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观后感

2017-05-13

《安德的游戏》为观众讲述了一位少年英雄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安德的游戏》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安德的游戏》观后感篇1

本文写在对小说对各种背景毫无认识的情况下,单纯站在电影的角度进行解读。花哨的不继续下去,正确的马上送上。

首先送上两点负面评价

①、教育

这部科幻电影几乎是以一段教育对话作为开篇,安德对教科书上的知识教会同校的恶霸,要善用环境。格拉夫上校认为这个安德同学是天才,安德森少校则认为才能不是决定安德能成为总指挥官的筹码,因为安德不会领导,要领导,需要懂人心。之后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从安德的处事反应中得到分析事例,进而对这个孩子潜在的领导能力进行深刻解析。看看我们的课堂,我曾经是三好学生因为我妈妈跟我说在学校什么事都要听老师的,我曾经是个坏学生因为我发现老师不断在犯错。

安德在战争学院中成长的出奇迅速,(相信是为了影片内容而牺牲掉情节)曾经被人孤立的孩子居然能站在教官面前,用教官的话还击对方,有理有据。与此同时安德森少校不断进行“指引性教育”,等于为孩子开一扇门,接下来孩子要怎么关门以及门后发生的一切,全部交给孩子去决定。《安德的游戏》是一部很有教育启发性的电影,里面的孩子被鼓励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然后根据这片思维土壤,他们要去判断、发挥创意。

缺点在于,如果能想出一个新的表现同学间相处的情节就好了,可惜在电影中又是“恶霸自食其果”、“拿着餐盘面对孤独”、“自大的队长身边总有两个瘪三”、“总有一个女孩站出来为主角出头的同时又为主角制造麻烦”……这些无疑是《安德的游戏》被定义为“少儿电影”的主要原因,主创们似乎没有想出一个好的方法去展现故事真正想说的,从中看出明显的准备不足。

“服从文化”让韩国海难发生时许多学生选择待在船上而不是四处观察、为稍后产生的判断收集事实细节,太依赖经验和权威,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欠缺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为什么给人们看一根螺丝,极少数人会在脑袋中思考这根螺丝的用途,更少的人能挖掘出这根螺丝所导演的故事。这些能力虽然只是能力,加入适当引导,随着时间积累,就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

②、孩子的优势

“从虫族入侵被阻止以后,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就被‘圈养’起来,用战争游戏喂养,争取在虫族下次入侵之前,培养出色的指挥官。”

这是全故事给出“为什么要选孩子”的唯一解释。我并不是说这个解释不好,电影设计出来是给很多成年观众看的,互联网也是被这些观众所掌握的。一整片看下来,似乎这些孩子得到的成绩还不错,但是为什么成年人做不到、凭什么你这部电影说我们成年人做不到那样子?《安德的游戏》没有在影片内容范围说服观众,所以也解释了该片在互联网的口碑全线崩溃。

比送孩子上战场更糟的、是让孩子坐在战场的指挥台上。安德作为“神童”,在最后一役中牺牲了上千人类,毁灭了虫族大本营和这个宇宙种族,背上了“杀人狂魔”的头衔。这原本是电影主创们手中最大的筹码,用一场“似戏非戏”的意念控制,折射孩子心中的暴虐。“为什么要选孩子”在这里得到了解释,孩子毫不留情会淘汰那些比自身弱小的物种、小动物、昆虫,有机会孩子甚至会用尽各种手段试图重创那些强过自身的人,孩子更容易被欺骗,从小被战争逻辑教育,被剥夺其他衡量对错的手段。

但是这一层答案需要统御全篇才能发现,不够简单,所以不适合传播,导致差评。归根结底,暗示太少。

负面评价结束——

③、梦是人与人沟通的方式

电影的结局无疑暗示着梦可以是两个相隔很远的人或者两个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相互沟通的人、采取的沟通方法。这个假设是美妙的。

④、姐弟伦理

脑袋不会转的观众可能认为安德和姐姐华伦泰的关系是一种近亲姐弟恋,很明显这种猜测完全是为了能在朋友中炫耀自己肤浅的思维能力。

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结合那个游戏中梦。安德在那个戏中梦里有一个象征物,那就是老鼠。老鼠闯过巨人那一关,面对虫后,随后虫后幻化为安德姐姐,当安德姐姐进入疑似虫族废墟的大殿时,她走进了黑色球里。当安德从老鼠形态中解放,他和红毯眼镜蛇搏斗一番,当他转身面向黑球,球中已不是姐姐华伦泰的脸,而是他的大哥的脸。

