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3单元《收入与分配》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7-02-21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一第3单元《收入与分配》复习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必修一第3单元《收入与分配》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年,被称为“中国第一村”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总营业额接近500亿元。目前华西村村民实行基本生活资料按需分配,除每月正常的工资外,年底还按照个人成绩进行按劳分配,同时按股进行分红。据此回答1~2题。

1.虽然华西村村民基本生活资料实行了按需分配,但是按劳分配仍是其主要分配形式。这主要是因为( )

①华西村不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②公有制是华西村所有制结构的主体

③华西村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极大丰富

④劳动还是华西村村民谋生的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不符合实际,不选;②③④分别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的特点等方面,正确指出了按劳分配是华西村主要分配形式的原因,故选D项。

2.华西村村民除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外,每年还可以按股进行分红。按股分红取得的收益( )

①属于按资本要素的分配

②是对以往几千年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

④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是对按劳分配的认识,不符合题意,不选;按股分红是凭借资本所有权取得的收益,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分配,它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入选。

3.某经济学家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圆桌会议上指出,中国经济陷入“投资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怪圈,而收入分配不均是“经济怪圈”的根源。这说明( )

A.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

B.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C.分配方式对生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D.我国应实行按劳分配方式

[答案] C

[解析]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配不均,特别是收入差距拉大影响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所以国家有时会增加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投资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剩”,这说明分配方式对生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故答案是C。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有效激发了中国人追求财富的热情,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然而,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分配不均又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下列说法中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 )

①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

③降低垄断行业过高的工资水平

④增加居民消费信心,降低居民储蓄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①②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措施,当选;③旨在缩小收入差距,当选,答案为A。④与题目指向不符。

5.如今,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2014年上半年王先生一家的收入,其中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

①购买基金获利8000元

②单位发奖金3 000元

③大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收入10万元

④大女儿领取失业保险金4000元

⑤出租房屋获得租金2万元

⑥二儿子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获利2万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本题中购买基金获利、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获利均属于财产性收入。

6.下列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有( )

①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职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

②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主凭借劳动获得的收入

③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

④各种正当的资产租赁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都是劳动者凭借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是非劳动收入;④是按土地要素分配,属非劳动收入。正确答案为D项。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4-03-15)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违背了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

B.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没有收入分配差距只能导致平均主义,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故B说法错误。

8.针对上述材料提出的目标,国家应该( )

①加强企业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②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③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④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所以②③是正确的。加强企业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的说法是不对的,应该是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①错误;同步富裕是无法实现的,会导致平均主义,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D。

9.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关于效率与公平,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工资薪金实行个税的超额累进税率,符合效率原则

B.根据收入多少确定个税的不同税率,符合公平原则

C.基于公平原则,个税征缴应做到平均纳税

D.基于效率原则,个税征缴应缩小纳税差异

[答案] B

[解析] 工资薪金实行个税的超额累进税率,符合公平原则,故B正确,A错误。C、D表述不正确。

10.下边漫画启示我们在分配体制改革中,应做到( )

A.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

B.积累大于消费,努力扩大生产

C.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效率

D.坚持效率优先,不断拉开差距

[答案] A

[解析] 漫画所反映的某些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分配不公的现象,为此要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B、D两项观点与题干不符合,C项观点不准确。故选择A项。

11.“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要处理好( )

A.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B.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C.发展经济与公平分配的关系

D.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社会公平的重要性,故C项符合题意;A、B、D不是材料反映的。

12.下图所示为库兹涅兹曲线,表明当一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收入分化加速的时期。我国当前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现象,国家提出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

②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④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流动市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劳动报酬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①②是通过技术、资本所获得的收入,不属于劳动报酬。

分配率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越大;分配率越低,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越小。回答13~14题。

13.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而我国则在15%~20%之间,这反映出的问题是( )

A.我国分配制度还不完善

B.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力成本偏低

C.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

D.我国收入分配较好地实现了公平

[答案] A

[解析] 我国分配率低,表示的就是B项的意思,因此B不是反映出的问题,A符合题意。C、D材料体现不出来。

14.要实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我们应( )

①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适当增加税收

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④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不是实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的措施。

我国根据教育发展实际,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据此回答15~16题。

15.《纲要》提出: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资助的资金属于( )

A.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B.财政收入

C.经济建设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答案] A

[解析] 这些资金是用于学前教育,应选A。

16.《纲要》提出:要落实教师绩效工资,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的经济意义是( )

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②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③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④维护广大教师休息休假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④与材料无关。

1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政府补贴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财政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二是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给予补贴。这说明国家( )

A.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支持基础设施行业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C.实施紧缩型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D.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A

