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6则
艰苦奋斗不仅是历史上的成功宝典,更是现在成功的指引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1:李顺兴
人物档案·李顺兴
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农工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党郑州市委副主委、郑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作为一个在职业教育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十余载的普通园丁,李顺兴的办学宗旨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办学目标是把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交通汽车类普通高校。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美丽的校园令记者印象非常深刻。雄伟的教学楼,青青的绿草地,校园里静谧而温馨,三两个怀抱书本匆匆走过的学生充满着自信与朝气。按照记者约定的采访时间,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李顺兴院长如约而至。他邀请记者先去参加一个活动。
大责无垠,大爱无疆
记者和李顺兴院长一起走进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图书科技大楼会议室,进门的瞬间,座位上安静等待的学子,齐刷刷站起来鞠躬。
原来这是49名贵州毕节地区的贫困学子和来自他们家乡的亲人——贵州毕节地区教育局局长余大亮、副局长谢祥贵在用一种最传统,也是最质朴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李顺兴院长和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感激之情。
“几年来,学院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资助我们,无微不至地关爱我们。是她放飞了我们的理想,是她成就了我们的希望。没有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我现在或许仍在大山深处苦苦挣扎,没有学校,或许‘大学’这个词将永久地寄存在我的梦里……”2007级毕节地区贫困学子刘德韶的一席话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两位毕节地区教育局领导带着家乡人的问候与嘱托,专程来看望在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学习、生活的学子们。这些大山里走出的孩子激动又幸福地向家乡的亲人讲述着他们在学校里的点点滴滴,从学习中的听课、实习,到生活上的吃饭、穿衣,再到课外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千言万语,话不尽一颗感恩的心。
“大责无垠,大爱无疆”,李顺兴院长一直有一种使命感,认为自己应该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家扶持边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号召,支援西部发展,为西部贫困地区做点贡献。2005年4月,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资助贵州省毕节地区贫困大学生签字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资助协议,2005年到2009年5年期间,由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为来自贵州省毕节地区的100名贫困大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免除每位受资助学生的全额学费、实训费和住宿费,并且保证其平等就学环境,优先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资助总金额高达200余万元。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有关部门将监督和协助毕节地区教育部门选拔受资助学生,负责这项计划的协调落实。这一连串的数字,使黄河岸边这所大学和贫困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把辉煌成就耀眼地书写在了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校史上。
签字仪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桑国卫、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亲切接见了李顺兴,他们充分肯定了李顺兴院长的做法,并对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发展寄予厚望。
2008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来到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亲切看望毕节贫困大学生,勉励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德才兼备,秉承“修德、启智、博学、笃信”的校训,努力学习,学以致用,回报社会。
2009年3月29日,阳春三月的中原大地暖风和煦、草长莺飞,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迎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等领导的到来。陈宗兴亲切接见了在学院就读的贵州毕节地区贫困学子,在学院院委会主任、院长李顺兴的陪同下参观了学院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驾驶训练中心等基础教学设施,并对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办学成就和办学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阵阵如潮的赞叹,一声声亲切的勉励,一张张自信的面孔,让记者对李顺兴院长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多了几分了解。
一个真正称得起教育家的人,如蔡元培、如陶行知,不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以身相许,而且充分发挥其生命智慧和执著精神,在教育领域从国情和现实状况出发做出自己的独特创造。李顺兴秉承了这些前辈教育家的精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克服千难万阻,呕心沥血,默默耕耘,成为新时期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的成功实践家和开道者。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颗把教育视为神圣大业的拳拳爱国之心。
李顺兴说:“走进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每一个学生都像我的孩子,我要对他们负责。看着他们一个个有满意的工作,才是我最幸福的事情。”
春来了,秋去了。拥有1.8万余名在校生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和成功输送了大量应用型技能人才,他们被企业争相聘用,在各自的岗位上出色地工作着。
坚忍、执著、奋进、拼搏、有远大的理想,又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记者眼中的李顺兴。
订单式培养结奇葩
多年来,李顺兴带领学院全院师生一步一个脚印,由郑州交通中专,发展到今天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现在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已是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专业特色鲜明、管理模式先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交通汽车类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获得与众不同的谋生与创新能力”,“办大学必须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胆魄”。作为一位平民教育家,李顺兴深知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就必须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始终不渝的宗旨去贯彻。李顺兴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实现由学科知识能力结构需求向市场需求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这一思路引导下,学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并迅速成长。李顺兴以“校企合作模式”为载体,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结构、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认真论证,突出并深化“订单式”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这一正确理念指引下,学院确立了立足汽车、交通行业,服务区域经济,通过与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互惠共赢的这一发展方向,解决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中,汽修领域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促进中国整个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实现人才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迅速地在全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2004年6月24日,标志着校企合作成果结晶的“奇瑞班”正式揭牌成立。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共同进行“奇瑞班”的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进入奇瑞公司工作,实现了真正的“校企双赢”。
