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创业故事

2016-11-06

这个世界几乎不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些人可以学会遗忘,有些人却坚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艰辛创业故事。

艰辛创业故事1:去中国青海开发牦牛

2006年,乔婉姗即将从哈佛毕业,跟她的很多同学选择留在华尔街不同,她选择到青海开发牦牛产业,这遭到了家中所有人的反对。

乔婉姗说“如果我毕业留在华尔街,为有钱人赚更多的钱,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我是去落后的地区帮助人们摆脱贫穷,这才更有意义啊!”

最终妈妈说不过她,就在别的同学纷纷奔赴国际大公司,过着舒适的生活时,乔婉姗和同学苏芷君来到了青海“吃苦”,和牦牛打起了交道,她们被同学们戏称为“牵着牦牛从哈佛毕业”!

哈佛女生牵着牦牛毕业

今年27岁的乔婉姗出生在美国,7岁回到台湾,18岁又到美国上大学,她先是在美国一流的学府沃顿商学院攻读经济管理,后来又考上了哈佛大学读研究生。

父母本希望女儿乔婉姗哈佛大学毕业后到国外一流的公司锻炼几年,再继承家族产业,没想到女儿却突发奇想选择到青海这个贫穷的地方去“受苦”,妈妈萧惠瑛说“到一个没水没电的地方去,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呢!我和你爸爸有能力为你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各种资源,你完全可以比其他人更加轻松地成功!”

“妈妈,如果我毕业留在华尔街,为有钱人赚更多的钱,那顶多算是锦上添花,现在我是去落后的地区帮助人们摆脱贫穷,这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的人生才是更有意义的人生啊!”女儿最终说服了爸爸妈妈。其实这个选择是乔婉姗酝酿已久的。

乔婉姗的外公是台湾著名企业家、三福集团董事长萧火绵,三福集团投资的产业涵盖电厂、食品、畜牧、金融与地产出租,累积财富超过数十亿元。乔婉姗的母亲萧惠瑛和父亲乔培伟,早年留学美国,两人在美国多家机构任职,后来又创办了嘉惠集团开始创业之旅,到目前为止嘉惠集团已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远程教育综合服务机构之一,成为业界翘楚。

因为家庭的耳濡目染,乔婉姗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志愿:长大后也要成为像外公和父母一样成功的创业家。

2003年,正在沃顿商学院读书的乔婉珊到秘鲁实习,看到那里的不少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住的地方甚至不能挡风遮雨,乔婉姗被深深震撼了,她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我有这么好的机会,而这些人就完全没有,他们为什么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我能用我的所学创造机会,让没有机会的人有机会,让没有选择的人有选择,这一定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从那时起,乔婉珊就下定决心,以后自己创业,专门办“社会企业”,来改变一些落后地区的面貌,为一些贫穷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社会企业”是用商业的模式,来解决社会贫穷问题。它不是纯粹的企业,也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而是通过商业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群体、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在国外最著名的社会企业家是孟加拉国的尤纳斯。

尤纳斯教授创建的“乡村银行”被誉为是社会企业的经典案例,在乡村银行中,尤纳斯开创和发展了“微型贷款”的业务,专门提供给贫穷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创业者。很多人认为穷人是不能货款的,因为他们还不起,但尤纳斯认为穷人其实可以还钱,但必须有一个适合的机制。所以在这个微型货款组织里,他只借小额的货款,最终归还率达98%。

2006年尤纳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乔婉珊特别仰慕尤纳斯教授,总想着自己也办个“社会企业”来济贫救穷。既能创业实现梦想,又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而且还能有盈利,再也没有比这个更有意义了。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并研究“社会企业”,在哈佛大学,她选择了读国际发展与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并且着手寻找合适的项目。

创办“社会企业”

2006年初,在哈佛毕业前夕,乔婉珊与来自香港的哈佛同学苏芷君一起来到了中国西南考察,两个人平常关系就很密切,都有创办“社会企业”的想法,这次来到中国内地,她们就是带着这样的目的。

她们先来到云南,在那里,她们第一次见到了牦牛,起初她们对这种动物并没怎么在意。就在她们到处寻找项目时,遇到了香港著名的探险家黄效文。黄效文对两个哈佛女孩要创办“社会企业”的想法赞赏有加。

黄效文告诉她们,牦牛几乎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它们生长在海拔超过3000千米的高原地区,全世界1400多万头牦牛中,中国西部就占了1300万头。“牦牛身上都是宝,其粗毛可以做帐篷和绳子,细毛可以做衣服和毯子,牛奶可以做酥油和奶茶,甚至粪便也是很重要的资源。”黄效文的话让乔婉珊和苏芷君来了兴趣,接下来她们对牦牛进行了重点考察。她们发现,牦牛的主人基本上都是藏民,因为藏民住在偏远的山区,跟市场并没有接轨,所以牦牛身上的宝没有被发掘出来。牦牛是藏民的主要资产和主要收入,但牦牛奶酪很少有人问津,而牦牛绒则更是鲜为人知,一些贫困的牧民每户年收入不到两千元,不少人家甚至没有钱通电。

她们突然灵感进发,如果成立一个公司,把牦牛身上的宝贝全部开发出来,这样不就可以帮助贫困的牧民吗?