[解析] B、C、D与材料无关。

18.下列措施,符合我国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的是( )

①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②增发国债500亿元,扩大财政赤字

③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④提高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②与民生和社会公平无关。

19.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扩大财政支出,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减少财政支出。这两种情形下财政赤字可能会扩大或缩小。这两种政策的共同目标都是( )

A.解决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控制经济增长过快

B.解决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抑制过快消费

C.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D.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需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A项是减少财政支出的目标;B项前后矛盾,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需要刺激消费;增加财政收入不是两种财政政策的共同目标,经济健康发展才是其共同目标,故排除D项,选C项。

20.2014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下措施中既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转变又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是 ( )

①适当降低部分能源资源和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关税。

②2014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节能环保支出合计290.67亿元,增长22.2%。

③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

④2014年我国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③属于货币政策;④与要求不符。

21.下图中M、N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M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企业应扩大该商品的生产

B.N商品是高档耐用品,企业应减少该商品的生产

C.当MN商品同时提价时,政府应对M商品征收增值税

D.当N商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价格变动对MN需求量的影响不同,对M商品的影响大,对N商品的影响小,由此可见,M是高档耐用品,N是生活必需品,所以A、B不选。C说法不准确,只要有增值额,二者都应交增值税。由于N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以减少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D正确。

22.拉弗曲线是用来描述税率与税收之间经济关系的图形,因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提出而得名。拉弗曲线反映了( )

①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税率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税收

②税率超过了一定范围,将最终导致税收下降

③财政收入总量与税收收入成正比,与税率成反比

④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曲线图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税率越高,国家的税收收入就越多,但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反而导致税收收入减少。这就是说,只有在税率达到一个最优值时,国家的税收收入才是最高的。因此,①②符合图意,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读漫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据此回答23~24题。

23.造成漫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中所反映的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我国税收的性质需要改变

B.我国财政和税收制度的不完善

C.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不高

D.政府部门存在着大量腐败现象

[答案] B

[解析] 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财政和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与我国税收的性质无关,故答案选

B舍A。C、D两项均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24.漫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②公民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③我国税收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④税款的缴纳是公民行为,税收的使用是政府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漫画的主要寓意是反问取之于民与用之于民是否相符合,①②项符合题意,应入选。③本身错误,我国税收的性质没有改变。④说法错误。

25.下图所示为新能源基本型乘用车的供给曲线图,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采取下列哪些措施会导致曲线从S向S1移动( )

①对生产企业实施增值税优惠

②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高

④对购车者实行财政补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曲线从S向S1移动说明了汽车供给量的增加和汽车价格的降低,对生产企业实施增值税优惠和对购车者实行财政补贴有利于出现这种变化,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故②说法错误,③与题意无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请判断下列表格中的措施是侧重“效率优先”还是“注重公平”,在相应的栏目中画“√”。(每项措施只能画一个“√”)(4分)

措施 效率优先 注重公平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创造就业机会,保证就业权利

企业激励技术创新

(2)请简要阐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7分)

[答案] (1)

措施 效率优先 注重公平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

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

创造就业机会,保证就业权利 √

企业激励技术创新 √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1分)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3分)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3分)

27.材料一 改革开放至今的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年这一数据是2.56倍,其后随着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到1983年这一数据降至1.82倍。20世纪90年代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变化不大,但到了1999年,随着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并引领工业化进入中后期,这一数据明显攀升。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二者之比为3.03倍。

材料二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实现社会公平有什么意义。(8分)

[答案]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从改革开放到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缩小,但到了199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一数据明显攀升,到2013年城乡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3分)

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分)

(2)①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②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③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④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每个要点2分)

28.财政投资乘数效应是指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每1美元,通过市场可以形成大于1美元的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通过这一效应,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在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财政投资乘数效应的过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经济学知识,把下列选项的序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图中。(6分)

①长期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 ②新增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③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通过财政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7分)

[答案] (1)

(2)①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分)②财政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可以对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起调节、引导和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分)③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其收支数量、方向的变化,可以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为经济长期发展创造条件。(3分)

29.材料一 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 2006年 2008年 2012年 2013年

0.21~0.27 0.463 0.469 0.474 0.473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指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收入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材料二 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践行包容性增长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为12.91亿元,12万亿让国民为之骄傲的同时,民众也希望带来更多实惠。

(1)试描述上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信息说明的经济问题。(4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如何让12万亿元给民众带来更多实惠。(8分)

[答案] (1)反映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不断增大。说明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个人收入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4分)

(2)①合理安排经济建设支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为民众获得实惠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合理安排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合理安排社会保障事业支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④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藏富于民,国强民富。(每个要点2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