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相关论文
资本市场诚信建设工作,是整个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相关论文篇一
《关于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浅析》
关键词:资本;市场信用;管理体系;诚信制度
摘要: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信用制度的缺失和监管制度的不健全,造假、欺诈等违背诚信的行为屡屡出现,威胁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阻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而且可能诱发金融风险,危害到社会稳定。本文对资本市场的信用现状与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资本市场的诚信制度的相关对策,以推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保障监管效率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信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在这个过渡时期,旧有经济体制下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加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因此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诚信危机”:从红光实业、琼民源、猴王、郑百文事件到亿安科技、蓝田股份、银广夏,再到中小企业板琼花事件,其数量之多,造假额度之大,信息虚假与欺诈等行为之严重,无不让投资者触目惊心、失望之极,严重打击了证券市场的信用基础。塑造诚信形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市场信用体系,从根本上来讲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的。健全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
一、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上市公司信用缺失
回顾我国证券市场15年的发展史,信用违规事件屡见不鲜,上市前财务数据造假,中介机构配合包装上市;上市后公司不履行法定义务,信息披露不及时,募集资金挪用、违规担保严重,出具虚假财务报表,盲目寻求再融资等等。具体表现在:蒙混过关,欺骗上市;虚报利润,假账盛行;内外勾结,虚假重组;债务混乱,诉讼不断。
(二)中介机构信用缺失
信息是信用的基础,而资本市场对信息具有高度依赖性。资本市场上的公开信息需要中介机构来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鉴定和把关。但随着大量上市公司信用缺失行为被揭露,中介机构的信用缺失问题也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帮助企业造假,骗取上市资格;在对上市公司财务审计中严重失职;协助上市公司操纵利润,通过增发和配股继续套钱;与上市公司、庄家相勾结,故意散布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等,从而达到为自身谋利益的目的。
(三)政府信用缺失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信用缺失问题十分严重。与其他市场相比,资本市场是更典型和更“高级”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缓冲能力。其弹性和缓冲能力表现为一系列政策错误都不可能短期内打跨市场,因此一个错误政策的效果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体现。翻开深沪股市15年的走势图,几乎所有的大起大落都与政策干预相关,中国股市也因此以“政策市”而闻名。同时,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无法形成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机成为优先选择。政策对市场超强的影响力使得投资者改变了研究对象,对政策研究变得比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更重要。政策对市场的一再干预,违背了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律,证券市场行情不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而成了中国政府政策的“晴雨表”。投资者在一再受到伤害后发现政策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政策的市场基础也逐渐丧失了。最近几年,投资者可以明显发现政策的威力正在丧失,这正是政府信用被严重破坏的结果。
(四)机构投资者信用缺失
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其运作模式可以引导市场的投资理念,塑造市场的行为规则,从这一角度看,投资者的信用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机构投资者的信用问题。机构投资者本应是稳定市场的主要力量,应该在市场上起到榜样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却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机构投资者利用“对倒”来制造虚假的成交量,利用“倒仓”来控制股票的虚假价格变化,利用投资组合公告进行信息的误导,玩“净值游戏”来回避外界对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了解,借助于机构背后的公司“独立”地进行投资组合交易等。
二、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
(一)体制转轨的特殊国情是造成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制度原因
在改革开放前30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上只有一种信用,那就是国家信用。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在自己所属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中央计划者统一安排生产、流通、交易以及伴随这些过程的金融活动,交易的双方都假定对方会按照事先的约定交钱和交货,因为交易双方的所有者均为国家,彼此并不怀疑对方,也不必担心违约所造成的后果,违约所产生的问题会由国家来解决。经济改革之后,经济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经济交换通过市场由参与者自主完成,国家信用涵盖的范围日益缩小,不同形态所有者之间的交易无法再依赖国家信用来完成,市场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信用制度、信用管理体系以及法律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商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除了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滞后,中国资本市场信用环境恶化还与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特殊国情相关。由于目前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上市公司受到大股东或一些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经营的自主性缺失,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治理存在制度缺陷,运作机制不合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不规范。而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监督,导致上市公司违背诚信的事件频繁出现,同时公司外部监督无力,使得上市公司违背诚信的行为并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极大地破坏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扭曲了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资本市场运作的低效率和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