结合开头,安德离家前往军事学院前自述,姐姐因为太怜悯被学院刷下来,哥哥被刷下来因为太暴力,安德作为家中第三个孩子,希望在姐姐和哥哥之间找到平衡。故事的进展告诉观众,安德最初的想法其实是错的,孩子嘛——还记不记得巨人面前的两个绿色杯子,巨人说要么是这个杯要么是另一个,装着毒药,安德选了两次都错了,于是他判定两个杯子里装的都是毒药,最后他钻进巨人的眼睛杀死了巨人——(电影几个象征做的很好)这两个杯子其实象征着安德的哥哥和姐姐,最后安德谁都不选,直取中路,孩子认为左边不对右边不对那么就肯定要走中路,不止孩子很多大人也搞不懂(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没有发现这点),暴力和怜悯怎么可能取一个中间值呢,世上怎么可能有人可以边暴力边怜悯,好比你杀掉一整村的人然后只留下一个宝宝(安德灭掉虫族最后带着虫后宝宝进入宇宙深处),然后你对那个宝宝怜悯留下他一命。

安德崩溃以后都会去寻找姐姐,因为轮暴力——有人问战争需要安德哥哥那样暴力的人,在关键时刻不会犹豫痛下杀手的人,其实他们要选的孩子并不是让这孩子亲自上战场做士兵,而是指挥士兵,所以这里他们需要的暴力不是外在的暴力——安德的暴力是无人能及的,从一开始的小队训练,再到最后一役,安德始终用着一种战术,就是牺牲队友、保护“虫后”,牺牲掉全队只为了保护一点核心火力,这个暴力之所以没有给安德愧疚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游戏,不是人命;安德跟姐姐在一起,其实就是他内心需求怜悯的象征。

电影开始的那段话——你了解你的敌人以后你会爱上他们——姐姐华伦泰望着房间里吊着的虫群舰队、虫族飞船围绕着一个虫后,她为了某种美丽而开心——这都是在暗示我们,安德的怜悯才是他应该选择的道路,是巨人面前的良药,只不过命运一时让我们无法选择那些扑鼻的良药,反倒赐予毒药,这符合“灰烬重生”的神话概念。

茫茫多虫群围绕着虫后,保护着虫后,安德的一贯策略跟虫族的思维模式很像,可以猜测经过那个梦,虫后的某些思维遗留在安德脑中,从此他便有了至高指挥官的能力——暴力和怜悯之间没有中间路可走、怜悯才是至高的暴虐。

⑤、结尾

虫族最后一个皇后和安德对视,安德和她沟通顺畅,最终从“虫族杀手”变成“虫族上帝”。

人类无疑是地球万物的至高进化产物,各方面能力都出众过其他物种,但这是依靠进化而来的,可以形象的把进化的过程比喻成一段很长很长的楼梯,每一段楼梯由一种物种构成,人类每走一段楼梯,就从那物种基因中继承了一小部分,最终人类走完这段阶梯,来到人类所属的王座位置。

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通俗点说,就是如何做王的问题。如何走进其他物种的心灵,人类作为至高进化产物,或许这个能力作为我们与其他物种的最核心差别。

我是否在YY?电影中安德的几段写给姐姐的自述都可以支持我上面的观念,还有那句爱上你的敌人,人类何止把其他物种当异己当敌人,甚至把说不同语言、出生在不同地方的人类、同一物种当敌人。

为什么姐姐华伦泰会在房间里挂上虫族的飞船舰队模型。我可能会用那场戏中梦推测,虫族皇后与安德进行思维沟通时,用了华伦泰的形象,说不定在这过程中这个思维进程也在姐姐梦中展开。或许在小说中有更全面的分析,电影内可推测的细节不多。

我不赞同用安德反驳格拉夫上校那句“赢的方式才重要”来作为统领全文的核心,我更倾向用开头第一句加上最后一句,也就是去了解你的敌人、去爱你的敌人、谨遵你的承诺。这三点并不一定能催生一场伟大的和平,但绝对能教出一个好孩子。感谢阅读,欢迎批评。