2007年11月15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携手河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顺丰班”,将学院
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8年1月11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又与河南长通运输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长通班”,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又打开一条就业的绿色通道。
2008年4月23日,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订单式培养再结奇葩,学院握手河南省焊接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省焊接中心班”;
2008年4月29日,“德中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为学院引进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学院教育教学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有奇瑞汽车、东南汽车、少林客车、河南路桥、河南高速、富士康、上海大众等87家知名企业,与学院签订长期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协议,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实习、就业渠道越拓越宽。
“我们更注重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浓厚的市场意识,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我们是对路的。作为一个办学者不关心广大学生的就业,那是一个失败的办学者。”李顺兴院长经常强调这一观点。
学院课程设置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更注重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动手的同时逐步理解原理,从而激发学员主动寻求理论知识的愿望。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拥有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开设有大学生卫星专网,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加强了就业指导及技巧培训。
大型招聘和专场招聘并举,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捆绑开发,逐步形成以汽车、交通类行业为主体,向机械制造、电气制造、物流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类行业辐射的良好就业格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来校视察时,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近年来,学院的就业率在全省高校一直处于领先行列。2008年4月,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人事厅联合授予“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充分认可和赞赏,学院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十大诚信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郑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先进办学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优秀单位”、“河南省高校成人教育评估优秀单位”、“郑州市文明单位”、“郑州市大中专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郑州市高校学生管理示范性建设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贤人气象。智者风度
“大学者,大师、大楼、大思想之谓也”。李顺兴院长对教育自有一番独到见解:当今的中国教育,尽管提倡素质教育,但从实质上讲,还是一种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过渡。同加工物质产品不一样,教育是一项活生生的人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教育,也就是人格教育。
为了贯彻“人格教育”的教育思想,李顺兴亲自书写了“修德、启智、博学、笃信”的校训。他要求每一个教师以教人做人为主线,从人的生存发展视角,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上去研究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教育本质问题。他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学会“做人”,关心他人,培养人格,净化心灵,形成较高的思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极大的创造力,才能通过对生命和社会的解读,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由此成为振兴中华和净化社会环境的脊梁。
在李顺兴院长的倡导下,学院积极开辟并深化第二课堂,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丰富校园文化内容,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搭建科技文体活动平台,寓教于乐,把德育教育融合到学习、生活的每一部分,从精神文化层面引导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不管是酷暑夏日,还是三九寒天,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学生十几年如一日在郑州市内主要路口协助交警义务值勤。这已成为郑州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春风化雨,德化润人。2007年,学院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优秀单位”。在健康、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陶冶培育下,学生的思想境界、个人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的骄子。学生们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服务国家的先进事迹也被传为佳话。
2006年10月1日,在校生叶龚在假期回家的途中,所乘客车遭遇车祸,他在受伤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伤痛一连救出十几人。这件事情深深感动了整个中原大地,叶龚随后被评选为“感动中原人物”、“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见义勇为青年”等。
2007年10月,学院大学生杨亚磊在母校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的推荐下,最终以52万余票名列河南赛区第二名,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手。2008年7月26日上午,他在七朝古都开封,成为第126棒火炬手,参加了奥运火炬传递活动。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有灵魂、有能力,而且能创造”,李顺兴院长注重为在校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交流环境,鼓励学生搞发明创造,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校大学生仝长鹏等利用课余时间,研制出一台反恐机器人,获得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华社、羊城晚报、南京晨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
在校大学生刘伟凭借作品“Q吧电话接听室”的新颖别致和高效实用,在河南省第六届科技文化节决赛上,力挫群英,荣获创业计划银奖……
打造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曾有人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院长,李顺兴对职业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独到见解,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其动向的把握,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应该采取的对策,无疑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或许就是郑州交通职业学院短短时间内便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转变,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李顺兴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学院办成人民满意的一流高职院校,他又带领全体教职工谋求与国际品牌教育机构的广泛合作。提出要用新的“大学观”武装全院教职工,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2008年11月12日,河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对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评估。12月29日,经评估专家组研究认定,河南省教育厅下发相关文件,确定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为“优秀”等级。这在学院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正以评估为契机,开始为申报本科院校做前期筹备工作,力图实现新的突破,为将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界的旗舰而奋勇前进!
