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家乡的文章_关于故乡的文章
家乡像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像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像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家乡像雪景,有着冰晶的闪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家乡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描写家乡的文章篇1:故乡的痕
故乡的痕迹,是一支笛,总是响起……
风吹绿了,几次春天,黄几次秋,离家已几年了。
去年回故乡,故乡已变了,变成了现代的城市,留给我的,只有淡淡的痕……
小时候,我住在爷爷奶奶家里,那里给我最大印象便是“高高”的烟囱。
无垠的原野蜿蜒绵伸,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的我还很小,常常爬到屋顶上去玩耍,总是看见那红石头搭起来的烟囱,烟囱挺高,我常常,打量那个烟囱,但总是正午和傍晚时分,里面突然冒出一缕白烟,炊烟上下,抖抖粉尘。我常常以为那是鬼,急匆匆,又爬下去,不敢跟爷爷奶奶讲,怕遭鬼神报应,终于那天我说了出来,奶奶笑着对我说:“那不是鬼,是我烧饭的炊烟。”爷爷一不做二不休,那两块石头朝上一压,回来对我说:“鬼神已被我封住了。”果然以后“鬼”再也没有出现过……
长大了一点,我知道那是炊烟,烧饭产生的,不过那时炊烟已没有了,烟是没有了,但烧饭的香常常从烟囱里排出来,我仍经常在楼上玩,玩陀螺,玩摔炮,和伙伴打扑克牌,正午时分,伙伴们回家了,我便用摔炮往烟囱上扔企图获得什么,突然一股香气从烟囱缝里透了出来,没错,就是他,我冲下楼去,等待美味、上桌。从午后到黄昏,和小伙伴们笑声溢满村落,引来大人们驻足观看,响起叫好声。
又大一点了,烟囱总是在冬天嘎吱嘎吱响的响,每当雪化之后,烟囱上总是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皱纹,爷爷见到这种情况,把裂缝处填满了水泥,又用稻草将烟囱裹了一圈,雪进不去,到开春后,爷爷又把稻草卸下,烟囱竟焕然一新。高高的、直直的,像座耸立屋顶的塔。故乡的炊烟,在目光中一道赏不完的风景。
又见炊烟,便是那年春天,石头被稻草扯下,一片白色,如云,雾,诗情画意美丽,心中只有你……
烟囱中,浪漫,透一股温馨;朴实,弥一种古典。
没有背井离乡,就没有乡愁,没有城市化发展,就没有故乡的痕……一个人不管走得多远,故乡是永远的惦念。
关于描写家乡的文章篇2:淳淳乡情
喧哗的大都市,僻静的小山村,两个极端的地方,带给人们确是同样的震撼。
——题记
了解到许多古人都隐居山林中时,我真的很不理解,我喜欢挑战与刺激,认为隐居山林将会埋没才华,无法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然而当我真正来到这深山之中,那种感觉体会极深。
五一假期,来到了太河水库,当然太河水库就坐落在太河乡。那是一个让我陶醉的地方,走进太河乡,尽管路越来越窄,但景色却愈来愈美。那是一个浑然天成的小乡村,没有整齐的街道,没有漂亮的房子。土房子、稻草顶,有的甚至看上去难以住人,就是这样的景色却让人感觉到一种特别的古补典雅。太河乡水多河多桥也多,大大小小的桥随处可见,有的是刚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桥,有的则是上了年岁的石头桥,隔十几米就可见到一座,倏尔让人想起:“小桥流水人家”。太河乡房屋坐落极不规则,或稀稀两两或紧密聚集,路边偶尔碰见三三两两的村民,聊天、打牌。平凡的脸上流露出难得的质朴。路边果树、花椒树、柿子树密密麻麻,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显然是任人采摘,尽管偏远的山村不会有太多山外来客,但他们的品质仍叫人敬佩。
近数小时的车程,硕大的水库展现在人们眼前,没有海洋的广袤,没有黄河的壮烈,微微泛着波澜的水面似乎衬托出太河乡人的品质:平静、低调、淳朴。坐在水库的大坝上俯视水面,顿觉心情大好,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许多游人都纷纷拍照摄像,似乎想把这儿的一切都记录下来。
回来的路上,一条偏僻的小路,车子向前奔跑,一个路人向我们摆了摆手,我还开玩笑道:“这儿的人真有好啊,还和我们打招呼。”结果走了一会儿,发现前方路已经堵了,我们不得不掉头,回去问路,那个行人还在,操着浓厚的乡音说:“俺不都和你说了,不能走了。”然后耐心的想我们指路,我的心中有一丝感动,在这个无比现实的社会中,好人有但遇到好人很难,你无法体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得到帮助的感觉。
这就是太河乡太给我的:美丽、质朴、感动。
关于描写家乡的文章篇3:故乡的田野
却是一方故乡的乐土……
一座高山脚下,一抓一簇金黄,农民们一个个拿着镰刀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砍来砍去,只看得见玉米随风摆动的身子,分辨不出谁是谁了。有的农民在稻田里收割稻草哩!稻草光溜溜的,手猛地一抓,抓了个空儿,那稻草动了动身子,似乎在嘲笑他们的无能。好一阵子,大家都累得热汗直流了,瑟瑟秋风拂过农民黑黝黝的脸庞,顿时大家的脸上都是满意的笑。
坐在高高的田埂上,看着夕阳的红晕缓缓收敛,农民挑着一担水,里面的红色的太阳摇摇晃晃。这时要是有人跟他擦身而过,也难免会洒得一身水。旁边的菜花开得烂漫,几只蝴蝶围绕,一大群孩子在菜花从中追逐打闹,偶尔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大笑,给黄昏的晚霞增添了几分生机,不禁吟起“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田野里住着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家后院有一个牛栏,栏中生活着各个品种的牛。他每天早出晚归,拿着一根长长的皮鞭,赶着牛群,还哼着小曲。老人总是跟在牛群的后头,而前面的牛则大摇大摆地走路。小牛犊总是老实地跟着老牛,还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牛的尾巴。田野上,牛群尽情地吃着鲜嫩的草。它们总是分散着,似乎每头牛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没过一会儿,一大片草地都变得干干净净了。
这里的空气是那么新鲜,棉田一片白茫茫,棉花有点已经裂开,像雪一样白,有的含苞欲放,铜铃般的棉桃缀在棉杆上,左右摇摆,棉叶交错,不时发出索索的细语声。我再往前走,一片金灿灿的稻谷,随着微风荡起金色的波浪。挺拔的玉米怀抱着一个个金娃娃,在向我们微笑。
夕阳西下,我和奶奶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丰收的田野,告别了故乡的亲人。一路上我还不时的回头遥望。啊,秋天的田野真美呀!你是一幅七彩的画卷,点缀着我们的生活。
田野的风光无限仿佛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张会动的写意,永远无法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