(二)缺乏信托责任感是造成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文化原因
信托,顾名思义,是“信任托付”的简称。历史告诉我们,是信托责任将稀缺的企业家才能(经验、勇气等)和稀缺的经济资源(资金、资源等)紧密联系起来,企业管理者拿着本不属于自己的资金或资源进行投资,而将投资收益贡献给经济资源的所有者,以获得自身的报酬。由此可见,只有坚守信用的企业管理者,才不会到处乱花本不属于自己的钱,经济资源的所有者(股东等)才会放心地把钱交给他。建立在这种信托责任基础上的信任,才是未来筹资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从我国的历史看,自秦始皇建秦以来到清王朝的结束,整个社会始终划分为权贵阶级和平民阶级,社会资源始终被权贵阶级所掌控,因此在文化上就不存在“信托”这一理念。而随着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步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使长期禁锢的生产力全面释放,整个国民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由于信托文化的缺失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管理层侵犯企业所有者(股东)利益的事件屡屡发生。
(三)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资本市场信用缺失的微观经济基础
信用问题的核心是信息问题。充分的信息披露、信息交流和沟通才能形成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诚信关系。当信息不完全时,由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会使交易费用上升,市场效率低下,从而使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限制。股票市场是典型的信息市场,信息披露的准确程度和透明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使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在市场中盛行,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造成我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就像市场只提供不充足的其他公共物品一样,市场只提供不充足的信息,因而获取信息的代价往往是昂贵的。另一方面,市场信息从信息源头(比如上市公司)传递到投资者手里,不可避免地有一个过程(“信息链条”)。在这个传递过程中,信息客观上会发生时间上的延迟和信息内容上的漏损。一般而言,一条市场信息从源头到投资者,要经历多个传递环节。无论是信息源(上市公司),还是中间传递环节(券商、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传播媒体),都是有自己利益的理性经济人。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或者希望利用信息牟利,往往从主观上具有截留信息、修改信息、添加信息等不良行为动机。比如上市公司就有报喜不报忧的动机,中介机构出于利益诱惑或者市场竞争的需要,或者被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所收买,往往会牺牲自身独立客观、公正的信用原则,对其经手的市场信息进行人为地修饰甚至伪造,这样,处于信息传递链条末端的中小投资者接受到的信息,往往在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已经大打折扣。
(四)法律的先天缺失造成资本市场违信成本较低
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时间短,发展不成熟,为实现扩大市场规模的目标,在2001年以前,重上市前的资格审查,轻上市后的监管,为大量上市公司造假和欺诈行为创造了机会。2001年后,证监会加大监管力度,查处大批上市公司的不诚信行为。但事实上,由于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普遍性以及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的信息不对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难,监管机构执法面临种种制约,执法成本极为昂贵,大量违法违规但未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司仍然得不到查处,这就导致了上市公司不诚信行为的机会主义。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有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出台,即便是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也有很多缺乏实际可操作的地方。
三、建立我国资本市场诚信制度的对策建议
解决目前资本市场信用问题的核心就是恢复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和证券业的信心。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有政府的协调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具体来说,要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用环境,需要做到:
(一)尽快制定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征信国家,其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形成了最为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与服务行业和信用管理体系。[2]了解美国证券市场信用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制度。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信息服务业的法律体系,将信用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纳入法律范畴。信用法律环境的确立保证了美国信用管理专业公司的征信数据的收集做到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及公开取得,美国因此健全了市场运行的规范和秩序,让信用成为整个资本市场的通行证。
受发展阶段所限,我国目前的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的初期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积极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首先,要对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出明确界定。其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如颁布《信用法》、《公平交易法》等,并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建设的法规,特别是保护部门利益的规章,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
(二)建立证券市场的诚信数据库