很快乔婉珊与苏芷君就决定,做牦牛产品,毕业之后办一个这种类型的“社会企业”。回到美国后她们很快就写出了关于牦牛的创业计划,并且赢得2006年哈佛大学的商业计划奖金1.5万美金。有了创业资金,2006年9月,从哈佛毕业的苏乔婉二人联合成了Shokay公司,正式开始了她们的牦牛事业。

两个哈佛女孩在中国的西部山区开始了创业,虽然这里没水没电,交通极为不便,但她们却在这里收获了最纯真的感动。牧民们都很贫穷,然而即便是到了穷到一无所有的牧民家,他们都会像迎接贵客一样欢迎她们,并拿出上好的酥油茶款待她们。这让她们在感动的同时也更增加了一份力量,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让这些牧民的生活发生变化。

虽然已经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可她们还是碰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在云南,她们看到藏民部落交通不便,周围欠缺奶酪市场,就想以牦牛奶做干酪。她们请来国外的专家,为牧民讲解做奶酪的技术,但很快就发现,这类产品在市场上很难做大。因为牧民们住在偏远的山区,冷冻车无法开进,而没有冷动车,奶酪很容易变质,所以只能在奶酪厂的周围收购,范围过小。

艰辛创业故事2:海归女孩,我开“嗅觉餐馆”卖气味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段或几段关于气味的记忆。它可能是儿时跌倒闻到的泥土香,可能是妈妈洗衣时的肥皂气息,也可能是果园里散发的清甜,或是挽着恋人的手在沙滩上散步时,大海带给你的那种潮湿中有点咸的独特味道。

可惜它离开你已经很久很久,假如某一天有人突然让你闻到了这种“原始”气味,会不会让你惊喜异常,马上回忆起一连串浪漫而美好的往事?

海归女孩娄楠石,如今就专做这种“卖气味”的生意。而且仅仅一年多就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了16家分店,她还要把产品卖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留学新西兰,

发现“气味”商机

苗条的身材,利索的短发,镜片后面那双大眼睛透着智慧,娄楠石是一个有着知性美的阳光女孩。小时候她从电视里看到欧洲美丽的牧场时就心生羡慕,如果自己能像女主人公那样在蓝天白云下放牧着一群羊,每天无拘无束地生活该多浪漫!长大后,梦想终于实现,她到号称“羊比人多”的新西兰留学。

课余时娄楠石常到外面打工,不仅放牧、挤奶,她更喜欢为农场主采摘奇异果(猕猴桃)。据说凡是在新西兰吃过这种水果的游人,回国后都非常怀念它那种奇特的香味。有一天娄楠石突发奇想,如果能研制一种专门散发奇异果香味的香水,一定很畅销,可惜没有人能制出这种气味。

有一天,一位回国当老板的师哥告诉娄楠石,他非常难忘在新西兰当伐木工的生活,尤其是拉大锯时,新鲜木屑发出的那种气味,别人也许认为很刺鼻,但他和工友们却常常能从中闻到一种幽香。直到现在他还很怀念那种气味。

更有趣的是一位在上海当设计师的新西兰网友,他告诉小娄,自己非常怀念在阳光下剪羊毛时,鼻子里闻到的那种独特气息。

娄楠石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精灵女孩,从奥克兰大学当代艺术系毕业后,她卖过古董表、服装、入股过传媒公司,做过报纸编辑。用4年时间硬是把1000元像变魔术般弄到了200万。后来她也想过开室内设计公司,但由于竞争激烈并且市场空间有限,娄楠石觉得不如另辟蹊径。做视觉以外的“嗅觉生意”——卖气味!

