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卖小吃故事

2017-06-16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小吃是一个永久不衰的行业,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创业卖小吃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创业卖小吃故事篇1:90后小伙开李二哥馅饼店日卖三千个

大城闹市,人流如潮,黄金宝地。“人流就是钱流”,似乎是铁定法则。

但90后小伙冯锦虎认为不全如此,他的创业心得是,得有三个“W”,特别是卖吃的,卫生好、味道好、位置好,三者缺一不可。

打工半年自立门户

1992年出生的潜江小伙冯锦虎,高中毕业后外出闯荡,做过各种工作。今年初,他到一家馅饼店帮工,迅速掌握了全套技艺。

半年后,冯锦虎意识到创业机会来临,就去和堂兄冯井庆商量,冯井庆1987年出生,武汉理工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为武汉一家著名药企研发人员,井庆完全同意锦虎的创业规划,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锦虎创业。

一个好汉三个帮,冯锦虎又找来了好哥们沈军一起创业。今年10月24日,“李二哥馅饼店”在武昌广埠屯资讯广场对面闪亮登场了。

锦虎的店子,只有十多平方米,放下一台高大的烤饼设备后更显狭小。但冯锦虎和他的伙伴,把店子布置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做饼的操作台、卖饼的保温藤萝筐,各有分区。里面还会有四五个人同时工作。瑟瑟初冬,只见冯锦虎揉面、包馅儿、烤饼、刷油、出炉,一气呵成。黄澄澄的馅饼,惹人食欲。馅饼种类丰富,有咸甜两大类。甜的有豆沙等馅,咸的有鲜肉、牛肉、葱肉、辣菜、酸豆角等品种。

3个W的创业心得

这家经营月余的李二哥馅饼店,目前形势十分乐观,每天卖饼超过三千个。锦虎说人手已经不够,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加盟他们的队伍,一起干。

锦虎说,开这个饼店,除了房租,他最大的投入就是一万元的烤饼设备和八千元的加盟费,然后是他半年时间的勤奋学艺打工。

“只要肯吃苦,馅饼的全套制作技术是不难学会的”,锦虎说,做饮食,特别是快餐饮食,三个“W”是必不可少的。卫生好是基础,味道好是关键,位置好是引擎。

针对不同特色的餐饮,“位置好”也有不同的含义,并不是说只要在大街上,人流如潮,你随便开个什么餐店都合适的。

“卖饼也分季节,冬天卖饼生意好,夏天就不一定了。”冯锦虎对此十分清醒,不过,堂兄是他的智囊——冯井庆下班后会到店里帮忙,并对每天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每天的经营策略。

创业卖小吃故事篇2:炒螺蛳炒出两辆宝马两套房

老头,在富阳话里有“精力旺盛捣蛋鬼”的意思。陈凡小时候就是个“老头”,他爸爸陈荣明回忆:这孩子最喜欢“捞手舞脚”。很快,他便在学校里有了“凡老头”的绰号,时间长了,连父母都管他叫这个。

十七年前,38岁的陈荣明带着老婆和15岁的儿子离开新登老家,在杭州古荡益乐路开起了夜宵店,就叫“凡老头”。他们当时都没想到,这家小店最终会成为杭州小吃界的一个传奇;当然,也没料到一家人此后十几年的全部生活,都会像上了发条的表针,围着这家店一刻不停。记者吴轶凡文/摄

一年只关一次门

“凡老头”是一家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主营炒粉干、盖浇饭、砂锅、鸭头、鸡爪、小龙虾,以及炒螺蛳。店里一共七八个人,包括陈荣明两口子、陈凡、一个老家带来的厨师、几个请来帮忙的阿姨,以及陈凡的弟弟陈义。

他们的排班表是这样的:陈凡从凌晨1点到下午3点;陈荣明两口子从早上9点到午夜12点;陈义和厨师从下午四五点到次日早上四五点。每个班头12到15小时不等。

这种作息维持了很多年。除了每年春节回老家那几天,陈凡已经十几年没有见到过夕阳。

这几乎是一家永不打烊的小吃店。

不打烊,是因为生意好得根本停不下来。你去吃午饭,排队;你去吃晚饭,排队;你晚上去宵夜,竟然还有人排在你前面!全家所有人都紧张地各司其职,几乎连聊句天的工夫都没有。即便是每天四五点夜宵结束,他们也不得闲,又要紧张地准备新一天的食材和卤味。