随着经济体制和制度的不断改革、转轨以及人员流动性增强,人事和档案管理没有采取新的形式及时跟上,信息归集和记录管理零散、封闭,客观上削弱了行为人的信用意识。这个问题在证券行业尤其表现突出。有的人在一家公司出了问题,换一家公司照样行得通。这是导致少数不良人员利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平台大肆谋取个人利益、损公肥私的重要温床。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形式新机制,通过建立机构和从业人员系统的信用档案并辅之相应的公示,加强对违规的稽查,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使失信的成本高于失信所带来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信用约束,有助于调动各方面重视和维护行为信用的自觉性。外部监管机构应利用所处的特殊地位,及时地搜索、分析、整理各方面信息,并传递到市场各层面,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就信用信息资源而言,可以建立公共信用数据库,构筑信用信息服务的平台。政府部门运营的信用数据库建立在各部门信息系统互通互联和依法公开披露的基础上,必须定位为公益性数据库,使证券市场各经济主体在博弈中掌握充分信息,做出正确选择。随着信用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还可以借助信用管理系统提早介入对拟上市公司的信用管理。由于对企业信用信息的系统记录,有利于形成对拟上市公司的行为约束,使企业及早养成诚信习惯,在进入上市程序之前就加强了规范化运作;同时又可以为监管部门日后的审核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在企业上市之际突击收集信用信息的局限性。
(三)大力发展信用管理行业
作为最发达的征信国家,美国的信用信息管理与服务业是由三大类构成的:[3]一是从事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在美国,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报告,从申请信用卡、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信用消费,直至寻找就业机会等等,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态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二是企业资信服务机构,主要是指对各类企业进行信用调查、信用评估等资信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三是为企业融资服务的评级机构,主要侧重于对公司股票价值及其波动、财务报表、领导管理、市场前景和趋势的分析,并通过评级报告帮助投资者揭示相关的风险。这些评级机构包括世界上最著名的资本市场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这种征信数据的全面采集及资信评估的发展,为美国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有利于建立企业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同时为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
因此,我国应完善有关征信和征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确保所获取的关于企业的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公开性,大力发展征信行业,实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使交易主体获得客观完备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同时,积极培育以资本市场为范围的资信评估业务创新发展。[4]在这方面,资信评估的主要业务活动应该放在稳定并发展债券评级上。当然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看,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较小,债券发行价格与债券利率的波动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债券的信用风险也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的目标与前景也是很明确的,企业债券是未来资本市场调整的方向。企业债券市场化后风险会逐渐显现出来。资信评估界应从现在开始着手做好准备,日后的债券资信评估市场应该是充分竞争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目前应该积极鼓励并发展上市公司评级,作为主体评级业务之一。目前显现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问题,事实上是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加强监督管理加以发现、制止与防范的。资信评估的“三公”原则、专业化风险界定的具体水平及社会公告的责任,可以对风险防范产生一定的约束与监督作用。建议证监会、征信局等监管机构应给点适当的鼓励政策,支持其发展起来,以实现市场自我监督与自愈的免疫能力。
不仅如此,国家还应鼓励并扶持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的自律管理。在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一些民间机构在信用行业的自律管理和代表行业进行政府公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在于联系本行业或本分支的从业者,进行行业自律方面的建设,同时为同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替本行业争取利益;同时还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执照的培训和考试,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募集资金支持信用管理研究课题等。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也应该适时成立行业协会,主要是进行行业自律,制定本行业规划和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提出立法建议或有关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开展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国际交流活动等。
(四)加强诚信道德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信用体系的建立固然需要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安排,但是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信用的理念来维系,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我们要加强社会诚信道德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使讲信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该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和理念的培育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科研和培训来实现。目前我国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奇缺,政府应大力发展信用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可将信用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和系统化的学科,在经济学下设信用管理专业二级学科;或在工商管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内设立信用管理专业课程。同时,要加快发展信用管理的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主要对象是银行与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调查评估与咨询等的从业人员。同时,可以开展信用管理岗位资格认证,促进职业教育的规范、高质发展。[5]
参考文献:
[1]胡建阳.辽宁省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54.
[2][3]朱毅峰,吴晶妹.信用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6.
[4]吴晶妹.从我国信用交易水平看资信评估发展[J].金融研究,2005,(2).
[5]吴晶妹.信用规模、信用结构与经济增长——从美国信用活动轨迹看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J].金融论坛,2004,(2).