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2:李嘉诚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族集团是铁壁铜墙的堡垒,但是它既有可能防御外敌侵犯,也有可能成为不攻自破、无比脆弱的环节
·尊敬母亲,力尽孝道·
李嘉诚自幼丧父,家中的日子穷困潦倒贫苦不堪,虽然有的时候有舅舅的接济,每天能勉强吃上三顿饱饭,但是少年的李嘉诚还是经历了辍学、寄人篱下的日子。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起早贪黑含辛茹苦操持家务,抚养家中幼儿。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孩子们缝缝补补,苦口婆心教导他们的情景历历在目,铭记于心。他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那时虽然还年纪尚幼,但是他们始终记得母亲劝导他们要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品质,即使在窘迫的困境面前,也绝不低头。所以在今天遇到困难的时候,李嘉诚总是会想到当年贤惠的母亲是如何以积极奋进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生活。
所以,李嘉诚很早就参加工作,希望能帮助母亲来分担家庭的负担,养育弟妹,让家人享受生活的乐趣。
“吃得苦中苦,来日报母恩”,是李嘉诚的真诚愿望。
李嘉诚的成功是母亲最高兴的事。
母亲笃信佛教,经历了苦难人生的母亲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宽大的心,经常教导孩子,要宽以待人,要遵循古训。
在港居住数十年的李嘉诚,虽然终日为商务操劳,但却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土,缅怀母恩。
他耗费巨资购买了一座花园别墅,为的是让母亲安度晚年。每天忙碌于商务的他,也总要定期参拜高堂,聆听教诲。
母亲因病重需住院治疗,李嘉诚极尽孝道。即使每日商务缠身,他也在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
他遵从母亲的教诲,尽全力帮助弟妹开创自己的事业。
1980年,李嘉诚耗费巨资将40年前的故居——府城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进行重建,安排堂兄们及子侄辈居住,希望他们衣食无忧,能够安居乐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李嘉诚已经是光大门楣了,但是李嘉诚的雄心壮志,远远超过了这一层。
离家乡百里的汕头大学,是李嘉诚最大的一项捐赠。李嘉诚还曾捐资修建潮州市开元寺和该寺的附属建筑,耗资210万元,全部归于母亲名下。
李嘉诚的做法使“家”与“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一向以慈悲为怀的母亲为此感到很满意。
·成功男人的身后·
李嘉诚的表妹庄月明——他日后的妻子,从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就一直帮助他,后来又甘当贤内助默默支持着丈夫成功的事业。
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视庄月明为掌上明珠,庄月明自幼聪慧过人,先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华女校和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东洋,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
母亲带着年幼的李嘉诚寄宿在舅父家,一家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可善良的庄月明对这位可敬可爱的表哥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出身富贵的表妹,在精神上给了李嘉诚无限的慰藉与支持,她默默地关注着表哥的一切,为表哥事业的每一次小有成就而感到欣喜。因为深深地爱着他的表妹,无限感激表妹的爱,聪明的李嘉诚知道自己只有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才能够配得上出身富贵名门的表妹。
尚未完成学业的李嘉诚,毅然拒绝了舅舅的资助,他中止了学业外出工作,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拥有自己公司的舅舅,因为也是自己白手起家,很支持他的想法,但是希望李嘉诚自己闯荡,没有让他进自己的公司。李嘉诚深深懂得必须依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李嘉诚为谋生路,先后在茶楼当过堂倌,在钟表公司做过学徒,不管他的处境多么困难,月明都对他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他,他们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
年仅22岁的李嘉诚于1950年,创办了长江塑胶厂。
组建初期的质量事故,使他遭受重大打击,但是这也没有改变月明对他的爱。正是因为他们逆境中的爱情,李嘉诚汲取了不竭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
