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有哪些伟大意义

2016-11-12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1]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

长征”属于世界,长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情景一: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这时,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

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方才意识到,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钢铁洪流是不可阻挡的……

长征的历程

红军的战略转移: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分别出发,中共中央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悲壮的长征。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占领冕宁县城后,朱总司令签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的几句话。长征'一词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会师: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于陕西吴起镇;

1936年,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三大主力会师,伟大的长征宣告结束。长征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好了准备。

红军将士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他们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

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

总行程2.5万余里。

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

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红军在长征途中,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计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红军也付出了兵力损失达四分之三的重大牺牲。

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幸存下了3万,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抓住事物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制定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而博古、李德等人生吞活剥马列主义个别词句,不顾现实斗争客观实际,机械地僵化地照搬外国经验,几乎葬送了整个红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远大战略眼光,他们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站得高看得远,始终正确把握革命航向,团结和带领广大军民共同奋斗,而张国焘眼界狭隘、私欲膨胀,为一己之私利分裂党和红军,终归走向革命的反面。先进战胜落后、真理战胜谬误、团结战胜分裂、实事求是战胜教条主义,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逻辑和军事文化逻辑。

长征途中重大战役战斗的胜利都是谋略和智慧的生动展示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红二方面军在西南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如巧渡鸭池河、乌蒙山回旋战、六甲阻击战等;红四方面军进行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等,都发生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大西南地区。这些战役战斗,是在祖国大西南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以红军为主角演出的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展示了红军创造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一边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运动战的特长,把“打”与“走”科学结合起来,用“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在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牵著敌人鼻子走,使敌人闻风丧胆,摆脱了被动,争取了主动;另一边是蒋介石坐著飞机跑,跑到哪里,哪里战事紧、吃败仗,黔军、川军、滇军各怀鬼胎,互相戒备,见死不救,乱了一盤棋,处处变被动。一边是我英勇的红军为人民而战,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不怕武器装备落後,不惧高山阻隔、河流挡道,慷慨赴死、前仆後继,用鲜血和生命铺就胜利的道路;另一边是国民党的军队,军纪涣散、畏缩不前,在烟土、银元的刺激下,在长官手枪的逼迫下和红军打仗,贪生怕死,能逃则逃,逃不了就投降。长征中的战役战斗,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智斗勇,共产党胜利了;是“得民心”与“失民心”的博弈,共产党得道多助,走到哪里,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就延伸到哪里,国民党失道寡助,鱼肉乡里,盤剥百姓,就难逃失败的命运;是红军和白军信念、意志、勇敢的较量,同样是红军胜利了。与其说这些胜利是军事的胜利,不如说是先进军事文化的胜利,是“得道”与“失道”价值博弈中“得道者”的胜利,敌人不是败在武化上,而是败在文化上。在长征途中进行的重大战役战斗中,尤其是四渡赤水最为出神入化。

之一 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质而言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信,相信人类有把握自己、把握历史和命运的能力。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对于超出人类的虚构存在“存而不论”,但是对于人间世界却充注了极大的热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严密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在孔子哲学体系中,人学位居中心地位。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学说是孔子人学的两大发现。自春秋以来,人类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强,但是却一直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即使是国民党政府,也是为了某些特定人群,或者说是小部分人服务的政体。所以孔孟学说的仁义道德都还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视并未得以执政者的真正实践,而只是道德教化的宣传内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