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
郝长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那么他的书法作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书法魅力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吧,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欣赏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图片1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图片2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图片3
郝长水优秀书法作品图片4
郝长水个人简介
郝长水号凤军,河北省文安人,65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秘书长,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炎黄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品收藏协会会员,南京长江书画院理事,翰墨书画院艺术顾问,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法家协会河北省名誉主,团中央《身影》栏目签约艺术家!
自幼爱好书法,先习唐楷,后练软硬笔行书,由于对隶书的偏爱,而后专攻汉隶。曾在2003年“献给祖国,献给母亲”,中华书画名家大展赛中荣获金奖,2004年8月在纪念书贤颜真卿大师诞辰1295周年,国际书画名家交流展,荣获一等奖,同年9月又获全国第三届“庐山杯”书画大展赛银奖,同月作品在中国当代书画家与收藏家,北京交流展中获银奖,05年2月在创作奖海内外中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同年3月在首届“翰墨飘香”中华诗书画艺术联展中又获银奖………2013年11月在由美国国际艺术协会与东方文化和艺术纽约交流公司举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书法绘画比赛中荣获精英奖。作品曾入编《中华文人美术家书法家精典》,《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博览》,《当代杰出书画家艺术家新作博览》等书法巨著,作品均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
关于书法创作现状的思考
近些年来,书法艺术已从轰轰烈烈的热潮渐渐转入深沉与冷静,初步形成了由量到质的转化。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从实践到理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看到各种规模各种样式的展览目不暇接。各个流派各种面貌的作品竞相亮相,不管如何评价它,应该看到这是创作的繁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各种书法专业报刊、杂志、丛书、典籍、碑帖、录相等出版物刊行出版。在理论研究方面: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教育、书法评论、书法考证、书法流派、书法欣赏的研究已渐成系列。且日益深入而全面,取得了空前的研究成果。更令我们欣喜的是,书法已由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间艺术,进入国家的艺术系列,成立了各种书法组织并且走向了大学课堂,成为大学里的专门学科,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书法发展的重要标志。
北京作为首都是新时期书法的发祥地之一,“天安门诗抄书展”最早掀起了书法的热潮。当年活动频繁,名家辈出,令全国瞩目。但近年来就学术研究、创作水平来讲已不在前列。这需要我们冷静地分析原因,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全国书界的形势,以利我们今后的创作和研究。
全国书法创作现状:
这是每个书家、爱好者都关心的问题,作为全国评委,经常有人问我对某些作品的看法或关于入选条件是什么等问题。这里我们一起对当前书法创作的现状作一些简单分析。
概括起来,我认为当前书法创作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广度,二是深度。