长江塑胶厂于1955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工厂产销走上正轨,李嘉诚在结束了1957年到意大利的考察后,第一个在香港推出了塑胶花,该产品风靡全港。他后来将其推广到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塑胶花大王”。
1958年,是李嘉诚涉足地产业的开始。他的第一幢工业大厦位于港岛北角。他的事业迅速迈向辉煌。
事业有成的李嘉诚本来此时是应该享受爱情甜蜜的果实,但是,喜欢讲究门户的世俗,不允许他们终成眷属,认为他配不上出身名门、才貌俱佳的月明。他只是一个学历偏低、出身贫寒的青年。而且他的未来刚刚起步,将来的一切全无定数。所以,连舅舅和母亲也不支持。
时光飞逝,1963年,已经35岁的李嘉诚在事业上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辉煌,让舅舅感到惊讶不已,对其刮目相看。而且月明也已经31岁,两位老人也被他们执著的爱情所感动,最终应允了这门婚事。
他们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终于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婚后的月明进入了长江工业公司工作,希望给李嘉诚以支持。她凭借着出色的外语、克勤克俭的作风,迅速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并得到一致好评。在当时还算不上是大富豪的李嘉诚,为了让爱妻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斥资63万元买下一栋花园洋房,这就是深水湾道79号3层住宅,现在李嘉诚还依然在居住。这栋洋房当时被人称作是最好的礼物。
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是1972年11月的“长江实业”上市。这一决策,是由当时出任执行董事、公司决策核心人物之一的庄月明做出的,只是不为人知。低调的庄月明很少出面接受记者访谈,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辉煌业绩时很少提到她,但实际上,如果李嘉诚的生活中没有了月明,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于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先后出生,庄月明开始专心于家事,照顾老人、抚养孩子。专心家事的庄月明虽然依然为丈夫的事业出谋划策,但仍保持她低调的一贯作风,很少在公众场合接受记者采访,甚至很少与丈夫双双出席各种大小宴会。李嘉诚夫妇于1989年12月31日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容光焕发的夫妇俩成为当晚宴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但第二天下午,骇人的消息传来,庄月明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年仅58岁。身经商场百战的李嘉诚,面对妻子的突然离世,悲痛欲绝,难以自已,不禁泪如雨下。
庄月明作为香港大学的毕业生,曾于1961年在香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因此,李嘉诚在夫人去世之后,为表示他无尽的怀念和爱心,捐赠了3500万港元给香港大学,作为专项基金。
常言道,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身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女人起的作用不在于辅佐才能的大小,而在于其对男人的影响积极与否,还有激励男人前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使其不断完善。反之,则将男人毁了一半。
赢得无数名誉的李嘉诚,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人品。
·李嘉诚的教子经·
李嘉诚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家财多少没有关系。
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是李家的希望。
李嘉诚希望儿子从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富家子弟,需要付出心血。因此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他常常让两个儿子旁听,他想让儿子明白,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开会议,依靠很多人的帮助。他认为富家子弟就好像温室的花朵,根基不稳,经不起风吹,他将自己艰难创业的历史比喻成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他说,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因此,他绝不放纵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希望,儿子能够自强自立,独立面对打击,面对困境。
