录,影响深远。对于诗中旨意,我们却不甚明了乃至南辕北辙,或以为抒发爱国之情、自豪之心,或以为表达抑郁之释、边功之颂,盖源于对诗歌所涉战争或视而不论,或论而不当。王夫之评《使至塞上》曰:“右丞每于后四句入妙,前以平语养之,遂成完作。一结平好,蕴藉遂已迥异。盖用景写意,景显意微,作者之极致也。”{1}《使至塞上》所绘景色,如在目前,旨意则含而不露,隐约难辨。本文以文史互证的方法,从王维对诗歌所涉战争的认识、诗歌文本的含义等方面探讨《使至塞上》微妙的主旨――王维对边疆和平安定的愿望。
一、王维对《使至塞上》所涉战争的认识
1.背盟犯边之胜
开元二十五年(737),崔希逸率兵大破吐蕃兵后,王维奉唐玄宗之命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问边,于途中或刚到凉州时作《使至塞上》。关于此战,《旧唐书》载:“三月乙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己亥,希逸至青海西郎佐素文子觜,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2}虽然史书编撰者囿于民族偏见称吐蕃军为“贼”,但是“入吐蕃界二千余里”是不争的事实。《资治通鉴》则详载:“初,希逸遣使谓吐蕃乞力徐曰:‘两国通好,今为一家,何必更置兵守捉,妨人耕牧!请皆罢之。’乞力徐曰:‘常侍忠厚,言必不欺。然朝廷未必专以边事相委,万一有奸人交斗其间,掩吾不备,悔之何及!’希逸固请,乃刑白狗为盟,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时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上甚怒。会希逸 人孙诲入奏事,自欲求功,奏称吐蕃无备,请掩击,必大获。上命内给事赵惠琮与诲偕往,审察事宜。惠琮等至,则矫诏令希逸袭之。希逸不得已,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二千余里,至青海西,与吐蕃战,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乞力徐脱身走。”{3}此前,景龙四年(710)中宗将金城公主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唐蕃和好。虽然开元前期唐蕃陆续发生过数次大的交锋,但是开元十八年吐蕃遣使求和,玄宗应允并 皇甫惟明出使吐蕃,之后唐蕃互遣使者往来。开元二十二年,玄宗遣李 于赤岭与吐蕃分界立碑,约定互不侵犯。显而易见,崔希逸率兵偷袭吐蕃既违背其与乞力徐的盟约,又违背赤岭之盟,其性质是非正义的。
2.王维如何看待背盟犯边之胜
王维开元十七年回长安,开元二十三年在张九龄的引荐下被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二年的赤岭之盟乃朝廷大事,而且“(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吐蕃遣使贡方物金银器玩数百事,皆形制奇异。上令列于提象门外,以示百僚。”{4}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出使时必然知晓唐蕃和好及赤岭之盟,亦知晓崔希逸的背盟犯边之胜实为不光彩的胜利。(崔希逸与乞力徐的盟约,战前孙诲应将其上奏玄宗,战后玄宗也应将其告知王维。)对于不义之战,稍具良心者都会引以为耻,王维乃正直之士,不可能引以为荣。王维饱读圣贤之书,胸怀儒家仁义之心。“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5},而且开元十七年起王维在长安跟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王维反对为邀奇功而挑起战端,其凉州所作《送怀州杜参军赴京选集序》云:“猗元帅之理也,行有贲育,铁马成群,而雄戟罕耀;角弓载橐,秉王者师,不邀奇功。”
王维也不会受玄宗影响而颂扬此次不光彩的胜利,因为玄宗的态度并不积极。其时“天下无事,今上好文”(《为崔常侍祭牙门姜将军文》),玄宗不愿违背赤岭之盟,只是派赵惠琮与孙诲前往边塞探查。崔希逸因孙、赵矫诏才发兵偷袭吐蕃,非玄宗旨意。崔希逸三月获胜,玄宗九月方予赐物,“奉九月十五日敕,吐蕃赞普公主信物金胡瓶等十一事”(《为崔常侍谢赐物表》)。公主即金城公主。开元十八年,吐蕃重臣名悉猎入朝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 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金城公主又别进金鹅盘盏杂器物等。”{6}金胡瓶等乃唐蕃和好信物,玄宗却赐予侵入吐蕃的崔希逸,其用心耐人琢磨。谢表中的“捧戴惭惶”、“待罪西门”、“无任感戴战越之至”等不只是谦恭之辞,崔希逸确是心怀愧疚。“(开元二十六年)三月,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夏,五月,乙酉,李林甫兼河西节度使。丙申,以崔希逸为河南尹。希逸自念失信于吐蕃,内怀愧恨,未几而卒。……(六月)辛丑,以岐州刺史萧炅为河西节度使总留后事。”{7}崔希逸一年左右就两度击破吐蕃军,其河西节度使却被取代,玄宗更将其由边帅转任地方官,这不似对有功将帅的嘉奖,反似令崔待罪立功后再行调离是非之地。孙诲、赵惠琮均不得善终。“希逸以失信怏怏,……与赵惠琮俱见白狗为祟,相次而死。孙诲亦以罪被戮。”{8}对于此次背盟犯边,玄宗不得不考虑唐朝失信的后果,关注吐蕃军队的动静。玄宗派使问边的主要意图并不是论功行赏,而是鼓舞士气,督促防御,查明真伪,纠察过失。王维此次出使的最大愿望是唐蕃边境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其次才是唐军防御获胜且牺牲较少。王维不会为背盟犯边的不光彩胜利而自豪,唱赞歌。
