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政治论文

2017-06-12

全面小康的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化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面小康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全面小康政治论文篇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读

摘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在2020年让八千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到2020年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面发展的和谐社会。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是困难的,但是在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一定可以实现。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主要方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经济窘境

(1)关键性结构转型滞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性的指标。即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就此判定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中东产油国并不被列入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之列,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工业所占比重太小,缺乏制造能力,产业结构与先进国家的相差甚远。从结构转型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达到了800美元之后,我国的经济并没有完成一系列关键性的结构转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转型、城市化过程和社会分配结构转型滞后。[1]

(2)实现关键性的结构转换。2020年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小康,人民全面脱贫,我们需要提升的数据指数是空前的,我们要面对的社会结构转型也是空前的。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完成一系列结构性转换,但这个转换需要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经济总量,固然是进一步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而且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需要,是促进一系列结果转换的需要。我国GDP翻两番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举例来说,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倍,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将从8.9万多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按目前汇率折算,将超过4万亿美元,大体上相当于目前日本的水平。但事实上,我国仍处于结构转型期,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有的。[2]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政策抉择

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政治,在现有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同样要具备赋权、参与和利益协调机制等政治因素。赋权首先是一种扶贫理念,主要是针对扶贫援助项目如何能够真正落实、让目标人口实际收益。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种制度创新,它赋予广大贫困的农民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决策权力,在集体农业时代他们丧失了这种控制权。这种政策的一个重大意义是在广大农村恢复了激励机制。这一改革首先在地方层次上进行试验,然后被引向全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机制与制度合理、公平、有效,使阶层利益得到合理有效的调节,只要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其双重职能,我们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文化建设

(1)构建多元文化投资体系。为了解决文化发展与文化投入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建立一个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落实文化经济决策。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文化投资方式,增强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功能,提高政府文化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政府要运用各种政策杠杆,鼓励其他产业部门、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除了继续认真执行对文化企业单位的税收减免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外,文化产业门类要尽可能减低门槛,逐步向民营资本开放。例如,要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股份制企业,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和社会化。[4]

(2)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异质文化只有通过不断接触和交融,适时地、多维地、创造性地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要素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从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特质,富裕自身文化形态以新的内容和功能,才能永葆先进性,更具生命力。例如“引进来”与“走出去”要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大胆地“引进来”。因此,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应当充满自信,应当主动积极地将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到国外,让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以扩大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5]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社会问题

(1)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GDP跻身世界一流强国,居民平均收入大幅增加,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范围、水平、程度领先世界,担我们必须清楚近二十年的发展多数集中在城市,我们的农村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我们必须将农村发展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直面问题,克服困难才能顺利实现全国的小康目标。现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提高到247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7.2%,但分阶段看,增速是先快后缓慢,特别是1997年以后,国家经济总量体量巨大,再保持持续的8%以上高速增长是很困难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60元,每年的增速要达到5.5%到6.6%才行,所以要达到此目标,还需要很大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如果对农村没有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实际的收入差距也不会缩小,到2020年如果城乡差距还是那么大,就会影响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6]

(2)缩小农村发展差距的对策。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严峻的“三农”问题告诉我们,长期向城市倾斜政策,已在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要从根源上减轻农民的负担,要从制度上理顺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在农村继续实施费改税的改革,例如以试点费改税的安徽和湖南地区,效果很好,能减负30%到50%。要千方百计从农业增产增收着眼,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优势地区和产业带。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农业保护机制。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是一个比较弱势产业,因此对农业采取保护机制十分必要的,应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制定保护政策,并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然后,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把农村的教育经费比例纳入全国教育经费比例当中,要逐渐扭转基础教育由农民负担的状况,实施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并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节生产结构的能力。[7]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有益于中国未来的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如今中国正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的新局面,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成为全面小康阶段还有很多困难,第一,贫困人口基数过大,习总书记报告中提到的八千万贫困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十六分之一,第二,贫富阶层分化过于严重,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收入开始拉开,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今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有很多不合理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让人难以接受。第三,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众所周知,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沿海内陆间有着较大差距,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医疗卫生福利等都不平衡。第四,结构性转变滞后问题。直到现在这四个方面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甚至停滞不前。鉴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增长”视为“发展”,也不能把经济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对立起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建设由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生态领域,由社会建设扩展到人文建设。在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发展教育,改善居住、社保、环境等条件。除此之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是全民共享的小康社会,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无论是东中部还是西部,都要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计划当中。我们要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发展,不可顾此失彼,不可急功求成。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之所以特别重视和强调人民利益这个基础,因为我们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和谐并且有序地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什么时候宣布进入小康社会,什么时候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什么时候提出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高度统一完全是个时机问题。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还要深刻认识到在当代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形成学习终生,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致力于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身心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和改善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33~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39~4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274~2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第337~338页,2005.

[5] 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第338~339页,2005.

[6]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139~14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147~1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况宁欣,女,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全面小康政治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