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目送读后感3篇

2016-12-01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后感1

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是一本适合情感细腻的人阅读的一本好书。《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的文字,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龙应台在她的散文集《目送》中娓娓地述说着人生体会,带给读者关乎“生死大问”的思考。

这是一本充满爱与力量的文集,龙应台把这本文集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是的,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一直跟随着她的笔触,看她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成长、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我也慢慢地、慢慢地体会到,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多么需要和依恋这些朴素的亲情、友情、爱情,我们的幸福就是能够安宁地从清晨的阳光中醒来,就是可以和寻常的人儿一起过寻常的日子,就是在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和担忧。我们和亲人、爱人相守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那么宝贵,那么令人怀念,这份深情就是滋润我们心灵、让我们的心灵绽放柔软花朵的土壤。

文集首篇就是《目送》。作者目送着儿子的身影离开,小小的孩子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而到他十六岁的时候,在机场与母亲告别,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期间一次都没有回头。孩子的成长让母亲感受到一种距离,在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母亲那一直深情凝望的眼睛里该隐藏着多少不舍与忧伤。而那个孩子,在他那么坦然地把背影交给母亲时,他是否能感受到母亲内心涌动的激流?

作者在目送儿子离开的时候,也带着落寞的心情想起了父亲的背影,想起父亲用他那辆运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到大学,却没有停在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然后非常抱歉地离开;想起父亲坐在轮椅上,头低垂到胸口,护士推着轮椅,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想起火葬场的炉门前,父亲的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那是生命里对父亲最后的一次目送。作者淡淡的笔触下渗透着淡淡的哀伤,在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时,生命的惆怅感油然而生。这个背影如此深沉、那般厚重,他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

这里的背影跟朱自清的《背影》也是相似的。我们都是在初中时候学的《背影》,尽管很感人,却还是不能深切地体会到其中的辛酸与爱。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我们对亲情才有了更多深刻的感受。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不就是在进行一次又一次不断地目送吗?我们在目送中学会感恩,感恩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我们在目送中学会珍惜,珍惜亲人之间宝贵的情缘,珍惜人生平常而又幸福的每一天;我们也在目送中学会思念,思念那远去的背影,思念那逝去的时光,思念生命中的朋友和他们阳光般的笑容。

文集中有很多篇章写到母亲的老,写到母亲老了记忆糊涂了,写到母亲凄恻地喊着“我要回家”,写到母亲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读后让人非常心疼。在《胭脂》中,作者和母亲每次告别前,都会摆一个“胭脂阵”,她给母亲一个指甲一个指甲地涂上指甲油,然后泡脚,涂脚指甲,给母亲擦口红、上腮红、画弯眉,和着周璇的老歌,对母亲作心理辅导。这样的场景很特别,空气中满是指甲油的气味,有点芬芳,有点恍惚。女儿搂着母亲,面对着大镜说:“冬英多漂亮啊。”母亲却是惊讶,“咦,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这里面透露了女儿很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个曾经最爱漂亮的母亲现在却记不住自己的女儿,记不起自己青葱般的往事,但是在女儿心里,妈妈永远是最美的。

爱的篇章让人心潮起伏,爱的言语更让人感慨不已。在《为谁》中,作者写到儿子安德烈认真地教她做大餐,在电话铃响的时候也被他挡下来,说:“不要接不要接。留在厨房里看我做菜。”而当作者说到“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时,儿子睁大了眼睛看着她,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这一句话包含了儿子多少关心,给母亲带来多少欣慰。事实上母亲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是很能干的,可以很有效率地做菜,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但是在孩子们长大之后,母亲就有什么吃什么,不吃也可以,全然没有“为自己”的概念。儿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费心地和母亲一起去超市买菜,仔细地来回挑了三个小时,然后像一个乐团指挥,一环紧扣一环地教母亲做菜,告诉她学会以后做给自己吃。这是儿子对母亲的爱,也提醒我们在爱孩子、为了孩子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爱自己、为自己。

在散文集的第三部分“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中,作者主要写了父亲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这部分文章作者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似乎是在跟一个朋友进行亲切对话,在轻巧地讲述一段别人的生活,而事实上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具体地展现作者跟父亲、母亲的生活片段,可以更细致、更真实地流露出他们内心的情感。《走路》一文中,父亲的腿不听脑的指挥,脚步怎么都迈不出去,作者紧紧地抓着父亲的手,倒退着,一字一顿慢慢地念诗,引导父亲跨开脚步一步一步地走起来。在父亲走的过程中,她听到母亲在一旁兴奋地鼓起掌来,“走了,走了,他能走啊。”而这时的母亲几乎是披头散发的,还穿着早晨的睡衣。母亲的焦虑以及对父亲的牵挂、关爱之情跃然纸上。在父亲跟随自己前进的过程中,她想起了孩子“咯咯”笑着,也是随着她的后退而前进,短短肥肥的腿,有点跟不上。在每个人生命的初期和晚期,总有一些片段如此相似,是生活跟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玩笑,还是生命的返朴归真?

在散文集最后一篇《魂归》中,父亲最终回到家乡安葬。作者在听到司仪用湘音长长地唱“拜——”时,深深跪下,眼泪决堤,因为这是父亲的湘楚之音,是父亲的魂兮归来,是村里走失的那个十六岁的孩子,终于在七十年后回来了。满山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山遍野一片白花。而在我们的心底,是不是也同样开放着这样一片柔软的花朵?

喜欢这本《目送》还因为书中那些朴素的配图。图片大部分是作者在出门走路时,用相机采下的每一个她“看见”的瞬间刹那。这世间的风景于她的心是如此“明白”,所以相机并不是那么重要,它不过是心的批注,眼的旁白。有了这些“看此花时”的心笔记,《目送》也因此增添一种别样的美。

龙应台散文目送读后感3

《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