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2017-01-05

成熟不是不流泪,而是含泪奔跑;成熟并非不恐惧,而是尽管恐惧,仍有所行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农村成功创业故事1:76岁农村老妇创业种茶

3月23日,76岁程世莲老人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开辟茶园,她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一处荒山坡上,76岁的程世莲老人常常起早贪晚,弯着腰身,和请来的村民们一起开荒劳作。两年前还是满目荒芜的山坡,如今已经茶树满园,披上绿装。

程世莲老人当过基层妇干和民办教师,1993年,她退养回乡务农,在平静的岁月里,老人却命途多舛,屡受挫折坎坷。1986年,程世莲的丈夫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丢下程世莲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娶妻生子后,虽然一家人日子过的清苦,也充满了天伦之乐。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程世莲49岁的儿子患骨髓癌,为给儿子看病,程世莲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还是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

2014年,唯一的儿子病逝离她而去,这一年陈世莲已是74岁。在遭遇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之痛后,命运再次将老人逼向绝境,2015年,儿媳吴华清又查出患乳腺癌,程世莲又借债2万多元为儿媳手术。面对巨额债务和儿媳后续的治疗费用,坚强、乐观的程世莲毅然决定创业增收还债,为儿媳撑起一片蓝天。

2013年,她承包山地培植茶苗,由于没有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茶苗一棵棵地枯萎。程世莲是名老党员,在她心里,信义如天,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她不顾年事已高,到几十公里外的茶苗良种基地学习技术,总结失败的教训。

2014年,她又扩大种植规模,苦心人,天不负,当年种植的万株茶苗喜获成功。2015年,她培植的3万余株茶苗被周边乡村的茶农抢购一空。取得成功的程世莲看到了希望。今年,她又承包了4亩多山地,建立茶苗培育基地,培植茶苗,栽种茶树。在程世莲的带动下,200多户周边村民纷纷前往程世莲家订购茶苗,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山地上开辟茶园,增收致富。

为了让儿媳早日康复,程世莲老人买来食谱,变着花样给儿媳做营养餐,看着年迈的婆婆没日没夜地操劳,吴华清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让老人得以解脱。程世莲得知儿媳的心思后,心痛地劝导儿媳,有困难咱们不怕,现在医疗技术能让你的病好起来,有你俺们才有一个家,有希望,我们就要坚持。每天,程世莲老人一边照料儿媳治疗康复,一边打理自己的茶苗培植基地,本村的不少留守“大妈”们也前来基地打工,程世莲按每小时8元给付工钱。一年下来,除去成本,程世莲可收入2万余元。

目前,儿媳吴华清经过5次化疗后,病情稳定。她说,自己病好以后,要和婆婆一起把茶苗培育基地做大,打出品牌,早日还清债务,了却婆婆的心愿。

在程世莲老人心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丈夫、儿子走了,儿媳就是自己心头上的肉,不能撇下不管。老人说,自己身体硬朗,还能撑个几年,年近八旬创业,也算是潇洒走一回!看到年迈的婆婆每天辛勤操劳,病中的吴华清无能为力。

儿媳吴华清将婆婆紧紧地搂住,丈夫去世后,婆婆成了她生命里的靠山。

农村成功创业故事2:“养土鸡的妞”

2013年,杨定勇和王芬夫妇毅然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安徽广德老家养起了土鸡。这两位由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又回到了家乡,开启了互联网卖鸡蛋的创业之路。从300只渐渐发展到如今的几千只,“养土鸡的妞”也渐渐在广德乃至更远的地方打出了名声。他们的土鸡和土鸡蛋也卖到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从零开始辞职养鸡

王芬之前从事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而杨定勇则是做软件开发,两人的年薪加起来差不多20万元。本可在杭州过得不错,但是创业的想法不经意间萌发了。王芬发现每次从老家回来带的土特产,周围的朋友都很喜欢,觉得既健康又安全。杨定勇在电商工作,对互联网这方面了解的比较多,对于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于是两人决定回老家创业。

“我们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陪女儿。回老家创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为她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外工作,与父母聚少离多,回家创业的话也可以多陪陪他们了。”王芬的初衷是这样的,然而家人却不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

王芬表示:“父母经常会说,早知道你们这样,还不如不让你们读书。”但是王芬和丈夫则是坚定信念,开始了养土鸡的事业。没有家人的帮忙,他们夫妻二人就任劳任怨地干着。养鸡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艰辛。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只能一点点学起。买专业的有关养鸡的书籍,在网上查找别人的经验介绍,或者直接去其他的养鸡场考察学习。”王芬说道,“幸运的是,最开始养了300只鸡,除了被车轧死一只外,其他全部存活。”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创业的信心。

杨定勇细心、谨慎、可靠,是养鸡场的掌舵人。他主要负责品质把关、网站平台的搭建和养鸡技术的研究等工作。王芬则发挥自己的所学及专长,负责对外的沟通以及产品的销售。随着他们的事业渐渐有气色,在加上心疼自己的儿女,父母也开始帮他们分担一些工作。比如说,种小鸡吃的青菜、南瓜,给小鸡喂食,一些比较简单的鸡舍的修缮工作等。

困难重重各个击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养殖土鸡对于王芬和杨定勇他们来说着实不易。

鸡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并且要注意防疫、保温等各种问题。“在防疫方面,我们会按时给小鸡打疫苗。同时做好科学防范工作,定期消毒,保证鸡舍的环境卫生。本身土鸡的抵抗力就比较强,所以未曾因为鸡瘟、病毒感染而受到什么影响。”这一点,王芬觉得做得比较好。

