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精选范文参考

2017-02-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见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一:管窥当下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现状及走向

一、高等教育消费的多重属性

1.高等教育消费的潜在性与现实性

我们可以把具有高等教育消费需求的人都看作消费者。这种消费者包括现实的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高等教育消费的现实性是高等教育消费潜在性在市场上的实现。我们可以这样说,凡是具有高中学历的青年都是高等教育的潜在消费者。只有进入高等学校,潜在消费者才能成为现实消费者。但其实现的过程,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包括个人与社会因素等。消除这些影响因素,就可以增大高等教育消费总量,从而将潜在消费者变成现实消费者。

2.高等教育消费的主体性与替代性

依据消费经济学理论,高等教育消费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人们收入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从注重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据统计:2010年高校生均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2%。在美国,以公立高校来说,学费只占低收入家庭收入的26.2%。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消费比例偏高,高等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家庭消费支出的主体性消费,由于高等教育消费增加,居民不得不压缩其他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为了住房、汽车等其他耐用品的替代性消费。

二、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存在的矛盾

1.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经营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消费活动中,随着学费的缴付,学生成为了付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费主体。高等学校则通过展开教育服务,成为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和经营主体。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立在市场选择基础之上平等的利益关系。高等学校与学生各自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经营主体,高等学校就要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供理想的高等教育场所,优质的教育教学,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作为消费主体,学生需要履行接受学校教育、服从学校管理的义务,还应充分享有高等教育消费的自由选择和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权利。而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由于经营主体受政府干预较多,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过程中的不作为而没有效率,经营非市场化,脱离市场规律等等。高等学校在配置、利用教育资源方面,不能做到合理、有效。无法向消费主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造成高等教育经营主体与消费主体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不对等,严重阻碍着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化的进程。

2.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消费经济的角度看,高等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消费结构的供求矛盾,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总量不足,不能满足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消费需求。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万人,录取率75%。而且,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这说明有70%的适龄人口与高等教育无缘。二是高等教育消费质量面临的供求矛盾。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要量的增加,以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高层次、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依旧激烈,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劣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3.高等教育消费差距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差距较大。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但是目前我国受教育者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城乡高等教育消费和地区间高等教育的消费差距依然很大。受教育者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差距,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消费逐步进入由国家与私人负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体制。受教育者家庭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重也较高,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受教育者家庭平均承担了普通本科生生均高等教育经费的76%。家庭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重越大,受家庭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就越大,从而引起高等教育消费差距加大。地区间高等教育消费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普遍收入水平较高,居民对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也比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普遍收入水平较低,居民对高等教育消费需求也比较低,导致了地区间高等教育消费差距。城乡高等教育消费的差距,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从而导致了城乡居民高等教育消费差距的拉大。

4.高等教育消费供求双方公平性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消费水平受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高等教育消费公平是指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满足机会的均等。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主要考虑效率问题,其次是公平问题。收入分配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就不同,应该首先考虑公平,要确保高等教育消费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高等教育消费供求双方公平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保障高等教育消费公平的最大障碍。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保障高等教育消费公平的前提。二、我国还处于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应该把公众都能够享有高等教育消费的选择权放在优先重要的位置,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在学校、专业以及课程等许多方面的选择受到限制。高等教育不能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高等教育消费者也不能享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现有的收费体制

高等教育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有关,这就使一些家庭贫困的高等教育消费者负担过重,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消费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家庭消费得起高等教育,这也是维护高等教育消费公平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三、高等教育消费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

1.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目前,从我国的整体消费市场来看,消费已经由资源约束向需求约束转变,消费市场供求出现新的失衡,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普遍的供过于求,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当前国内消费结构中的住房、教育、汽车、旅游四大消费热点中,教育是目前唯一的卖方市场。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教育消费的基数大。另一方面,中国人历来就有上学读书的传统观念。因此,教育需求,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量较大。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与需求相比,则明显不足。这种杯水车薪的状况,就使高等教育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高等教育扩招、“985”和“211”等多个政策与措施的实施,高等教育消费的卖方市场正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正在向买方市场转变。

2.高等教育消费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

为解决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从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规模扩张的快车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02年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也存在着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隐患,《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就指出“:在许多国家,在资源供给日益相对不足的条件下,扩充引起了教育平均质量的下降。”近些年,国家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由扩充数量转向提高质量,高校也将发展战略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等多项措施的实施,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作用。高等教育正在克服关注近期利益和短视行为,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和令高等教育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

3.高等教育消费主体消费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

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消费欲望强烈,但消费呈现非理性特征,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居民收入越高,盲目支出的可能性也越大。高等教育消费传统观念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收费较高,而高收费的教育必定质量较高。高等教育消费者不从需要和实际出发,一味追求高消费的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的从众或者攀比心理,高消费的非理性心态。另外,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投资越多,回报就应该越多。高等教育消费无形中被变成了一种高投入、高消费的消费行为。为追求高投入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投资往往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出现因投资教育而返贫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以及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等,高等教育消费主体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会得到相应的矫正,居民高等教育消费也将逐步趋向理性。

4.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不完善向完善转变

高等教育完善的消费市场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由于没有竞争对手,而处于市场垄断地位。这种垄断地位对于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来说,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消费主体是不公平的,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应有的特性。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学位授予、专业设置、招生和学费收取标准等方面表现突出,高等教育服务价格不是按市场规则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确定,高等学校受到政府规制太多,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计划性、指令性的东西太多。随着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政府简政放权,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高等教育完善的消费市场必将走向完善、成熟。