二、《使至塞上》文本解读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有三种解释:“使者”、“一辆车”、“轻车简从”。第一种解释与诗题有重复之嫌。王维独车或轻车简从出使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张九龄被贬后王维受牵连而遭到朝廷排挤,笔者以为有这种可能性,但主要原因是玄宗对背盟犯边之胜的态度不积极,不高调宣扬,而是务实的态度,低调行事。首联《文苑英华》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9},派使问边首先是朝廷的行为,其次才可能是针对王维。“问”字一般解释为“慰问”,笔者以为还应包含查问、察访之义。王维此次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其《出塞作》有注明。《唐六典》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凡将帅战伐,大克杀获,数其俘馘,审其功赏,辨其真伪。”{10}可见唐代监察御史既查点边关胜况,审功论赏,同时又辨其真伪,分察纠过。王维此次出使应该既要慰问边关将士,审其功赏,又要查问事件的真伪、过错,察访军情、边防等(王维在河西节度幕中还兼任节度判官)。
“属国”,一说指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掌管与少数民族往来的事务,如王维诗“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陇头吟》)即用此义。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并非前往吐蕃,此义不切实际。一说指归附朝廷后仍保留原有国号的附属国。“居延”,地名。“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无需经过居延,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释此句为‘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大体近之。”{11}笔者亦认为“属国过居延”乃承接“单车欲问边”而言,王维以此交代边塞路途遥远,未必会生自豪之情。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或释为飞卷的蓬尘,或释为飞 的蓬草,均可比喻漂泊在外的王维。“归雁”或释为春雁,或释为秋雁。从《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可知王维于暮春后出使,从《为崔常侍祭牙门姜将军文》可知王维十一月已到凉州,出使的具体时间则难以确考。因为雁离胡天不远,考虑到出使路途之远,王维见秋雁的可能性较大。林东海认为:“征蓬和归雁……这里都是暗拟诗人自己,意在寄寓诗人奉命(或许是被迫)出使漂泊在外的悲壮情怀。……‘汉’、‘胡’二字又暗示了诗人在借汉喻唐。诗中蓬、雁似实而虚,虚景中夹带实事。”{12}笔者以为,归雁应为实景,征蓬或实或虚,二者未必是诗人自拟,“汉”、“胡”二字确是借汉喻唐。“汉塞”指唐朝边塞,“胡天”原指古匈奴所居的西比地区,此处指吐蕃。“汉塞”、“胡天”两词有助于理解诗歌主旨――在王维心中,
唐蕃之间有明确的边界。雁可以自由地飞越边界;人们在双边和好时可以往来贸易,但是军队不可违背盟约逾越边界。笔者以为,“征蓬”或比喻出征军队,或比喻和亲车队。“征蓬出汉塞”或实指唐军出塞奔赴前线备战,或虚指崔希逸率军出塞入吐蕃偷袭,或虚指金城公主出塞远嫁吐蕃和亲;王维当在此慨叹唐蕃之盟将毁,边战又将爆发。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指凉州以北的沙漠,今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孤烟直”,赴殿成注:“庾信诗:‘野戍孤烟起。’《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谓边外多回风……”{13}唐代边塞镇戍如无敌警,则在傍晚点燃一炬烟以报平安,谓之平安火或夕烽。肃宗至德元年,哥舒翰兵败潼关,“是日,翰麾下来告急,上不时召见,但遣李福德等将监牧兵赴潼关。及暮,平安火不至,(《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时守兵已溃,无人复举火。’)上始惧”{14}。唐朝上至皇帝、下至臣民大多具有在黄昏时望平安火的情结。唐诗中对平安火就有多处描写,如:“春冬见岩雷,朝夕候烽烟。”{15}(席豫《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迎候人应少,平安火莫惊。”{16}(元稹《遣行十首》)“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17}(姚合《穷边词二首》)“榆塞孤烟媚,银川绿草明。”{18}(杜牧《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蓬莱每望平安火,应奏班超定远功。”{19}(许浑《献 坊丘常侍》)“笛发孤烟戍,鸦归夕照村。”{20}(喻凫《即事》)“昭阳亦待平安火,谁握旌旗不见勋。”{21}(韩琮《京西即事》)“不知万里沙场苦,空举平安火入云。”{22}(高骈《塞上曲二首》)王维此次出使最大的愿望乃唐蕃边境和平安定,因此密切关注吐蕃军队的动静,每当夕阳西下时则候孤烟升起。笔者认为《使至塞上》中的“孤烟”即平安火。杜甫《夕烽》可与《使至塞上》共赏。“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闻道蓬莱殿,千门立马看。”{23}前四句诗中杜甫望夕烽而喜边方无事,后四句虑烽火而忧边警猝来。二诗皆“诗中有画”,王维赴凉州,近观孤烟之直上,其诗恰如近景之工笔画;杜甫居秦州,远眺夕烽之残落,其诗正似远景之写意画;期间虽隔三十余年,但两人喜安忧乱之心别无二致。