朋友听了她的想法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搞艺术的人就是喜欢瞎琢磨,你怎么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气味”落实到一个个产品上?其实娄楠石早已心中有底。她从网上了解到,美国有两个大男孩已经研究出了这样的东西。2009年初春,她和两位朋友结伴赴美旅行,见到了这对英俊潇洒的快乐兄弟。

有趣的是,这家生产“气味”的工厂仅有十几名员工,而且几乎是纯手工制作,每天仅能生产两三百瓶。别看规模小,他们打造的Demeter品牌,却以大胆创新在北美小有名气。娄楠石就果断地和那对美国兄弟签订了合作协议。

创办国内首家“鼻子餐馆”

2009年11月,娄楠石的第一家店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开张。名字时尚且有趣——“气味图书馆”。没有奢华的装修,一切如俊俏的村姑般显得质朴而纯净。一排排的白色格子,一个个造型独特又非常漂亮的小瓶子,还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气味名字,几百个品种堆砌成一座“气味宫殿”,在这里帮你收藏回忆。大麻花、西红柿、青草、雨后花园、泥土、竹林、夏威夷浪花、卡布奇诺、甚至是雨水、洗衣间、棉花糖、木屑……这些生活中的气味,都被捕捉进小小的瓶中。

因为新奇,店里一下来了不少人,一小瓶30毫升的香氛,售价高达285元,与普通香水比算不上便宜。期间尽管参观和咨询的人很多,但真正购买的却没有。娄楠石介绍,虽然它和香水一样都是液体,但却是“真实的气味”,而且随便洒一点,这种香味就能在身上保留四五个小时。

一位年轻女孩买了一瓶“菩提树”,没想到闻到那味道,女孩顿时热泪盈眶。“那种感觉,很有点像《料理鼠王》里那个苛刻的食评家尝到了一口老鼠做的普罗旺斯炖菜后,瞬间回到温暖的童年那样。我喷了一点在袖子上,回来的路上边走边闻,我想起了儿时外婆家的山林,那里满是菩提的味道,所以我要送给我妈妈一瓶,她肯定也会想起她的童年。”第二天,女孩再次光临,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还有一位穿着优雅的女士,看上了一款名为“粉色柠檬水”的产品。轻嗅之后顿时呆住。那种酸酸的、甜甜的,夹杂着麻麻的狡黠的味儿,一如儿时吃的零嘴“酸三色”!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她说自己瞬间被拉回到了儿时牵着爸爸的手幸福地吃“酸三色”的美好时光。虽然并不缺香水,但被情感牵扯住的她依然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了一瓶。而另外的两个同伴,也分别买了一瓶“刚割过的草坪”和“调皮鬼的味道”。“也许有一天全世界都被污染,再也闻不到很多味道的时候,只有这些气味才能带我们回到过去。”看着手上没有一丝犹豫便一把拿下的“气味”,两个好友大笑着解嘲。

最好玩的是,这里的“气味”不仅迷人,更能为你找回过去遗忘已久的回忆。在店里,你可以闻到花草、水果的香气,还可以闻到食物、蔬菜甚至自然的味道。此外,这种香氛还有一套特别玩法叫“场景模拟”,比如把香草冰激凌、蜡笔、培乐多彩泥混搭起来,会产生童年的味道。把爆米花、灰尘、泡泡糖、胶皮和铁锈混合起来,就会产生老式电影院的气味。

有人说,在酒店你可以拿起菜单点下红烧鲍鱼、土耳其烤肉之类,然后风卷残云让嘴巴过足馋瘾,在娄楠石这里,你却能享受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嗅觉盛宴”。有媒体干脆称她卖“气味”的小店为“中国首家鼻子餐馆”!

因为实在有趣,短短两三个月这家个性店就在北京声名鹊起,不仅许多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男女经常在这流连忘返,买东西、拍照、与娄楠石交朋友,就连在北外任教的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王牌主持人何炅,大明星小S、周迅、钟丽缇等,都成了这里的常客。

小女子要打造中国“嗅觉产业”

娄楠石靠新奇的创意、新颖的卖点,在北京迅速打开销售局面。一天,娄楠石收到两位客户要求在上海开分店的加盟申请,对方还特意声明自己是“海归”。见面时女孩大吃一惊,原来是学电影的李耕和从事建筑设计的周奕辰,大家在新西兰留学时就认识,这世上的事真是太巧了!因三人“气味相投”,2010年5月1日,娄楠石就在位于上海市中心泰康路上的“田子坊”开了第二家店。

也许因世博会的原因,这家店开张不久,每天就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销售量更是牛气冲天,竟然是北京店的好几倍。很快,他们又在“新天地”“掠”下一块地盘。娄楠石的一个理念很受外国人认同:我们每天可以换不同的时装,通过戴假发变换不同的美丽发型,其实还可以根据每天的心情搭配不同的气味,凸现你的个性和魅力。

因气味是个全新的产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娄楠石最初的想法是“放慢、放慢、再放慢。”她一直希望公司平稳发展,从没主动找过客户和媒体。没想到却像被人从后面推着似的,使公司扩张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一年多就在全国开了16家分店。而且现在她每天都会收到二三十封地区代理申请书。

