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论文3000字

2017-06-02

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今我国政治社会发展以及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公民教育,能为他们将来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论文3000字篇一

《论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摘 要】公民意识的养成和增强需要教育;我国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体系不健全、内容不完整、方式不得当等方面的问题;改善这些问题应从合理借鉴别国先进经验,从构建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和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水平、改善教育方式、创设适合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青少年 公民意识 教育 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但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也是文化建设的导向。因此,新时代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公民意识。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一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以及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是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在个人心里完成内化,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的过程。因此,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中小学生认同、接受社会规范,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责任、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社会化的进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角色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内涵,为成为一名社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是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2004年3月和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两个《意见》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关系国家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意见》自始至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公民,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

3.是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公民意识中的国家、民主、法治、道德、平等意识是相符合的。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与公民的国家、民主、法治、道德、平等意识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保障。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公民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基础,它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公民意识及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于自身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对社会基本规范的认知、信念、观点、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体验。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自主自律、自由自觉的主体价值取向;其次表现为平等、开放、个性、参与的行为模式;最后表现为高度的角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简言之,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现代民主法制中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觉认识。

养成和增强公民意识的关键在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强化与公民教育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等,藉以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爱国意识、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以求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即“社会人”、“政治人”;从法学的意义上讲,是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意识、能够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自觉承担责任的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

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于国情不同,历史任务不同,各个国家实施的公民教育各有侧重点。鉴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当前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权责意识教育。权责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统一。权利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利益和自由的认识、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同样的认识、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权利意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要知晓自己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这是公民实现自己权利的认知前提;二是公民在法定范围内主动追求、行使,并勇敢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是公民实现个人权利、自由的关键;三是公民尊重他人的一切合法权利、认同并履行自己依法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承担的各项义务。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作为主人而应该对国家、社会、他人所尽的基本义务的认可与担当,包括交纳赋税、服从法律法规等。责任意识要求公民自觉调整、处理自己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相互关系,要求公民个人走出一己之狭隘的局限,切实担负起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因此,现代社会公民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履行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中彰显其作为主体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权责意识教育时,首先要告诉他们自己拥有哪些权利,要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怎样履行责任等。

2.法律规则意识教育。一个社会要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健康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制定一整套全体成员都遵守的游戏规则,它表现为法律、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公民迫于法律的威严而不得不遵守法律,而且还应从内心敬畏法律以及道德规范,认识到各种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无形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心的信服。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要特别强调规则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懂得规则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

3.生态意识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危机问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高度责任感和珍惜态度,是公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在当今学校中,却只有初二上学期的《法律常识》中有《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章,这显然是不够的。

4.公德意识教育。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底线道德。社会公德虽然是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但它却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公民的公德水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因此,要把公德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的体系中,把是否遵守公德看成衡量一个合格公民的标准。

三、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市场经济的保障。如果公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就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有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一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的公民、以及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我国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构建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注重未成年人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法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学校都增加了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量,引进了《文明公民概论》、《法制》等新学科,以培养学生各种必要的道德品性。

在我国,学校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体系和课程系统,公民意识培养多渗透在学校的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尤其是德育工作中来进行。学校德育与公民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不能将学校德育等同于公民教育,更不能涵盖公民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学校教育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作为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应把公民教育摆在基础和独立地位,并处理好公民教育与学校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独立或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使公民意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而在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构建现代公民教育体系和进行学校公民教育的制度化和课程化建设。

2.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水平。实施者是公民意识教育成败的关键,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用人格塑造人格,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此外,还必须强化公民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仅要加强教学业务培训,而且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师队伍在人生价值观、公民意识素养、师德、师范等方面总体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真正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健康心理的任务。

3.改善和改进增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增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工作上更应体现主体精神,在教育观念上,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主体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选择和鉴别能力。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以知识掌握为导向,教学中强调单纯灌输,从而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公民意识的养成。一些在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在生活中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社会公德。因此,在如今这个开放的、尊重多元化的现代公民社会里,公民意识教育必须拒斥灌输,注重开放性。

第二,增强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人的认识过程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我们要组织和引导中小学生在实践中促进道德认知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升华,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亲身经历体验,鼓励引导中小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学校可以组织有意义的合作活动。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和帮助别人的快乐,亲身感受合作的力量和奉献的快乐。学校还可以利用重要节日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情商。

4.创设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是提高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主阵地,中小学生公民知识的获得、公民意识的养成主要来源于学校。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是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学校领导要积极倡导和支持,教师要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管理育人。

第一,建设良好的校风。校风表现为教风、学风和良好的民主作风。教风是基础,是中心。一个学校的教风与其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教风对学生的学习风气的形成起促进和推动作用。优良的学风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品格。同时,学校良好的民主作风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第二,健全、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表现为学校的校纪和校规,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约束、规范和导向等作用。中小学生良好的纪律意识和学校照章办事的风气是中小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寓教育于管理中,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奖惩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纪律观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立、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育研究,1997,(7).

[2]龚燕泉.关于加强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3,(2).

[3]刘和福.试论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及提升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殷兴杰,宋西军,张文杰.公民意识的培养要从未成年人开始[J].精神文明导刊,2005,(1).

[5]章舜钦.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岭南学刊,2008,(4).

[6]丁莉,曾令辉,吕丹.略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J].高教论坛,2008,8(4).

[7]梁文化.公民意识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J].百色学报,2007,(8).

[8]邢艳利.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9]张国红.中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论文3000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