“长河落日圆”,其境界可谓“千古壮观”{24}。“长河”,一说指黄河;一说指今石洋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笔者偏向此说。“长河”无论指哪条河流,都流经唐与吐蕃疆土,落日亦普照大地,“圆”字既是形的描绘,又可引申为圆满、完美之义。茫茫沙漠,苍凉寂静,蜿蜒其中的长河则带来了绿洲和生机,此处可“畜牧被野”,亦可“箫鼓赛田神”(《凉州郊外游望》)。“大漠”与“长河”虽不具体,但引人共鸣;“‘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25},但耐人寻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就像一幅壮阔深邃的边塞图,荒凉中充满生机,静寂中充满动感,紧张中充满和平;此联看似王维偶见之景,实是其久盼之境。在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六年间所作《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中,王维将边疆安定、天下太平的愿望直抒胸臆:“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万方氛 息,六合乾坤大(泰)。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赵殿成引《汉书》注:“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北地都尉是也。”{26}“王维赴河西并不经过萧关”{27},其在诗中提及萧关,实是担心吐蕃对唐朝的反击,不少唐军将士又会战死边关。都护为官名,唐初时负责辖区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诗中指崔希逸。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即后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单于后刻石纪功处。王维用窦宪勒铭的典故,一种意见认为是恭维、颂扬崔希逸,笔者以为王、崔都不会认为背盟犯边之胜值得刻石勒功,而且“王维回长安以后,……为崔上奏玄宗写了《赞佛文》,请让其女落发奉佛,以忏悔他与乞力徐盟誓失约的内疚”{28};另一种意见认为燕然是虚指前线,崔希逸在前线备战,这种意见比较符合诗意;笔者还认为是讽刺唐朝的贪功邀赏之辈。“都护在燕然”乃候骑所言,王维只是客观转述,反映出候骑、孙诲、赵惠琮等人因贪功而是非不分。唐玄宗曾经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将士亦希风承旨。当“天下无事,今上好文”时,小人欲贪功而矫诏,迫使“雄戟罕耀”、“不邀奇功”的崔希逸背盟犯边,毁唐蕃之和好,陷边关于战火。贪功之祸,不亦大乎?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中的“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可见其当时心境。王维监察塞上时所作《出塞作》借汉喻唐,主旨虽然是颂扬唐军将士英勇作战,为其邀功请赏,但是该诗叙述吐蕃军进犯在先,而唐军防御在后,合乎情理。《使至塞上》作于崔希逸背盟犯边之后,与《出塞作》的写作背景截然相反,二诗不宜相提并论。王维之后隐居终南山作《送陆员外》,明确反对耗费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兴起边战去追求所谓的奇功:“万里不见虏,萧条胡地空。无为费中国,更欲邀奇功。”
综上所述,开元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唐蕃和好并于赤岭订盟,且唐蕃边帅崔希逸与乞力徐刑狗为盟,各去守备,然而开元二十五年崔希逸受孙诲、赵惠琮伪诏入吐蕃偷袭。此后王维奉玄宗之命出使凉州问边,其最深的忧虑乃唐军背盟犯边之后患,最大的愿望乃唐蕃边境和平安定。问边之途虽远,所见景色亦殊,但每当夕阳西下,王维总是翘首以盼,见报平安之孤烟则心喜。《使至塞上》,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托物感怀,借事喻理,又因战争性质、借汉喻唐、景物与地名的虚实等因素而注解纷纭,主旨隐约。如今汉藏一家亲,早已超越王维之愿。
作者简介:周克勤,硕士,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①王夫之:《唐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②④⑤⑥⑧刘 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8页,第5233页,第5052页,第5231页,第5233页。
③⑦{14}司马光:《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27页,第6832页,第6970页。
⑨{13}{26}王维:《王右丞集笺注》,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页。
⑩张九龄等:《唐六典全译》,袁文兴、潘寅生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2页。
{11}{27}王维:《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4页,第135页。
{12}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41页。
{15}{16}{17}{18}{19}{20}{21}{22}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43页,第4563页,第5751页,第5998页,第6167页,第6326页,第6607页,第6977页。
{23}杜甫:《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7页。
{2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2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28}张清华:《王维年谱》,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