收效最显著的是国内著名的万科房地产公司,它在深圳、广州、大连等城市有很多项目。尤其一些精装修的房子,因为设计了“雨后花园”、“非洲仙人掌”、“竹林”等“气味”,客户看房时都觉得神清气爽,心情非常好。在这种氛围中,签单的概率可想而知。

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还没拍完,就已经找娄楠石聊天,请她为国内几家大影院设计与电影情节相吻合的“气味”,做到情、味并茂,给人一种如临现场的感受。

娄楠石坚信,通过不断培养人们的“嗅觉消费习惯”,完全可以打造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嗅觉产业”。而这位26岁的丫头现在已经拿下了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Demeter代理权。朋友开玩笑说,也许用不了几年,你就会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国“气味女皇”!

艰辛创业故事3:水果玉米带来的“玉米风”

为了推广亲手种植的“水果玉米”,他提着玉米去“非诚勿扰”节目寻找爱情,让主持人孟非一边主持节目一边把手中的玉米啃了个精光。随后火爆的“甘肃省第三届水果玉米采摘节”在榆中三角城举行,最大玉米拍卖、生吃玉米大赛、将水果玉米卖到日韩市场的“玉米哥”杨天龙顿时在网上走红,大街小巷也掀起一股庞大的“玉米风”。

“玉米哥”杨天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80后。1983年他出生于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李家磨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的贫困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初三那年,他辍学后走上了创业之路——养兔子,没想到创业失败的他无奈之下只得返校学习却又遭遇高考失利。随后,他一边创业,一边自学,最终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中国农业大学。

2004年,杨天龙从甘肃走向北京,开始真正的大学生活。由于自小在农村长大,他对土地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就主动找到班主任,请求帮他推荐一些玉米种子,希望能提高产量。当时,老师给他近30个品种的种子,在家乡进行引种。不久 “水果玉米”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这玉米会像哪种水果呢?苹果?桃子?还是梨?可是,玉米一天天长大了,和普通玉米没有什么区别。惟一的一个区别就是,那个玉米实在是太能长分支了,太能吸引蚜虫了。成熟后,他尝了下,非常甜,但是甜而不腻。更奇怪的是,这个玉米能生吃。

2007年,他在自己家里种了八分地的水果玉米。水果玉米收获时,得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青睐,接下来他对水果玉米的经济效益展开市场调查,拿了几个生的又煮熟了几个,拿到集市上卖,没想到十几个玉米棒子竟然能卖20多元钱。而且经过进一步查阅资料,他了解到:这种香甜能与西瓜相媲美的水果玉米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游离氨基酸等,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一种绝佳的新兴休闲保健营养食品。其水分含量达到78%,含糖量高达20%,是一般水果的1倍左右,比西瓜还要高出30%,绝对绿色营养。看到水果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广阔前景后,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决定实施一个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大计划:种植低投入、高收益的水果玉米,让它来带动家乡农业、经济的发展。

2008年,杨天龙开始在榆中县三个地方小规模试种,种了3亩地左右,收获后所有的水果玉米都销售了出去。其中,当地驻军的一个单位,还预订了第二年的货。而且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危机。所以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返回家乡种植水果玉米。

杨天龙用自己的诚恳和执着得到了大家的帮助,早在还没有毕业前,他就在北京注册成立了种业公司,公司的启动资金大半来自于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捐赠。杨天龙回忆道:“我当时去改良中心,把做甜玉米这个想法与改良中心副主任谈了谈,他很赞成这个想法,就答应捐资一笔费用。”有了一个小实体,杨天龙把家乡的农户们组织起来,成立水果玉米种植合作社,走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效果不错。

随着规模的扩大,杨天龙回到兰州组建了甘肃中美国玉水果玉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截至目前,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水果玉米已发展种植面积1051亩,种植面积覆盖兰州榆中新营、高崖、甘草、清水、三角城、定远等15个乡镇。现有“中美国玉”注册商标,申请包装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一个,绿色认证面积2000亩。从2009年开始,合作社先后参加北京商品大集、兰洽会、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中国食品博览会等多次全国性展会。其中,2010年完成销售收入450万元,返回农户超过200万元。2011年完成销售收入2500万元,返回农户超过1700万。杨天龙实现了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产品让家乡富裕起来的梦想。2012年2月,杨天龙荣获“甘肃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这对杨天龙用农业知识带动家乡致富的理想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在毕业即失业的今天,当大部分人还在迷途不知归路的时候,杨天龙另辟蹊径,从一根玉米入手,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财富积累。其实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也不管轻松还是劳累,只要肯干,善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就一定会成功。对于一个新型的创业青年来说,他的路还很长,正如他的水果玉米。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