偶尔空下来,陈荣明会看着店里的卷闸门感慨一下:“这个门,我一年只拉下来一次,拉上去一次。”

螺蛳“随便烧烧”

“凡老头”每天要卖掉近千只鸡爪、几百个鸭头。最俏的是螺蛳,每天只有四十来斤,尤其在这个人人都会点盘螺蛳的季节,去晚了,就吃不到了。

螺蛳就在附近菜场买,也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老户头。“(卖家)是个五常那边的老头,他的螺蛳都是村里老人每天在小河里摸上来的。”陈凡说,“生意做久了,质量有保证。我们进的螺蛳往往还比别人贵一点,但东西好就行”。

这里的螺蛳并不浓油赤酱,但很入味,口感较辣。或许是因为食材质地不错,除了肉质厚实嫩滑,也保留着河鲜原始的鲜味。

秘诀在哪里?

陈凡笑了:“哪里有什么秘诀。说难听一点,我们也就是大众口味,随便烧烧的。”

令人惊讶的是,他自己并不爱吃螺蛳。来杭州之前,也不会做菜。“多琢磨,多练习,总能做好的,十几年下来,你也烧得出来。”他哈哈哈地笑开了,“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很自豪的,我们富阳人嘴巴真的蛮刁的,所以我们觉得好吃的,应该不会差吧。”

衣锦还乡

十七年如一日的高强度工作,回报也很可观。

当年,陈凡初中毕业,便踌躇满志地来了杭州。或许从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调皮捣蛋的“老头”——他不喝酒,也不瞎逛,甚至不玩微信,除了睡觉,基本都在店里忙。最让他自豪的是,这一辈子只经人介绍谈过一次恋爱,就结了婚。如今儿子已经八岁,在外地读私立的外国语学校。

10块钱一盘的螺蛳、2块钱一只的鸡爪,这家人就靠着这份不眠不休的拼劲发家致富。十几年时间里,他们在杭州买了两套房,“都是一次付清”;陈凡和陈义两兄弟,一人开一辆宝马5系;他们在老家有漂亮的别墅,新的五层小洋楼也在建造中。

“还行吧,其实我们也就是过日子。”陈凡说,“钱多一点少一点,真的不重要。”

而对陈荣明老两口来说,有了这份家业,他们也可以安心准备养老了。“太累,身体确实有点跟不上。我们两个老的,决定再做两年,后面就随他们自己折腾了。”

为什么不多请几个人,或者干脆开分店呢?

“我也知道开连锁挣钱快,可你看看,有几家连锁可以挺十七年的?”陈荣明说,“我宁愿这样一家人在一起,辛苦一点。赚快钱,但把牌子做塌了,我不愿意。”

创业卖小吃故事篇3:新疆四十九丸子汤加盟开店两百家

在众多老字号的餐饮店里,能一口气开出近200家店的,四十九丸子汤是独一份儿,无论是对于加盟店品质的顾虑,还是对生意铺开后无法预知的风险,这些问题在四十九丸子汤掌门人王军青这里,都被“胆量”两个字带过。

支撑这份“胆量”的,除了谨慎的科学经营方式外,还有就是希望传统老字号餐饮能迅速发扬光大的那份心思。

据百度亚心网讯(记者 郑卓)距离10月底的那场乌鲁木齐美食节闭幕已经一个月了, 但对于那几天自己展位前的火爆场面, 王军青至今记忆犹新。 “没想到场面这么大。 ” 在乌鲁木齐餐饮老字号展区四十九丸子汤前, 厨师现场制作丸子、 油塔子, 市民则排着队等着买一份回家。