1、先谈广度:从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或各项全国专题展(如:正书展、楹联展、行草书展、扇面展)等作品来看,无论是取法借鉴、作品风格、创作观念、审美取向都呈多元化的局面。比如取法:既有传统的典范(二王、欧虞褚颜、苏黄米蔡等等),也有明清以来追求个性特色的代表(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王铎、傅山、金农、八大等)。其它如碑额砖铭、民间写经等,一些偏门冷门都被挖掘出来加以借鉴,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主流仍是对名家名作的深入理解和强化。可见千百年来形成的审美传统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其中总的趋势是注重古人名作的意趣而兼融法度。借鉴多取率意自然之处。但也有作者忽略其技巧的精到,这是主流中值得注意的不足。其表现是楷体作为一大体系,鲜有令人瞩目的突破,严整精到者也难脱前人窠臼。这固然是书体的局限性和作者的功力修养所制约,但与创作观念和人们追求新奇刺激的审美心理不能说没有关系。
同时应该看到近些年来,一些外来的美术思潮也影响到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审美动向和创作趋势。如现代派、先锋派、墨象派、表现派、构成主义、书法主义等等,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这些新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存在。这些派别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个人感受和外在形式,主要表现自我,重一时情绪。但有些作品和观点轻视技巧或摒弃规范,与传统书法的延续性、可读性、社会性和讲究内在品质的锤炼大相径庭。作为个人行为我以为无可厚非,但定要成为主流,动辄否定一切、目空一切,则是妄自尊大、自我膨胀的表现。对传统的否定更是其不明智处,这些作者的理论依据除西方的一些美术思想影响外,在中国叫得最响的理论是明末傅山的“四宁四毋”。但往往忽略傅山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深厚的功力和修养。从作品看,除少数作者外,其趋同性及创作单薄是显见的,与其主张尚有距离。
注重情趣意味是有人为今天书界作的概括,我以为是较准确的。作为美的追求就个人而言是自由的,但就社会整体来说是有原则、有标准、有取舍、有趋向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手段及实现什么样的目的。趣味也有高雅低俗之别,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其渊源与走向,多种追求在其进程中竞相亮相,展示自我。百花齐放是自然的,但历史无情,凡符合艺术规律的个性化创作,将会一如既往地纳入书法的长河,否则即被淘汰。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左右的。继承传统的主旨是法度统照下的个性化创作。因此,书法才得以发展。不要法度,恣意妄为,凡新即好的观念代不乏人,虽勇气可嘉,但底蕴不足,其源在燥,其病在妄,欺世欺人,难免牺牲。其另一极致鼓努造作,拘滞媚俗则更不足论了。总之,百家争鸣,适者生存,我们要开阔眼界,善于借鉴,选好自己的切入点。
2、深度:注重法度与理念的深入与强化。古代书论多零散不成系列,更多的是个人的体验,缺少系统的归纳和研究,较完整的如孙过庭的《书谱》、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等,但注重理念的阐示与深入和系统学科的建构者为数不多。其余多是零星散论,虽然时有卓见但难成体系,偶有长篇亦多偏执之见,这是时代造成的。今天我们看到,出版物如此之多,书法专业的报纸、杂志竞相亮相。大规模、大投入的经典工程令人瞩目。如人美的《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卷》、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系列》等,对某一时期、某一书家、某一流派、某一作品的研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则容易得多。
每年都有关于史、论、技、美、创的书法理论研讨会召开并结集出版。从审美取向、创作观念等方面,不断展开讨论,各种观点得以阐发。大多以传统哲学美学为立论基础,引经据典、析理分宗,使书法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当然也有云山雾罩、言不达意或不知所云,搞得读者稀里糊涂者。我想,广泛地参与探索也属正常,无妨大体。且看作为书法论坛增添了色彩与花絮,择其善者而从,有能力的朋友,应参与到研究与探索中去。书法艺术作为一门民族特有的学科正趋科学化、深入化与系统化,发展健康,成绩喜人。无论宏观与微观,新时期以来的书法现象作为书法史上的又一次高潮是毋庸置疑的。
北京书协的现状与方向:
得天独厚的条件:展鉴方面、出版方面、研究方面、交流方面,北京可谓占尽地利天时之优势。但我们也忧心地看到,很多书法工作者、爱好者不参与,不关心,不分析,不利用,不比较,仅仅在看热闹。在很多重要的展览会上,除作者外,很少见到我们的会员,这是令人费解的。一方面埋怨评选,一方面不认清形势。闭门造车,自我欣赏,这是应该自警的。