《安德的游戏》观后感篇2

《安德的游戏》一部听起来挺幼稚的电影,如果在中间加个词语,安德的生存游戏,这个题目听起来就没那么轻松了。最开始,安德在普通军校中,凭借个体的超强的思考能力和灵活的机体能力,让他能够在凭借“谁能站到最后”的游戏规则里生存下来并成为最后的赢者,走进了演练军校的大门。而在演练军校里,安德被教官刻意孤立起来,他感觉到并且认识到游戏规则的更改,他必须转变“对立”的姿态,同时,从演练军校开始,团体比赛取代了个人,他需要一个团队,一个认可他能力的团队,他明白第一步怎么走,他需要伙伴,他也那么做了。

从“对立”变为“援助”,这样的姿态转变让孤立的安德逐渐被大家认可,因此,他很快通过了教官的考验晋级到实战军校。在实战军校,他明白了真正战争的残酷,也很快明白了战争的胜利规则,于是,在那场被设定好的以寡敌众的模拟战斗中,他很快选择了以牺牲全部队友只为让其中一人取下胜利旗帜的策略。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最聪明的人,应该是那位隐姓埋名的上校。他懂得安德一路走来对游戏规则的天赋能力,他也懂得安德只是一个孩子也会被人类天赋的感情所束缚。他选择用欺骗安德的方式让安德参加决定地球命运的一战,让安德在自以为模拟游戏的环境中操作着上万人的生命迎接虫族的攻击,他明白如果让安德真正参加实战,情感的束缚会左右安德做出最佳选择。上校的对游戏规则实然比安德更加清晰——彻底消灭虫族,至于生命、种族灭绝、心灵永久创伤等等,都是游戏胜利的后话。

生活中,我们也是活在不断开始又结束的游戏里,只是人类把生命看得高贵,一次都输不起,于是用竞争、战争、决斗等词语让它的表达意思更符合词语所在的意境。小时候,按照父母表达的意思完成任务便是winner。上学后,按照教育体制的评价体系排在前列就会得到赞赏。

越长大,游戏规则越复杂,如果你是一名医生,救活一个生命便是胜利,而不管那个生命属于天使还是恶魔;如果你是一名律师,让法院支持你的诉求便是胜利,而不管你的诉求是杀人还是放人;如果你是一名军官,绝对服从并完成上级的命令便是胜利,而不管那个命令下漂染了多少士兵的鲜血。

于是便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世界的一角,军官无比荣誉地在主席台上接过荣誉的勋章,而另一角,一个战死士兵的腐肉被乌鸦叼在嘴里飞过黑压压一片带着零星火点的战场······那位军官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胜利的游戏规则是打赢战争,而那位士兵却混淆了自己的游戏规则——活下来,还是用生命换取荣誉?

认识游戏规则,并获得胜利,这便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复杂的是人类的思考与世界的存在,有一天,你站在法律的天平上,生命犹如宗教般神圣;有一天,你手持利刃面朝敌人,生命犹如一条毒蛇般邪恶。游戏规则可以让所谓的道德伦理不复存在,因为在游戏的世界里,只有输和赢两种结局。

所以,千万不要用你的游戏规则去审视别人的输赢,正如安德一般,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余下的人生。

如果你的世界里突然冒出了一棵大树,你至少要懂得在大热天的时候用大树遮阴,也要知道雷雨天的时候,它会给你召来致命一击。

《安德的游戏》观后感篇3

这电影也许要二刷,故此现在的观感只是初步的。 后来听说终于要拍成电影,而且选了Asa Butterfield演安德,就一直盼望着看个究竟

这电影也许要二刷,故此现在的观感只是初步的。

后来听说终于要拍成电影,而且选了Asa Butterfield演安德,就一直盼望着看个究竟。但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影片可能不会好,原因是小说的内容并不容易改编成电影。

今天看了。可以放心地说,片子起码可以打75分以上,已经很不简单了。节奏相当快,叙事简洁,删存的决定90%正确,或者说我能够理解。特效自成一格,华丽宏大,跟想象中的很多场景吻合,比如无重力战斗训练场和安德的心灵游戏。主要演员表现出色,尤其是Asa。(回来后毫不犹豫收入后宫)

