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景观艺术中场所感的创建论文

2016-12-02

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发展,不断渴望在工作闲暇之余能随处看见生机盎然的植物,以娱身心。把大自然的景观加工提炼引入室内,以及应用花卉植物,为人工的生硬的建筑环境增添生机和活力,使室内空间自然化和人性化,不仅成为室内装饰设计和装饰的一种新要求,而且在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将花卉应用于室内装饰设计也是一种需要,一种时尚,代表了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公共景观艺术中场所感的创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公共景观艺术中场所感的创建全文如下:

摘要:公共艺术作品终究是要存在和发生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中的,无论它所反映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还是对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所以他的整个创作都应该对特定的地域及其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怀。成都的立交桥文化作为公共艺术在城市再生中场所感创建的典型,是立交桥文化建设的成功之作。成温立交桥的川剧脸谱以及人南立交桥的成都民俗公园等都得到了市民的接受与喜欢,对发扬地域民俗文化,传承其地域特色文化,延续其文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是我们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它除了向人们传递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达方式及形式风格等,更多的是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俗活动等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以及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公共艺术在城市再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场所感是形式、情感、意味的联系,使空间环境带有一定氛围,是为当地人民服务的。场所感给人一种亲切感、熟悉感以及归属感。最简单的感受形式就是“地方特色”,也就是一个场所感,区别才能唤起地方记忆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大幅度发展,尤其城镇化的发展最为显著,城镇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还有一些高科技、新材料等等给我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只有充分地注重地域性关怀才能避免“千城一面”、“大树进城”等尴尬境遇。才能使作品展现出不同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才能使公共景观艺术作品散发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

立交桥是我们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城市现代性的象征。但是这些钢筋水泥构筑的庞然大物与温馨和谐的城市景象毫不相搭,它色彩单调沉闷,看上去僵硬刻板,并且每个城市的立交桥都一个样,几乎无差,立交桥“千城一面”问题令人苦恼。然而,在我们成都市的城市中,立交桥却令人赏心悦目。近些前来,成都市在立交桥的美化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把成都市的立交桥通过一个个艺术主题展现在市民面前,从而去塑造桥梁景观,展现成都市的区域民俗文化。这些艺术主题都源于一些历史典故或者立交桥所在路口的一些历史渊源,使立交桥艺术与城市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也使得这些冰冷的钢筋水泥构筑物有了生命力。如今,立交桥在成都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景观艺术,形成了成都市自己独特的桥梁景观文化。

现在成都市已经建成且对外开放的立交桥文化艺术景观有很多,比如成温立交桥、人南立交桥、磨子桥立交桥、玉双跨线桥、羊西立交桥、沙湾立交桥、营门口立交桥等等。同时二环路立交桥景观工程也即将实施的川藏立交、双楠立交、交大立交、红牌楼立交等成都二环路立交桥文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已全面展开,这些立交桥将通过浮雕、壁刻、墙体绘画、植物绿化和光彩工程等多种手段,突出所在区域的特色。

首先城西三环路成温立交桥的川剧脸谱装饰就很有特色。川剧是我国戏曲非常重要的一大戏种,也是四川人民引以为傲的民间艺术,川剧代表着四川的戏曲文化,而这戏曲文化中又处处展现着当地的民俗、地域文化。它是四川的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及其脸谱带给四川人民的文化归属感非常深厚。昔日那些冷冰冰,粗犷、沉闷的水泥桥墩,被设计成五颜六色的川剧大脸谱。这些云集的脸谱荟萃与周边的花草,绿树和谐统一,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直抵成都市民的心中,是成都市民对自身文化归属感的认同。

这些民俗文化的记忆与传播给了成都市民很大的归属感和亲切感。那些民俗记忆的景观总能深入人心的去感动和安抚它的市民,使他们经受成都几千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熏陶。不忘过去,尊重过去的城市才能发展的更好,那样它才不是空洞的,才能让历史文脉不断地延续下去。

磨子桥立交桥是在桥侧利用浮雕壁画的形式装饰桥身,浮雕壁画的内容描述了磨子桥名称的来历。玉双跨线桥――桥下文化景观以反映成都信息文化的变迁为题材。沙湾立交桥景观则以“富饶天府、蜀锦盛世”为题材。整个桥体装饰以暗红色为主,桥身上8个口衔门环的狮头浮雕非常大气,桥栏外侧美丽的蜀锦图案充满浓郁的老成都味道。四个引桥墙面的浮雕则表现了天府金牛坝。

营门口立交桥是将立交桥打造成一座巨大的“古今之门”。将整个立交桥通过“门”元素的设计,突出穿越时空的“古今之门”的韵味。

成都市立交桥公共艺术景观的成功就在于它满足了市民们场所感的精神需求。它使成都的文脉得以延续,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记忆,它令它的市民感到亲切,找到了归属感。经过对以上成都多个立交桥公共艺术景观的分析研究,说明了在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和实施活动中,一定要尊重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性,展现其当地的民俗、地域文化,延续其文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公共景观艺术。

关于地域性的关怀以及场所感的创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体现,一个是物质层面的――地方地理环境的关怀,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地方民俗及文化关怀。

首先应是地方地理环境的关怀。一个地方地理环境的特色也就是其地域性特色的重要体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环境特征非常明显,不同的地理环境也成为一个地域的特色所在。所以地理环境对一个地方环境景观的设计十分重要。正如人南立交桥下成都民俗公园里的水景花园休闲区一样。它就是利用成都现有植被,也就是当地地域性的植被去表现,形成独特的园艺景观。没有引进“名花异草”,没有“大树进城”,全部采用当地现有的植被。这种地域性的植被,是市民们常见的,习以为常的,这与他们的日常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对于这种地域性植被的运用,他们是从心底里去接受的,这些植物让他们感到亲切,感到地域的归属感。公共景观作品如果都能像这样处处注意地域性的关怀,自然就会得到市民大众的认同和喜爱。

然后是地方民俗及文化的关怀。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这一系列包含物质及精神的文化现象正是每个民族所独有的民俗文化,是自己民族的象征,也是凝聚一个民族的力量所在。所以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普遍性及传承性。民俗的传承也是文脉的延续。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也只有融入当地民俗文化,才能被大众所喜爱,才能发挥其服务大众,娱乐大众,潜移默化的传承地域文化,延续其文脉的最大作用。正如人南立交桥成都民俗公园里的设计一样,处处体现着老成都的城市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的演变过程。唤起了大人们的记忆,同时也给了孩子们一个轻松愉悦的了解成都历史人文的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才能使市民们对这个城市有亲切感,愿意接受且更好地去发展它,去延续他的城市文脉,发扬它民俗文化的光彩。只有很好的去创建这种场所感,才能使市民们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

相关文章:

1.浅析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论文

2.景观的科学与艺术论文

3.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4.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遵循论文

5.浅谈建筑设计中的抽象艺术研究论文

6.浅谈艺术的起源及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关系论文

7.浅谈中职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