通过展览来分析,我们看到在创作上很多新人包括我们北京的一些青年作者,对传统有了较深层次的认同与回归,从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上看到大量有功力、讲法度,同时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作品入选或获奖。我认为这是今后的主流,是传统赖以持续的环节。审美与追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我认为,我们要面对当前书法现实,找到自己的位置,设法充实自己。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古典主义、传统派、现代派都是存在,选择哪一方面是作者的自由,但是选择了就要投入,你说自己是传统派、是古典派,那么你做了多大努力,对传统与古典了解多少,把握多深?北京当初的现代派书法作者大多数归于沉寂,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底蕴不足,作品欠成熟。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我们要冷静、客观、公正地看待书界现象,无论他是什么派,我们要看作品质量,看他是令人赏心悦目,还是让人恶心碍眼。既不能见新就反,也不能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做为北京要有容纳百家这个量。
说到作品评选,王僧虔有一段话历来被书界欣赏,常常做为品评的标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我认为这也可以做为我们作者追求的方向或审视自己的标准。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神采。也就是李志敏先生所说的神韵。但这不是出奇求怪,它需要以形质做为载体。也就是从笔墨技法上多加锤炼,而不是描头画脚,形拘神滞。向古人学,向名作学,从前人作品中讨生活、求发展,这是一条事半功倍的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要不得的。作为成熟的作者,形质与神采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从现实经验中看,有些朋友把临帖当作敲门砖,一旦稍能操纵笔墨,便不再问津。更多的是闭门造车,自我发挥,这是一条充满苦恼的路。我看全国展或中青展中很多作者的成功处在于专学一家,深掘细挖。强调整体效果(气势字势笔势),以娴熟的技巧出以灵动之气,强化作者的理解与追求,因此作品既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又有生动的笔墨和鲜明的个性,这正是一件好作品应具备的条件。我希望关心创作动向的朋友们找来全国展、中青展的集子,认真分析获奖或入选作品,相信一定会受到启示,得到收获的。
最后,谈谈“格调”问题:我们知道历来评论书法多以气归类,如庙堂气、山林气、书卷气、金石气、市井气、江湖气或以拙、雅、俗、燥、浮等气来表达某件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感受。不管这种分类或界定是否严谨、准确,书法能表现一种气韵格调是无疑的,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与魅力。关键是你所表现的气韵格调是哪一类,格调高者从取法到追求必然与众不同,依我观察,一般化的工整、严谨、规范,已很难入围大展,原因是今天能够写成这个标准的作者,已数以万计,而展览比赛所限定的数量仅只有三五百件,入选率低、淘汰率高是个无情的现实。每次展评以收件二万件计就要有一万九千五百件遭淘汰。那么入选的作品靠什么引起评委的青睐呢?
我认为一是个性突出,不一般化。要表现出某种理解或追求,使评者驻足。十年前一笔规范的颜柳即可入选甚至获奖,而今已难以入围。原因,缺少自己的理解。无个性,非创作。二是强化形质。率意自然,而非描头画脚。要强化点画结构的特点,表现你理解后被强化了的效果。如:何绍基、钱南园、华世奎之于颜真卿,或如八大山人的简净奇峭,伊秉绶的宽博古朴,王铎的恣肆迭宕。都表现出他们对传统的理解和把握。或苍劲,或灵动,或稚拙,或严谨,都要求你讲法度崇自然,似不经意却又沉实讲究。节奏、形态的变化,要生动率意。字法上无论稳健工整或变异新奇,要强化特征和质量。严谨要极至精到,几乎无懈可击。变异要自然、和谐,独特感人。第三,注重形式的运用,中堂、条幅、斗方、手卷,或方或长或圆或扁。要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用小楷写“大江东去”丈二屏,很难有狂草奔腾生动的气势和效果。在一幅作品中写多少字,如何布局谋篇,是强调匀整精到还是率意独出,要有想法。讲功力的要如《韭花帖》般的精致,讲意趣的要设计耐人寻味的效果,如“广西现象”不论如何争议,形式上引起轰动,证明了形式的重要。千篇一律的章法,一成不变的笔墨,怎能谈得上创作?怎能参与数以万计作品的竞争呢?诚然我们不只是为参展而创作,我想从艺术规律上认识,作为审美追求和书家的责任,都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提议:北京的书家要沉下心来,深入传统,理解传统,把握传统。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强化自我。在浩瀚的书法长河中掬得自己的一池圣水,创作出更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来。为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无愧于首都,无愧于前辈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