四天下来, “四十九丸子汤” 卖出丸子300公斤, 将近两万个, 油塔子也卖了一万个。

这种现场制作的过程让老百姓直观地看到了丸子和油塔子的制作方法, 也加深了人们对四十九丸子汤的印象 — —这样做的丸子看着放心,吃着舒心。

钻研口味打造老字号

这份人们吃在嘴里、 记在心里的美味, 王军青是从 1986 年开始经营的。王军青、 马琴夫妇的饭店最早坐落于312国道乌伊公路49公里处, 距离昌吉市10公里, 属于昌吉市榆树沟乡, “四十九丸子汤” 的叫法由此而来。

刚开始, 王军青的店并不专营丸子汤, 只要是他会做的食物, 店里都会卖。时间长了, 他发现顾客对店里的丸子汤和大牛骨头情有独钟, 特别是对于那些长途客运的司机来说, 混着外酥里嫩的牛肉丸子喝上一碗肉汤, 再啃上几块牛骨头, 过瘾又顶饱。于是, 王军青就萌生了开专营店的想法。

之后, 王军青开始专门研究丸子汤和大牛骨头的制作工艺, 除了向家里的老人和行家请教外, 他还专门驱车到几百公里外学习考察。

1996年, 王军青对 “四十九丸子汤” 进行了商标注册, 由此诞生了今天乌鲁木齐人耳熟能详的 “四十九丸子汤” 。

对于味道的研究, 王军青夫妇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甚至是不要命的。两人只要一有时间就钻进厨房反复调试, 光锅底就倒了上百公斤, 原材料费了50多公斤。

在学做油塔子的时候, 他们自己搭了个小锅, 在厨房里一待就是一天, 由于室内通风不好, 好几次出现了轻微的煤气中毒, 两口子踉跄地跑出厨房, 一头栽在雪堆上, 把胃里的东西吐空, 等慢慢缓过劲来后又一头扎进厨房。

现在的四十九丸子汤的牛骨头汤加入了多味草药、 调料, 熬出来的汤鲜美营养; 油塔子也是洁白如雪、浓香丰腴、 绵密不腻。

2004年, 王军青把店开到乌鲁木齐, 凭借着地道的口味, 当年6月, 就在月明楼附近开了第一家加盟店, 从此, “四十九丸子汤” 的拓展规模就一发不可收拾。

加盟店多管理不松懈

有人说过 “欲速而不达” , 王军青却想既 “速” 又 “达” 。

“中央厨房” 是王军青拓展经营规模的一个利器, 经过生产企业, 将大多数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产品, 如丸子、 牛肉汤等放到中央厨房生产, 通过集中配送, 将产品送到销售店面里, 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加盟店的味道和总店如出一辙。

不过,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经营者摸索尝试, 也需要食客们慢慢接受。

王军青就遇到过客人对加盟店 “不买账” 的情况。有一次, 有位老客人专门找到王军青说: “老板, 你去看一看, 在××地方有一家店挂着和你一样的牌子, 我吃了不是那个味, 是不是假冒的? ”

经过了解, 那家店确实是王军青刚开的加盟店, 他以为加盟店质量出了问题, 赶紧开车去调查。 “去了以后发现, 其实那家店的配料和工艺都是符合标准的, 味道上也没什么问题。 ” 这时候王军青才意识到, 加盟店不仅需要自身业务过硬, 还需要被新老顾客慢慢接受。

王军青也注意到, 一家加盟店的好坏, 将影响到其他店甚至总店的声誉, 因此要求各加盟连锁店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同时推出 “退出” 机制。

“如果哪家加盟店的口味不对,经营不用心, 有偷工减料的现象, 就要被清除出去。 ” 王军青说, 2014年和 2015年, 公司将对加盟店进行整顿,经营不善的店将出局, 经营好的店,在加盟费上有优惠。

四十九丸子汤在新疆可以说是无人不晓, 在疆外也让食客竖起大拇指。2012 年, 四十九丸子汤进驻西安, 目前在内地有4家店, 其中在西安有3家, 在山东有1家。截至目前, 公司旗下有直营店6家, 特许加盟店180 多家。

揭秘:地道新疆味道来自考究用料

在新疆回族的传统风味饮食里丸子汤可谓赫赫有名,而四十九丸子汤作为新疆规模最大的一家,自然有秘诀。四十九丸子汤采用企业化运作,所有丸子,汤料,油塔子甚至配菜都是统一制作,无论你到哪一家四十九丸子汤都能品尝到一样的美味。