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二:高等教育生态学论文

一、高等教育的生态学研究

(一)高等教育生态过程研究

1.教育资源的生态学研究由于高等教育出现严重的不公平问题,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难点问题。这些学者大多借鉴生态位的概念,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外部环境中区域分布不均,中观环境中出现教育层次、教学类型高度重叠和空场,内部环境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之间的关系。学者邢运凯通过对高等教育生态位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当下出现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情况,出现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区域覆盖等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并探索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办学自主性较差,政府的权力过大等诸多矛盾是高等教育生态位高度重叠的根本原因。朱振林不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生态位重叠,辩证地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大量的生态位空场。一是区域空场,大量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东中部发达地区;二是层次空场,高职院校较少且覆盖区域狭窄,三是行业空场,高校大规模的合并和综合化,缺乏行业特色的高校。认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首先是要调整政府管理高校在资源配置、评价方式、权力分配的模式。其次就是对高校在专业、区域、层次上进行合理布局。赵书山则是从资源配置失衡来解读高等教育生态学现象。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主客体失衡,资源配置过程、资源配置方式失衡等现象。

2.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通过国内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1)关于创业教育的生态学研究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部分,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创业教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创业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国内的研究成果很多。综合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其一,有部分学者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以比较的视角展开研究。刘振亚通过对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中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存在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少,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业课程少、社会和政府对创业资金资助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科技含量低和时间短、创业积极性弱。并结合美国创业教育经验提出培养合格师资、构建良性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整合资金和资源、制定创业鼓励政策等建议。其二,以实证视角进行研究。如,陈少雄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主体中内部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环境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创业教育主体与各环节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培育策略。

(2)关于学科发展的研究胡春蕾、黄文龙以生态学视角对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进行解读,认为学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学科生态承载力,主要包括学科自我引导能力、学科资源、学科竞争力三要素。这三要素的能力越强,学科生态承载力就越强。并对三要素的发展走向提出建议,分享决策与包容共治是学科自我引导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结构优化和质量先行是学科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多科综合与均衡发展是长期形成学科竞争力的方法。

(3)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生态发展的主体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之一。于海洪以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了当下教师教育的困境———教育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等问题。强调应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打破学术与教学的樊篱,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途径。马瑞娟认为影响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主要有外部环境中的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内部生态环境中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限度、教学方法等生态因子。

3.学术生态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关于如何治理学术生态环境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术角度对高校学术生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关于“学术生态”这一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解:

(1)环境观。李中赋认为学术生态环境是一个由思想、知识和信息的交换,还有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科研条件与其他因素组成的整体环境。

(2)现象观。栗明伟把当下大学学术界存在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等学术现象称作“学术生态”。通过对于大学学术生态文献的分析归纳,目前对于学术生态的研究就是关于大学学术生态危机的研究,王全林、程东峰认为一是高校追求学术数量而放弃质量,存在学术评价量化;二是由于高校内部行政权力过于强势,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左右;三是学术过于功利化。宋燕、张应强认为我国大学教学学术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面临诸多制度障碍。强调既要构建支持教学学术的外在制度,也要确立教学学术的使命和理念。

(二)高等教育生态策略研究

关于如何促进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第一,大多数学者强调,首先从宏观上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杨彩玲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生态化趋向的策略分析》中提到,强化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生态理念,突破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相结合,倡导高等教育生态化经营、确保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生态体系。第二,由于高等教育生态位的错位发展,部分学者强调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中指出,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类别层次上、学科结构上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作用进行优化调整。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学者邢运凯。黄志勇《生态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境界》一文中在宏观配置上,强调有关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社会、高校等职能分布、权责明晰等问题。而陈雯兰、邢运凯《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路径分析与设计》则从微观上解读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配置,认为应该将高校权力下放,尊重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第三,针对如何缓解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生态危机现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制度层面改善学术生态。以促进大学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健全的大学保障制度。杨蕊提到重构尊重教师学术权力的保障制度、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大学的流动机制(即大学师生与学校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流动机制)。

二、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问题

综合以上国内对高等教育生态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生态学,探讨了当下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分析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现象;比较了不同视角下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方向和路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综合研究不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结构交错、内容复杂的生态系统,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不可忽视。现有文献大多是以高校内部某一生态因子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因子之间建构有效联系和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再者,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属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前过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的研究,缺乏内外部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有限除个别学者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高等教育生态学发展中创业教育发展开展研究之外,其他学者都基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缺乏数据支撑,更难以找到质化研究的踪影。例如,在论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过程研究中,对教师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术生态研究仅限于对当下现象描述分析,教师教育发展的主体诉求并未通过量化与质化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对象单一在有关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数集中于国内高校内部生态环境中部分生态因子的研究,全面性还不够。例如,仅有的文本中,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主体对象,大多数是以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为中心所展开的研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新月异地发展趋势下,忽视了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的研究。

三、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展望

综观国内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演进,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进程伴随着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和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越来越复杂,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态系统内外部的生态因子日益分化和多元化,系统结构日趋复杂和灵活,因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力度与日俱增。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存在着一些可研究空间。首先,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尚不成熟,绝大多数学者还致力于理论解读和理论建构的阶段,缺乏实证性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不够紧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重将量化研究、质化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丰富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其次,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中相对缺乏对影响高校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研究。当下高校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高校发展的社会适应性、高校与政府的权力冲突等等都是制约高校发展的屏障。如何创造高校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何平衡政府与高校的权力分配,使高校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如何构建社会与高校良性互动的关系等研究都是未来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最后,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对象。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研究也应关注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再者,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成为是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的焦点。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相关的教师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数不胜数。但是以教育生态视域下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师生在高等教育生态学理论框架下如何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高校关系结构中重要一环,所产生的矛盾日趋凸显。如何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各自权益在高校法治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得到维护和保障等,都是未来研究热点。

高等教育论文精选范文参考相关文章:

1.高等教育论文精选范文

2.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3.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4.高等教育论文精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