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干性溺水”保护好孩子

2017-03-15

干性溺水(Dry drowning)的重点是喉部痉挛造成急性窒息,因为气道的开口被封闭了,所以肺内几乎没什么进水。

由于吸入的液体刺激气管粘膜或冷水刺激皮肤,导致喉头部位产生痉挛,结果声门关闭,为防止肺部进水而出现窒息,导致活体进入缺氧状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肖水芳表示,通俗一点说,“干性溺水”就是自己屏气时发生喉头痉挛,空气和水都无法进入,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干性溺水”一般多发生于游泳初学者,尤其是孩子身上。孩子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呛了水到肺里,起初并不影响各项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迟,肺功能就会越来越受到影响,并有乏力、嗓子疼、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如果没及时治疗,最后就会口吐白沫而死。

但“干性溺水”在所有溺亡事故中,发生的概率只有1%。但在孩子中,这种概率是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在于,它并不像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湿性溺水(常见的溺水状况)”事故那样显性,它的现状还不那么广为人知。所以,更需要引起爸爸妈妈的高度重视。

儿童夏季游泳需警惕“干性溺水”:夺命悄无声息

马上进入三伏天,不少网友会选择游泳池或附近河海消暑纳凉,但每年夏季溺水事件也频发,尤其儿童溺亡事件更是引人痛惜。据《楚天都市报》日前报道,武昌一位6岁男孩和父亲在一家室内游泳馆游了1个多小呛了几次水,晚饭时,父母发现孩子精神萎靡并不停地咳嗽,体温也开始升高,送往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急性肺水肿。虽然当时在表面没有任何异常,但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嗓子干疼,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除了急性肺水肿,入水时突然受到冷水刺激,即使没有水进入肺部,也可能引发反射性喉痉挛的干性溺水,令人窒息,如果救治不及时都会危及生命。

干性溺水的诱因是冷水进入呼吸道刺激声门引起反射性痉挛,发生急性窒息;或因冷水刺激皮肤、咽喉部及气管粘膜,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抑制作用,导致心跳骤停或发生原发性休克而死亡。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肖水芳介绍,遇上“干性溺水”时,遇溺者会自己屏气发生喉头痉挛,空气和水都无法进入,“声门打不开,实际上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家长带孩子游泳后尤其要注意孩子有无呼吸困难、倦怠、嗜睡等异常表现。

与干性溺水相对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另一类溺水事件为湿性溺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聂舟山表示,其发病原理是,大量水通过气管进入到肺泡,肺部因无法供氧最终导致溺水者窒息而亡。

溺水者窒息后,心跳呼吸停止,黄金抢救时间也就3到5分钟。

不过,据聂舟山介绍,部分溺水者即使抢救过来,有了呼吸和心跳也因缺氧时间过长导致脑死亡。“窒息时间超过4分钟就会造成脑供氧出现严重问题,大脑一旦缺氧溺水者就会昏迷不醒,甚至脑细胞坏死,最终成了植物人。”

此外,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一旦进入溺水者肺泡会有感染肺炎的风险。“肺泡就像海绵,能吸水并进而输送到血液里”聂舟山表示。

发生溺水后该如何抢救?聂舟山表示,如果溺水者肺部进水少可以采用控水法,“用自己的两只手抓住病人两只手,做扩胸运动来挤压排水,如果病人没呼吸了就要进行每分钟12到16次的人工呼吸,同时实施每分钟110次左右的胸外按压这些急救措施”

在抢救过程中,溺水者嘴部可能会有部分积水溢出,此时只需将其头部侧歪,让水自动流出,并继续进行急救。

对于干性溺水,则不需要控水,而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施救。溺水者都是呼吸道最先出现问题,因此心肺复苏时需要先人工呼吸,打开气道,之后胸外按压。 而如果溺水者没了心跳则要先实施胸外按压。

提醒网友,不宜前往江河湖海等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游泳,最好多人结伴去安全的浅海区或游泳池游泳。

如何预防“干性溺水”

第一、游泳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在水中有无异常情况,比如呛水。当发生呛水时,也千万不要使劲擤鼻子,否则咽鼓管扩张,脏东西会随咽鼓管进入耳内,引发炎症。

第二、游泳后,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上面提到的症状发生,比如呼吸困难、倦怠、乏力、嗜睡、过敏、痉挛等,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第三、症状刚出现时,无呼吸状态会持续8-10分钟左右,在此期间若采取恰当的措施,那么近90%的人是可以恢复的。但如果超过最佳抢救时间的话,预后就会恶化。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