统一的生产地点还能够严格把关选料,保证菜品品质。四十九丸子汤用的是地地道道的牛骨头汤,汤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定要用新鲜的牛骨头慢火熬制,在烹制牛骨头汤的过程中,还加入多味草药、调料,将骨汁、骨油、骨膜、骨肉由温火熬制烹至最佳状态,补钙效果极佳。这样熬出来的骨头汤才能味道鲜美。

丸子的用料更是考究,选用巴口香排酸牛肉。看看四十九丸子汤配料单,你就知道这碗汤为什么浓郁芬芳了吧,有冻豆腐、阿魏菇、薄牛肉片、粉条、菠菜等,再加以多种佐料调制而成,真的是色香味俱全,荤素营养搭配得当。这就是地道的新疆味道!

四十九丸子汤不但丸子好,油塔子也很特别。油塔子形状似塔,是维吾尔人喜爱的面油食品。塔子色白油亮,面薄似纸,层次很多,油多而不腻,香软而不沾,老少皆宜。

传统油塔子会使用羊油或牛油,而四十九丸子汤汤则采用清油和牛油对半的配方,做出的油塔子洁白如雪,浓香丰腴,绵密可口。

毅力、 魄力一样不少

一张消瘦的脸, 和很多人们印象中的餐饮老板并不相同, 两道浓眉带来的坚毅,充分体现了王军青坚毅的性格。

成就一番大业, 有毅力还要有魄力和胆量。也许没有这样的魄力和胆量, 四十九丸子汤依旧还是在312国道乌伊公路49公里处的一个小店; 如果没有这样的毅力, 一碗丸子汤也不会卖到内地。一切事在人为。

经营心得

敬业的人是企业的宝

管理近200家店, 除了在产品上不遗余力外, 用人也更为重要。

对王军青来说, 按照企业制度和准则管理员工, 只能管住员工自身, 而让员工踏实用心地对待客人, 才是真正的管理之道。

“我们欢迎敬业的人, 因为只有拥有这种品质的人, 才能在岗位上做出贡献, 才能影响更多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相反, 一些所谓的能人, 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些, 反而会破坏企业良好的氛围,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 王军青说。

老字号靠的是一份坚持

除了益天洋和百花村这两家带有国有色彩的老字号外, 其他10家乌鲁木齐餐饮老字号的开店初衷再简单不过 — —养家糊口, 从一份最简单的餐品开始, 做这份食物,卖这份食物。很多老字号的传承人都觉得,自己只是有幸坚持下来罢了。

其实, “坚持” 谈何容易。经得住店址的变更, 经营的反复, 熬得住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重复, 这些可不是哪个 “精明人” 能做到的。因为在 “坚持” 中, 有很多曾经比他们出色的同行转行、 退出了, 只有他们在一条道上走着, 顽固地 “坚持” 着老手艺和老传统。

有时候, 传承百年的老字号并不一定有辉煌的过往、 富丽堂皇的店面、 雄厚的实力,靠的是一份坚持, 仅此而已。

延伸:西安丸子汤演绎西部民族风味

“丸子汤”是新疆回族传统清真饮食中一个典型的菜肴品种,因为吃起来清香爽口、风味独特,菜汤一体的饮食特点,深受西北地区各民族人们的喜欢。碰巧四十九丸子汤在西安开分店,去尝了尝美味,刚下车就听到很有节奏的欢迎鼓声。门脸不大,两层楼,看着空间不大,但却布置得井井有条,淡雅绿为主色调,感觉清新自然。

丸子汤实在是馋人,汤的配料丰富,有阿魏菇、冻豆腐、粉条、菠菜等等,还未入口,满满的香气就扑面而来,令人食欲大增。肉丸松软,汤清色正,配的小菜也很爽口。

吃丸子汤的时候一定要配上一道新疆名吃:油塔子。据说油塔子是层越多越好,而且拎着“塔顶”可以带起整个,一层一层的垂下去,不断的就是正宗的油塔子。这里的油塔子是用牛油做的,酥香可口,配上它,一道价廉物美丸子汤盛宴就可以轻松享受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