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70年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中华民族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而先辈们曾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你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什么嘛?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抗日战争的背景
战争酝酿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逐渐强大后,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维新拉开帷幕之时,天皇就在《五条御誓文》和《御笔信》中正确提出日本的对外方针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追溯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借八瑶湾事件而向当时台湾动武,事后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1894年,日本在接连入侵占领朝鲜、琉球后,进而发动甲午战争进攻中国的东北与山东,中国清朝政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并被迫签署《马关条约》,其中包括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中国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赔偿二亿两白银军费及开通口岸等。此役后中国在国际
义和团运动
地位上急转直下,而日本则跻身为列强之一。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日本为八国联军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并获得战争胜利。通过《朴次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南满洲铁道及旅顺大连租界特权。190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清朝被迫增开十六处商埠,并在营口等地划分日租界等。1907年,日、俄签订《日俄协定》、《日俄密约》,承认彼此利益并中国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划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从此,日本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称为“满蒙”,加上日本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半岛,日本在东北亚获得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前沿基地。同时,日本大力发展高达科技,妄图以此称霸亚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德国租界,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1月18日,日本跟急于想称帝的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中国北洋政府虽然参加一战并为战胜国,并在巴黎和会中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但列强纷纷拒绝,并签署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事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1年的辛亥革命并没有结束中国国内混乱的局面,而各国势力均在不同军阀中选择己方的代理人,此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时期。
九一八事变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炮轰沈阳城,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军队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标志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张学良等部获知后,认为这和1928年的皇姑屯事变如出一辙,遂令部下“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蒋中正亦发电“不得与日军反生冲突”,日军遂北大营
内的守军缴械、俘虏。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张学良命令部下严禁对日军作战,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黄显声领导的沈阳警察也成为东北为数不多的给予日军打击的武装力量。但他们皆不敌日军,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们在缴械之后大多被屠杀。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躲避舆论谴责。
伪满洲国
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国民政府亦在1933年起支持东北义勇军,成立东北协会,负责人裴毓贞,并先后学生送往黄埔军校,如宋长志、王多年(后任金防司令)等。1932年3月,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中共随即扩张在江西的势力,导致抗战不利。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党军队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塘沽协议》后,由于日军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
“华北自治运动”。
1935年1月中旬,日军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至7月,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关东军奉(今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又借口“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胁迫南京政府批准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梅津达成的条件,即“何梅协定”,及察哈尔代理主席秦纯与土肥原签定的“秦土协定”,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自治。
日军继“丰台夺城事件”后,再次收买汉奸、流氓发动“香河暴动事件”,并同时加紧进行以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为重点对象的上层策变活动。1935年,诱其出任华北共同防赤委员会委员长,诱惑不成后转而策动滦榆区兼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月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同时继续对宋及南京政府施加压力。经过日军、宋哲元、南京政府之间一系列的讨价还价,1935年12月18日,终于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既保存南京中央政府和宋的体面,又有一定“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日本侵略者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宋哲元为委员长,王揖唐、王克敏等为委员。
在此期间,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爱国运动,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的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福建事变
1933年12月,国民党内的左派和蔡廷锴、李济深及蒋光鼐的十九路军领导人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但由于蒋介石对十九路军进行进行镇压,加之当时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仅仅53天中华共和国就被蒋中正击败,之后,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十九路军这支名扬四海的抗日部队的历史到此结束了。
西安事变
部分激进学生不满于蒋的“攘外必先安内”,随即发生暴动。这给刚刚完成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扩大影响力的机会。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按照共产国际在西班牙的活动,以建立统一战线为方式抵御法西斯国家的侵袭。该年底,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期希主动和合围陕北根据地的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部磋商结成抗日反蒋的军事同盟。并借助各种渠道与国民党中央试探妥协的可能性。但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意图,并调遣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攻共产党的陕北革命根据地。
在此情况下,张学良及杨虎城决定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来到西安“督战”,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这次事变最后在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势力的协商下,得到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也达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定,成为日后影响抗日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了西安附近地区。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中共中央开始和国民党中央展开关于合作的谈判。大批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的共产党政治犯被释放,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到天津指导北方局工作。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抗日战争的战后结果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八年抗战,日本方面315,861人阵亡,502,213人受伤,不包含大量依附日军的中国部队,伪军等。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38931次。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海军舰艇全部损失、损失战机2468架。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主要在日军后方及日占区进行游击战。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记载: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共作战125165次,毙伤日军52万0463人、伪军49万0130人,俘虏日军6213人、伪军51万2933人,日军投诚746人、伪军反正18万3632人。击落飞机约42架,缴获长短枪68万2831支、轻重机枪1万1895挺、各种炮1852门。《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万4267人,其中伤29万0467人、亡16万0603人、被俘4万5989人、失踪8万7208人。
中国平民则约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万人成为难民。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按1945年货币折算,约为6500亿美金。而据蒋梦麟的回忆录称有一千四百万壮丁被拉夫后死于饥饿疾病。
另有估计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062万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480万人;同时,还有估计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含国共两党)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抗日战争的原因相关文章:
1.抗日英雄的名人名言 抗日战争名言名句
2.2015抗战胜利70周年为什么举行大阅兵
3.2014-2015沛河中学初二上册历史联考试题及答案
4.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5.七七事变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