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相关论文篇二
《浅谈我国资本市场诚信建设》
【摘要】基础性制度建设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长期性、重要性、艰巨性。不诚信的行为已是我国资本市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后危机时代,诚信资本市场建设已是重要话题,并将此作为基础性制度去完善。
【关键词】诚信;资本市场诚信
诚信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作为各种利益博弈的场所,需要制度对各种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若参与各方无诚信原则,受利益驱使而不择手段,再严格的监督和约束都将发生遗漏。若没有诚信作为基石,证券的价值很难评估,发行的价格也无法准确确定,投资者更无法公平、公正参与投资。其结果是让投资者心灰意冷,资本市场丧失信用根基,终而导致其投融资功能的丧失。
产生于社会市场经济转型和机制转换时期的我国资本市场,其发展是在诸多复杂关系和矛盾摩擦中进行的,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具有明显“中国特色”,即“政府主导型”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主体化的资本市场;资金推动的、过度投机的资本市场;功能扭曲化的资本市场;缺乏诚信与公信的资本市场。
自诞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就不缺少欺诈事件。银广夏事件、蓝田股份、琼民源、东方电子等造假案历历在目。绿大地、胜景山河、淮河股份、万昌股份前仆后继。现如今,创业板造假第一案“万福生科”又诞生。不仅如此,大量境外上市的企业,也延续这一传统,导致外资集体做空中国概念股。以专业投资著称的基金也深陷诚信危机,利益输送、“老鼠仓”屡禁不止。在现代社会,诚信包含了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从这些屡禁不止的案例,说明了信用主体诚信的严重缺失。
资本市场本是连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纽带,然而上市公司不惜使用财务造假、披露虚假信息等恶劣手段拉抬股价以高额融资,不仅在一级市场上造假,而且在二级市场上联合“坐庄”肆意操纵股价,严重扭曲资产的实际价值。是企业信用的缺失,更是人性伦理的丑恶。
一、诚信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同等重要
(一)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资本市场的稳定尤为重,机制健全、流动性良好和效率高的资本市场将在降低和分散风险的同时刺激繁荣、创造机会和提升经济活力。开放、竞争和世界一流的金融市场是稳定平衡发展的支柱。成熟的金融市场是我国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推动我国走向更加平衡、和谐、以创新为本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纵观全球,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无需强健的资本市场而拥有成功、可持续和平衡的经济。高效成熟的资本市场将更有效和高效地配置资源,为我国持续健康地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带动经济各领域繁荣,给大众的储蓄和投资一个更好的回报。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之一,但是在中央计划体制下,资本回报率却始终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资本市场作为中国众多产业进行结构性重组的催化剂,从而有助于中国企业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
(二)诚信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诚信由道德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它继承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诺言,也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同现代经济契约关系紧密相连;已然是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产物。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法制化无不彰显诚信的价值。诚信是人们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谋取利益实现利益的方式。一旦背离了诚信的原则和精神,将丧失存在的根基。诚信不仅产生效益和物化的社会财富,而且产生和谐和精神化的社会财富。诚信是塑造企业形象和赢得企业信誉的基石,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是现代企业的命根子。
地中海的罗马帝国繁荣的经济、活跃的海外贸易,正是因为诚信是当时最为普遍的商业、司法原则。古代中国,微商、晋商以其诚信品质,广布天下。
(三)缺乏诚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天然逐利性,市场参与者会利用各种专业性知识、复杂的设计和电子化以谋求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游走于法律边缘。在资本市场上,挪用客户保证金、侵占上市公司资产、虚假报表与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不诚信行为不绝于耳,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诚信的缺失所造成的后果,已经严重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市场发展的根基。
自2010年,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遭遇了集体性诚信危机,尽管有文化、制度因素,但其主要问题是财务信息造假,合同欺诈,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不规范等原因。直接导致包括绿诺国际、中国高速频道、多元环球水务等多家公司被交易所退市。一些诚信度不高的企业严重打击了美国投资者的信心,导致大批诚信佳、资质优、潜力大的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也遭遇寒流。
二、建立诚信的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
(一)市场经济应当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作为借贷者,能否获得市场信任,视其偿债能力如何;作为经营者,能否获得出资者的信任,视其经营能力如何;作为代理者,支配他人资产能否获得信任,视其依法对他人承担资产责任的能力如何;作为劳动者,能否获得劳动力市场的信任,视其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如何。金融创新的发展,信用伦理精神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强化信用伦理,这是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先决条件。