大儿子李泽钜从爸爸的教育中受益颇深,他对李嘉诚的评价是,他很清楚在他生命中对他比较重要的事情,他会将钱用在这上面,比如帮助那些不幸的人,捐资医疗教育事业等。
记得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为了锯断大树,由两个菲律宾工人顶风冒雨,全身湿透,李嘉诚见到此景,要儿子马上起床换上游泳裤去帮忙,他说,菲律宾工人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背井离乡来工作,但同样是人,地位与自己一样,他的两个儿子马上下去帮忙抬树。两个儿子懂得,职业不分贵贱,要学会尊重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
几千年的中国商业文化认为——无商不奸,但是,这位凭借自己30年奋斗成家致富的人,认为“信”是商人的信条。
不只是商人,一个人和一个国家都是无信不立。
李嘉诚的事业将他在商业的“信”与他待人的“诚”紧密结合,合成为“义”,对此,他身边的人感慨良多。
曾经有一个在李嘉诚公司工作了10年的会计,因为不幸患上青光眼,无法继续在公司上班,而且他早已花尽了限度之内的医疗费,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李嘉诚关心地询问会计:太太是否具有稳定的工作可以维持家庭生活?他支持他去看病,而且说,如果他的生活不够稳定,他可以担保他的太太在他的公司工作,使这家人不必再为生活奔波。
这位患病的会计经过医生的诊治,退休后定居在新西兰。本来这件事就应该这样结束,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李嘉诚从媒体上获知治疗青光眼的方法,都会叫人把文章寄给那个会计,希望对他有所帮助。他的行为使会计的全家都十分感动,那个会计的孩子尚处幼年,大概还没到十岁,为了表达全家对李嘉诚的感激之情,孩子自己动手画了一张薄薄的卡片,寄给李嘉诚,礼轻情谊重。由此可见李嘉诚优秀的人品。
李嘉诚在谈到对子女的教育时,他说,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在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李嘉诚说,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给予,学会诚实守信,对朋友讲信义。现在做生意,资金即使高出资产的几十倍也不够,生意是靠别人给你的,世间每个人都是精明的,要学会与别人沟通,让别人喜欢你。世界经济全球化,牵一发而动全局,金融风暴经常发生,要经常提防,信义是最重要的,所以,现在也是一样,信义二字是与人交往的准则。遵守信义可以受益终生。因此我经常教导儿子要遵守信义。
李嘉诚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教育,他严格要求儿子艰苦朴素、不讲排场,要他们注意树立自己事业上的信誉,恪守承诺,而且他要儿子为别人着想、不贪图小利、勤劳肯干、务实奉献。
在两个儿子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他们想在父亲的公司一展拳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被李嘉诚拒绝,李嘉诚说他的公司不需要他们,虽然他的公司有足够的职位,甚至安置20个儿子也够,但是李嘉诚希望他的儿子们自己去闯,自己打下江山,以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真才实学。他不希望他们未经社会的风雨就直接进入自己的公司,他觉得他们不够格。兄弟俩明白,父亲是希望他们通过实践,将自己锻造成才。
两人去加拿大发展,后来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在港的李嘉诚也常常通过电话对兄弟俩嘘寒问暖,想要提供帮助。但兄弟俩却总是坚持困难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
当然,李嘉诚也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并不是真的要帮助他们。父亲的这一点,是兄弟俩最为熟悉的了。即使真的求父亲帮助解决困难,也是不可能的。这似乎有些冷漠得不近人情,但是兄弟俩一点也不怪他,他们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加拿大有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但是兄弟俩都一一克服,工作都小有业绩,成为加拿大商场中的佼佼者。
于是,兄弟俩于两年后返回香港,进入李嘉诚的公司工作。李嘉诚非常高兴地说,兄弟俩都非常出色,足以胜任公司里的工作。而且,还向他们传授了一些经验: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名声,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宽厚待人,信守承诺,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看到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和卓越的业绩,李嘉诚感到非常欣慰,宣布退休也非常地心安理得。常常有人对兄弟俩赞不绝口,而李泽钜总说:“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我们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怎样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一个赚钱的商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3:梁昭贤