然而有一次因为保温的事差点发生火灾。“2014年春天,天气还很冷,所以小鸡要做好保暖措施。于是决定用地暖,结果不知道是因为保温板质量差还是线路的问题,鸡舍起火了,小鸡们在里面叫着。幸好我当时就在那,发现后及时用旁边的一桶水将火给扑灭了。”鉴于这次事故,后来王芬夫妇在鸡舍安全方面是慎之又慎,尽量地考虑周全。还特意去周边其他的养鸡场请教,那些人觉得这对年轻人很有魄力,都很乐意传授经验。

遇到的困难很多,其中有一件事让王芬印象十分深刻。“2014年4月,也是春天。那时候小鸡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当时,这些鸡舍关在村里比较小的鸡舍里。小鸡们躁动不安,啄自己身上的毛。这样下去小鸡就会生病。于是我们决定“转群”。因为白天抓不到,便趁着晚上将这些鸡转移到离村子很远的山上鸡舍。我们不睡觉花了三个多晚上,终于把小鸡全部转移。那天下着雨,又没有其他人帮忙,也缺少必要的工具,就我们两夫妻在崎岖的山路山,用纸箱装着小鸡不断的运送着。中间还要经过一个非常陡的山坡,那几个晚上真是辛苦。”说起这件事,王芬依然觉得惊险万分。

现在养殖不是难题了,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便是渠道和销售。王芬表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怕,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各个击破。”

创业之路艰难跋涉

为了养殖土鸡,他们前期投入了全部的积蓄近四十万元。王芬一再表示,虽然农业的前景不错,但是没有智慧、勇气和财力也是不行的。如今,靠着他们的努力,家庭养殖场已有几千只鸡,收益基本能够维持。毕竟属于创业的初期,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因为规模比较小,有时候很难满足一些大的订单需求。但是扩充规模,人力成本则会加大,且很难找到人。所以现在主要是我们和家人在做这些事。”王芬表示,“希望通过土鸡这个口碑产品慢慢发展一些其他的农产品。自己的电商平台已经搭建好,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产品并售卖,逐渐将工作的重心由单纯的生产产品向提供服务转移,希望能找到可靠的渠道商,保证产品的质量,让消费者提供受惠。”

王芬很看重产品的质量,坚持卖出去的每一枚蛋,每一只鸡,都是自己小孩愿意吃的。广德有的养鸡场,会把产蛋高峰期的蛋放在冻库保存,等到产蛋低峰期来卖。但是王芬坚决不做这样的事,她觉得要对的起消费者。同时,她也很反感为了迎合消费心理在产品中添加色素。

她很感激政府在他们创业期间给予的支持。他们成功申请到了8万元的“巾帼创业贷款”,这对于资金不足的他们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创业之路漫漫,还需艰难跋涉。“虽然现在每天都很累,但那只是在身体上,在心里我们觉得很有奔头。当然也会有压力,当初他们是村里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不做出成绩来,有负家人的期望。”正是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激励下,王芬和杨定勇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未来,他们会做得更好。

农村成功创业故事3:3名大学生村官创业 年营业额超1000万

从头摸索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

创业基地就在钱仓村村头,那位承包人遗弃的30亩大棚。

周强说,他花了一个月做市场调研,最终决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基地出来的菜,首先要到地头的农药残留检测处自测,然后送到集散中心做第三方检测,每次检测都出具报告,相当于给蔬菜标了“身份”。

虽然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村官,但真要做农业,3个合伙人都没有经验,一切从头开始摸索。

在大棚里育秧,需要地暖,但铺地暖容易干燥,就要经常浇水。周强刚开始直接从外面水沟里挑水浇,结果热乎乎的秧苗遇上冷水,死了一大片。后来请教了街道农技站工作人员,水挑来后在大棚里放一段时间,等水温和地温接近了再浇。

孙雪清是其中一名女大学生村官。“记得有一年天寒地冻,我去邻村讨教大棚种植经验,骑着电动车来回20多公里的路,半路还下起了雨,一天忙下来,当晚就发了40℃的高烧。在村医务室打吊瓶时,还忙着洽谈送货。当时就是有股信念,吃点苦没什么,一定要干成了。”

平价超市+企事业单位配送,直销模式提高利润

提高利润,周强的计划就是直销,将农产品直接从田头上到餐桌。在街道上看到,公司开的农产品平价超市生意很红火。周强说,这里白萝卜每斤一块三,而市场价一块六;西兰花三块八,而市场价五块四。而且都是当天的新鲜菜,一天有6000多元营业额。

在江北农副产品中心,公司还设立了集散中心。现在公司已有50多家企事业单位配送客户,每天营业额近4万元。

为了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村官们将所有的大棚分包给会员农户,统一品种布局、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包装销售。村里的老付就跟着这群大学生村官种菜,“你别说,这群学生娃还真有点本事,还是跟过去一样种菜,但菜价翻了好几倍。这两年,我家里买了两辆车和一套房子。”

除了种菜,村官们还打造了200亩葵花园,吸引城里市民前来旅游参观。孙雪清说,去年“十一”前后,10天来了45万人参观,把基地和附近村民的农产品都买空了。

据介绍,公司下一步将借鉴京东到家的3P战略,打造南京帮生鲜O2O社区商务模式,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办50家社区生鲜超市,线上交易,线下2小时送货上门。同时,把基地打造成休闲农业观光中心,向游客直销农产品。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