(二)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高级产物,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诚信是其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动力。现代金融的发展得益于信用的发展,而这个信用是商业信用、国家信用、银行信用的集合体。资本市场的交易机制普遍建立在代理委托等法律关系之上,信用化的交易机制必然要求各方有较高的诚信水平。有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企业寿命不长归因于诚信不高。若证监部门能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查处力度,则可以将诚信渗透到资本市场每个环节,良好的氛围将促使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真正建立。
(三)诚信是资本市场随时代而革新的基础和保障。资本市场交易成本的高低依赖于社会整体信用水平,若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品质淡薄,则会影响市场的规范运作,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会埋下风险隐患,影响公司发展,更甚者影响市场次序和制度。次贷危机中痛苦的惨叫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我国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困境
(一)资本市场的繁荣建立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诚信和投资的信心上。而我国资本市场属于转轨期新兴市场,法治与诚信的缺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资本市场诚信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文化的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职业操守不足导致市场参与者的自律性有待提高,机构主体的失信行为也时常发生,市场监管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难有效发挥作用。基础法律制度的缺失影响了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的惩处力度,使得法律风险很低。市场主体权责不明,无法相互制衡,诚信义务没有法制化、具体化,普法和诚信宣扬力度不够,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法治和诚信意识薄弱,使得各种缺失行为时有发生。
(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盈利组织,其存在是因为广大投资者的需求,而其客户是上市公司,客户对假信息需求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利益动机下,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服务会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条件下,使得其客户得到利益。由于我国会计事务规模有限,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范围狭窄,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里低价竞争是唯一生路;若坚守信誉,则意味着客户流失。由于企业产权不清晰,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加之政府官员要政绩、企业领导要业绩、会计师要生存,简单的利益诉求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使得会计师的诚信供给收益远不能弥补其成本。
(三)证券监管机构注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却忽视其质量的监督机制,业绩不良的公司只有通过造假避免因摘牌而失去资本市场融资的资格。国家作为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东,权责复杂,管理层的权力无限膨胀,出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引发委托代理问题,使得道德风险频发。会计师事务所的续聘、解聘与审计费用标准等事项皆由管理层决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得股东无法有效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导致管理层聘请会计师检查自己的业绩,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泛滥。
(四)资本市场作为一个长期投资的场所,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本应有稳定的关系,充分的信任。但大多数投资者无法参与企业经营,导致短线操作现象严重,对公司业绩也漠不关心。追求短期高收益,不顾企业价值,追涨杀跌,使得股票剧烈波动无法反应其真实价值。加之投资者素养不高,缺乏根本的理论知识,无视企业的价值,考虑所谓的各种消息以赌徒的心态去搏击市场。
(五)我国资本市场为适应国企改革而生,融资功能大于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各种机会主义行为把上市当做最终胜利,为此目的不考虑投资者利益和品牌信誉。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相对于成熟资本市场流动极弱,资源配置效率极其低下,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及转配股等非流动股的存在,使中小投资者根本无法面对上市公司的欺诈,僵化的股权结构使得投资者无法用脚投票。面对高额的维权成本和微弱的维权收益,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上市公司更加肆意恶为。
四、国外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经验
后危机时代,各国痛定思痛,加强资本市场立法,从各方面强化了资本市场诚信活动的制度约束。尽管各国为对资本市场诚信专门立法,但诚信是各国立法的基本旨向,对市场诚信的维护和追求也贯穿立法的始终。
美国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券商对其客户的诚信义务在既有规则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详细规定;对信用评级机构诚信建立了一套全新监管体制;对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和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诚信规范;拓展SEC监管、强化监控隐蔽性不诚信行为。