下面是大概的故事,如果您看过前面连接中的书评,这一段就无须再看。没有剧透。

安德的英文是Ender,就是生了这个孩子之后就不生了,打住了的意思。他的出生是特许的,故事设定的世界实行计划生育,第二胎就算多余,Ender是家中第三个孩子,纯粹因为他的哥哥姐姐都是天才,才给他家额外的超生指标。哥哥太暴力,姐姐太慈悲,都不适合做星际舰队的指挥官,虽然智力方面没问题。安德就刚刚好,有同情心,不欺负人,被逼到墙角才还手,但他一还手……tada……大家最好还是别逼他还手。然后安德就被选上了(六岁的时候),然后就接受了魔鬼训练,然后… … 至于为什么要选小孩做指挥官,原因是对付的敌人是虫族外星人,小孩在吸收信息,操作电脑和随机应变方面,都比成人高明,安德更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会揣摩敌人的思想。

好,设定讲完了。小说其实是心理悬疑故事,最出彩的是神童指挥官的养成。大量的篇幅描述安德这个苦孩子经历的种种非人境遇:多余的孩子/暴戾的大哥/从小到大被当作怪胎/因为是重点栽培对象而受到刻意的孤立/离开感情亲密的二姐/成人世界和强敌的挑战,等等等等。哈利波特跟他一比,简直要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智力超群而且注定要成为英雄的主角,如果不饱受折磨怎么可能构成精彩的故事?

另一条出彩的故事线是安德的哥哥和姐姐,别忘了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当安德在地球轨道的空间战斗学校受训时,兄妹俩悄悄地成为地球上的政治领袖,都是很有趣的人物。

第三条故事线,才是安德打游戏打外星人,当然这条线跟第一条线紧密结合。

电影中,第二条故事线完全忽略了。可以理解。作为小说,这条线丰富了内涵和主题,也为安德的心理状态提供充分的背景,但是在电影中,这条没有动作戏又很复杂的支线会严重拖慢节奏,所以只能割舍。大哥只出现了一幕,二姐也只是必要的点缀。

第一条线则被大大地弱化,集中讲述的是第三条线。这样做的好处在商业上是显尔易见的。毕竟一部华丽的动作科幻片比深刻的心理科幻片要更吸引普通观众(至少制片方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很可能也是对的)。所以片子才会成为本文开头描述的节奏明快叙事简洁的模样。没有问题。至少故事讲得完整流畅,书中最重要的人文思考主题也没有完全被忽略。理性的做法。说明编剧忠实原着但不是脑残粉。(非理性脑残粉的做法请参见某贵片的加长版DVD)。

因此我对改编的决定是支持的,电影有自己的节奏。不过这样一来,没看过书的观众对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能会get不到(你!不许骂我用英文,这里必须要用)。弱化了安德经历的折磨和冲突,尤其是心理上的,观众对他的同情和共鸣也大大减弱。一个平步青云的神童,大家围观的兴趣就不是那么大了,对么?电影的前半部分剧情,我看的时候心里一直想:不是这样的,太容易了。安德在战术和策略方面的过人之处,也表现得不够。

这时候就要赞选角导演的慧眼。Asa这个孩子几乎透明的瞳孔,单薄高挑的身子骨,青涩摄人的神情,差不多凭空把观众的同情心翻了一番。故事交代的薄弱,被他的银幕个人魅力(至少是部分)弥补了。他出色地承担了大制作主角的重任,就像故事中的安德小小年纪担起拯救地球的责任(也许两者的相似之处给了他启发)。原着以年龄来强调安德的弱势地位,但电影真的很难用6岁的孩子来演这样的故事,加大年龄非常可以理解,Asa的气质像精致的陶瓷,自有一种尊贵的脆弱感,稍稍可以替代这方面的设定。

帮衬他的绿叶是韩索罗爷爷和甘地爷爷,也发挥得很好。三人之间的几场对手戏几乎比特效战斗场面更抓人,当然,也理应如此。其余的孩子没有什么发挥空间,表现只能中规中矩。总之,电影大大简化了原着,但自成一部相当精致的作品。伟大当然谈不上,优良绝对可以有。

最后说一点特效。本片特别倚重特效,难得的是特效没有过分。这个真的很难。所以额外表扬一下。然后想到Asa有多少绿幕前的戏份,忍不住再赞。安德的心灵游戏还原得很好,如果能再强调多一点就更好了。

1985年的时候,想象一种个人手持平板电脑很酷,到现在么,也许设计部门最省事的道具就是安德用的iPad吧。偷笑。设定是near future就有这种风险。XD

续集应该可以拍。过几年Asa长大一点,正好演《死者代言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