因为继承了父亲的低调,且在空调运作上的手法和父亲如出一辙,国内舆论在提到梁昭贤时,往往称其“小梁总”,把格兰仕也继续定位在梁庆德时代。但细心的格兰仕人发现,这位和父亲一样谦和、总是微笑着的“小梁总”,其实已把格兰仕悄然带向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指挥若定,挥斥方遒,谈吐不卑不亢而又掷地有声;他,足智多谋,斗志昂扬,激情四射而又执著专一;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领导的格兰仕微波炉已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连续14年中国第一;他,为人低调,不善言谈,却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到把格兰仕打造成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家电集团。
他就是2009中国CEO年度人物、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微波炉冠军企业——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掌门人梁昭贤。
“可怕的顺德人”
30多年前,顺德桂洲镇的荒滩上,被大家称为“德叔”的梁庆德辞去公职,搭了几个窝棚开始创业。他和同伴们到附近的农家去赊购鸡鸭毛,做成鸡毛掸子拿到城里去卖。
不久,梁庆德从镇里贷了30万元,成立桂洲羽绒厂,做外贸出口。而此时的梁昭贤,还是华南理工学院管理系的一名学生。
梁昭贤说,一开始他对父亲的企业并无兴趣,但父亲却开始了对他的刻意培养。“记得在读书时的暑假,父亲硬是要我到当时的羽绒厂去劳动。烈日下,我赤脚在水泥板上来回走,难受程度可想而知。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是在锻炼我的意志和毅力。”他说。
1987年,梁昭贤大学毕业,梁庆德却没有把他拉回到自己身边,而是放手让他去“闯世界”。随后,梁昭贤就到香港创立了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梁昭贤说,从自己上大学到加入格兰仕之前,他从未得到来自父亲的一丁点暗示——他将成为这个日渐庞大的产业王国的继承者。
1992年6月,梁庆德将公司正式更名为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这一年,国际羽绒制品市场日趋饱和,贸易壁垒日益加厚,因为一直拿不到自营进出口权,梁庆德不得不转身向自己完全不熟悉但却极具生长潜力的微波炉行业进军。也就在这时,梁昭贤毅然回到父亲身边,决定帮父亲撑一把,出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负责全面销售业务管理。
正是这一年,邓小平南巡时于顺德生产“容声”牌冰箱的珠江电冰箱厂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此时,“科龙”、“容声”已经产生,而“美的”两年后也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格兰仕并非一帆风顺。梁昭贤回忆说,当时父子二人赴上海请来技术专家,从东芝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还亲自到各地指挥销售,但效果并不理想。1993年,不足1万台的销量使格兰仕备受同行嘲笑。一气之下,梁庆德在厂区中央竖起一块硕大的销量“耻辱牌”,直到次年上半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销量突破3万台,这块牌子才被员工摘下来。但紧接着,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而来,格兰仕厂区顿时一片汪洋。望着不期而至的“灭顶之灾”,梁庆德含着泪把手一挥:人员全部撤离,设备物资先莫管它。
梁昭贤不仅亲眼目睹了创业的不易和父亲的良善情怀,更见证了格兰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摧枯拉朽之力。为挽回损失,大家一致要求实行两班倒,每天工作12小时,机器24小时运转。水退后三天,第一条生产线开工,三个月后,全面恢复生产,当年年底,奇迹出现了——格兰仕微波炉产销量突破10万台,跻身行业第一。
以后的故事,便是无数报刊和MBA教材诠释了N次的“经典案例”:梁庆德举着价格屠刀和OEM(贴牌)利剑所向无敌,一举坐上了“全球微波炉制造中心”、“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的宝座。到2000年,格兰仕生产的微波炉占至全球40%、国内70%的市场份额,格兰仕也一度成为“可怕的顺德人”和“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但对于年过花甲的梁庆德来说,事业的顺利传递和基业常青显然重于一切溢美之词。2000年6月,在格兰仕正如日中天之时,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把前台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退到幕后,主要精力放在市场调研和海外市场的拓展上。