欧盟对资本市场立法也开始从微观层面对市场主体进行规范,且重点是诚信水平。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规制和2003年出台的市场滥用指令进行新的修改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格信用评级机构的注册与监管、信息披露义务及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对场外交易和衍生品交易进行规制,明确内幕信息认定的统一标准,并将刑法纳入处罚条例中形成对不诚信行为的威慑。
韩国的《金融投资服务于资本市场法》中金融监管的统一化与反欺诈条款的整合对资本市场诚信建设贡献突出,对利益冲突做了专门规定,对混业经营设置了信息隔离制度,提升投资者权益的法律地位,扩大劝诱投资禁止的范围,增加了市场欺诈交易的类型。
英国在危机后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披露在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诚信度的积极作用后,为维护伦敦在场外交易的世界地位,明确了一系列规定。对交易透明度进行细化规定和配套立法,对卖空行为做了专门规定,并严控虚假信息误导市场的行为。
纵观各国在资本市场诚信建设上都有清晰的制度逻辑,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的配合、事后控制与事前控制的协同、原则性宣示与具体化规制的结合是共同特点,通过对诚信原则的具体化、细致化来实现诚信原则。
五、建立诚信资本市场的考虑
(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主体,会计审计过程中复杂性使得法律无法涵盖其每一个环节,建立以法律和信誉为基础的审计法律制度以制约会计师的业务行为,能有效避免造假现象发生。
(二)资本市场诚信的法律实质上是立法者向纳税人提供的公共产品。立法者应通过座谈会、民间访谈等多种方式认真收集民意,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诚信制度的方案,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与可诉性,将立法中的诚信原则转化为具体制度、实施规则与规范程序。建立规范性的救助措施以确保投资者的权利,增加仲裁机构和法院司法裁判权的确定性、可预期性。
(三)坚持公平公正,拒绝效率优先。通过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优选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方案,推动多方共享资本市场发展的盛宴。我国资本市场长期追求效率漠视公平,巨大的圈钱效应,导致“包装上市”越演愈烈,而至于投资者遭受欺诈只是公平问题,这种发展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市场性质,监管威信越加薄弱。实践表明,当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被破坏时,效率目标也难以实现,若没有创造价值、积累财富的内在动力,资本市场效率也无从谈起。
(四)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的监管思维,打破发展的问题用发展去解决。将契约正义精神上升到契约自由的高度,健全对各项合同的行政审查和纠偏机制,坚决打击霸王合同、霸王条款,大幅提升维权收益降低维权成本,将封顶式惩罚赔偿改为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不管投资者是否识破欺诈骗局,都享受惩罚性赔偿。
(五)大幅提高失信成本,实现失信负收益。趋利避害、唯利是图是资本拥有者的本性,我国失信收益高、违法成本低,加之执法者选择性执法加强助长了失信者的嚣张气焰;反观美国,巨大的惩罚、赔偿、教育支撑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秩序。立法者要完善信誉制裁机制,让失信者名誉扫地,彻底破产。对资本市场失信者追求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更要追求其民事责任,严厉打击,充分发挥法律的补偿、制裁、教育、引导、保护与规范的功能。
(六)弘扬政府文化,倾力打造服务型、友好型政府,带头树立尊敬投资者的意识和法治政府思维,在投资者权利和信心遭受创伤时,要旗帜鲜明的与广大投资者保持一致立场。同时,证券监管部门要“带头讲诚信”,在保荐、审计、监督环节都要严格尽职。鉴于道德的基础性、普遍性、全民性、长远性与治本性,更要大力弘扬资本市场诚信文化,加强资本市场伦理教育,号召广大市场主体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资本市场文明水准。
六、我国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成就
资本市场诚信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须合理借鉴国外资本市场诚信制度建设的经验,探寻诚信建设的新路径,完善资本市场诚信法制。
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政府在内容、形式、手段、机制等方面锐意进取。目前,在制度方面,我国已建立诚信档案数据库,并发布了《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在司法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形成了有效的司法救助。在道义上,各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相继签订诚信公约。在政策上,我国业已推出六大举措促进资本市场诚信建设。
七、未来展望
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政府监管机构始终贯彻“法制、监管、自律、规范”方针,始终关注证券期货行业的诚信建设,重视培育诚信文化。“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恪尽职守、规范经营”已是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各项诚信制度体系业已建立,各方都在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市场秩序。各市场主体也在强化、健全行业诚信约束机制,探索建立诚信评估制度。
展望未来,大规模民营化、养老金改革、产业兼并、金融业重组以及全国范围内科技产业的兴起等重要的结构性变革趋势都将极大刺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必然将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肖敏.谈诚信的重要性及建立诚信的措施[J].科教文汇,2012(31).
[2]刘俊海.强化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若干思考[J].证券法苑,2012(07).
[3]于影.浅谈会计诚信的重要性[J].世纪桥,2010(11).
[4]庄心一.建设高度诚信的资本市场[J].中国金融,2012(24).
[5]王淑贤.资本市场诚信机制的建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