“太子”亲政
和所有曾经的“太子”一样,梁昭贤上任之初,无法立即得到全部人员的信服。但梁昭贤对此并无担扰,他的第一件大事是改善格兰仕的现金流。
“在格兰仕,应收账款压到每个人头上。”格兰仕一位销售人员介绍道:“是下了死命令的,死命令就意味着一定要完成,以至于格兰仕甚至曾经通过法律途径状告大主顾家乐福拖欠货款。”
梁昭贤对财务的监督非常详细,每个月都仔细审读应收账款汇报表,发现问题马上批示,督促完成。家电业内人士认为:“其他业内企业没有这么严格的组织框架和监控,这是格兰仕独特的执行能力。”
为了彻底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梁昭贤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改先货后款为先款后货的付款方式的努力。从先货后款改为先款后货,任何略知一二的人都会清楚其困难。开始的几年,梁昭贤和父亲逐一拜访了全国各地的重要代理商,建立个人关系,并给代理商设置了合理的回报,一起降低代理商的风险。
而此时,格兰仕的主要对手——LG和美的也都在努力进行先款后货的改变。据一位熟悉格兰仕的人士回忆,当时格兰仕曾经针对性地推出过一款198元的低价微波炉,用于轰炸市场。虽然其他商家也曾经推出过200元以下的微波炉,但都有供应数量的限制,只有格兰仕无限量供应。此举让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代理商,开始倒向格兰仕一边。
通过三年的努力,梁昭贤终于建立了先款后货的游戏规则,同时,在企业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在梁庆德时代,格兰仕更多提倡的是硬拼;而在香港学习过MBA课程的梁昭贤上任之后,思考得更多的是战略。上任后,他提出“伟大在于创造”的口号,并把“创新”上升为公司文化精神的核心。
1997年,格兰仕的年销售收入不过11亿元,梁昭贤却把一年的利润大部分投入了美国研究中心的建设。三年后,格兰仕美国研究中心研制出“黑金刚”系列微波炉。2000~2004年,格兰仕的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开发出了数码光波微波炉、不锈钢空调、光波空调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掌握了微波炉核心零件——磁控管的核心技术。
“格兰仕的持续壮大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成正比的。”梁昭贤说。在格兰仕的办公大楼里,梁昭贤的办公室在3楼,而技术中心在6楼,梁昭贤常常会突然出现在技术中心,和员工聊天,询问工作进展,甚至了解员工近来的生活情况。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梁昭贤执政后最让国内业界同行瞠目结舌的是他高调进军空调业——2000年9月,宣布投资20亿元,要在“全球微波炉制造中心”的基础上,再做“全球空调制造中心”;2003年10月,宣布追加投资20亿元,在广东中山圈地3000亩,打造“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中心”。
此举一举打破了在梁庆德时代形成的“格兰仕=微波炉”,“只在某一领域做大、做强、做精、做透”的专注形象,也把格兰仕推向了风口浪尖——国内空调行业已进入成熟期,业内群雄盘踞,大鳄林立,和当初的微波炉市场早已无法同日而语,格兰仕空调并无好的切入契机,“全球空调制造中心”岂是格兰仕想做就能做到的?梁昭贤中山圈地的豪言一出,“格兰仕疯了,梁昭贤疯了”的诟病声也跟着铺天盖地而来。
坦率地说,梁昭贤转身空调虽然没有走出家电领域,完全符合“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相关多元化”——这一备受国内学者专家称赞的好模式,但要想在空调战场上“虎口夺食”,格兰仕在资金、专业、人才和运营经验上显然并无绝对优势。而且也果然出师不利——格兰仕2001年本想借助大力促销一举冲入空调“三甲”,谁料中途遭遇竞争对手联名告状,活动被迫停止。格兰仕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为实现格兰仕新的战略大突围,梁昭贤选择了和父亲当年一样的“壮士断腕”,用的也是父亲曾经屡试不爽的利刃——低价和OEM。对于外界的诘难,他只是一笑了之:“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危险!”他进一步解析:“英特尔老总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严格意义上讲,我们进军空调还算不上冒险,要冒险我们完全可以像别的家电企业一样,造汽车,上IT,搞房地产……进一些暴利行业。我们只能算一种偏执行为。我认为的偏执,就是专业专注专心。只有专,才能精;只有专精,才能强大。”
梁昭贤不讳言自己的“野心”,但也深知这条路绝非坦途。他告诉记者:“国内许多空调企业成长于暴利时代,又是上市公司,能圈钱于股市,他们敢于大把烧钱和赌钱,可我们不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赌命。”
几年下来,格兰仕空调在国内尽管并没发挥当年微波炉的威力,但在海外市场却高歌猛进。2003年冷冻年度,格兰仕空调出口80万台,已超过海尔,进入空调外销三强,这一年,格兰仕的总体销售也首次突破100亿大关。2004年冷冻年度,格兰仕空调名列国产空调出口第一,跻身“世界一线空调品牌”行列。2005年5月,一期产能达650万套的格兰仕空调中山基地正式投产,这意味着世界最大空调研制基地正式启航。2007年,格兰仕空调实现全球产销量350万台,增幅同比超过20%。2009年,尽管宏观环境举步维艰,格兰仕空调仍画出了一条高昂的增长曲线,同比增长125%,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品牌。目前,格兰仕已进入中国空调企业出口二强之一。
“从优秀到卓越”
因为继承了父亲的低调,梁昭贤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空调运作上的手法也和父亲如出一辙,国内舆论在提到梁昭贤时,往往称其“小梁总”,把格兰仕也继续定位在梁庆德时代。但细心的格兰仕人发现,这位和父亲一样谦和、总是微笑着的“小梁总”,其实已把格兰仕悄然带向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条路和过去尽管一脉相承,但却风光大异。
在格兰仕微波炉生产厂区,“从优秀到卓越”的大横幅标语非常醒目。2002年,梁昭贤提出了“从优秀到卓越”的目标,决定用10年时间实现这一跨越。
热爱看书的梁昭贤通常早上8点就出现在办公室,晚上10点以后离开。每天,他都要翻读书报,哪怕出差,也要在包里放上一大堆的财经类报纸杂志。实际上,梁昭贤一直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的一个问题是,格兰仕的路接下来如何走,也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之路接下来如何走。
就在进入空调行业之后不久,梁昭贤又投资7亿元全面进军饮水机、电热水器、电暖器、抽油烟机、煤气灶具、电磁炉、消毒柜等小家电产业,并且重点制造高科技、高品质的高档系列。
全方位进军小家电产业,无疑是筹划更大的发展空间。梁昭贤强调,格兰仕只是在家电业相关产业中展开多元化的建设。他认为,这种发展思路标志着格兰仕走向了成熟,因为目前格兰仕的品牌、网络、质量、人才、技术、管理、成本等均在国内家电业有明显优势。
2007年开始,梁昭贤又着手自主开发高端冰箱、洗衣机,进军国际日用电器市场。2009年,因产销严重脱节,产能完全跟不上销售,格兰仕逆势投资超过10亿元扩建冰洗基地,新生产基地将拥有400万台冰箱、300万套洗衣机、150万台洗碗机的年产能,并拥有冰箱、洗衣机等白电产品的核心配套生产能力。
“红字接单,蓝字出货”
2008年,在金融海啸袭来,欧美市场出口受冲击的情况下,梁昭贤审时度势,提出了积极进攻策略,迅速转战中东等新兴市场,及时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增加性价比比较高的中低端产品的比重,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恢复。
在梁昭贤积极进攻的战略下,从2009年1月起,格兰仕在非洲、南美洲、中东、俄罗斯等国的订单快速增长。而2009年格兰仕空调国内市场销售量也同比超过125%,生活电器增长300%,微波炉增长60%,在全行业整体不好的情况下,这个提升幅度成为行业亮点,格兰仕也一举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品牌。
梁昭贤与时俱进,非常时期,非常营销,非常管理,创造性地提出红字接单,蓝字出货。第一要让工人有活干,让机器转起来,哪怕是以红字接单都绝不能放过任何销售机会,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第二他强化管理,通过科学管理,通过经营生产,通过调动积极性,实现干毛巾能够拧出水。第三就是,蓝字出货,格兰仕各类产品都实现了高增长,这就是结果,这就是积极进攻的成果。
格兰仕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至今已31年。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见证了格兰仕微波炉从中国第一挺进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奇迹”,而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更是成就了格兰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又一次凤凰涅槃。
虽然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格兰仕集团总是善于危中求机、愈挫愈勇。在梁昭贤的带领下,2009年格兰仕集团仍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创造了金融危机中的奇迹。也正是由于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实现逆势大增长,成功转型,格兰仕被媒体誉为金融危机中家电业成功突围的典范。而其执行总裁梁昭贤也被评为CEO年度人物,并成功荣登CCTV年度经济人物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