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体会

2016-11-11

【摘要】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175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定期随访。结果 175例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维持量为(3.50±0.08)mg/日,INR监测结果发现INR多控制在2.0-3.0,随访期间发现INR<2.0患者出现脑栓塞,而INR明显大于3.0时,患者出现脑出血、牙龈及皮肤黏膜的出血。结论 心房纤颤患者INR制在2.0-3.0能够显著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INR过高易出血,过低易栓塞。

【关键词】抗凝 心房颤动 临床疗效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该病的患病率为0.67%~1.82%,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1-2]。患者患病后轻者社会交往、生活质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重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等各类并发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一般认为,如果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大于 48h必须在复律前后进行抗凝治疗,如复律不成功或者复律后心房纤颤患者无法维持窦性心率,则必须考虑长期进行抗凝治疗[3-6]。为此,笔者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175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旨在寻找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为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175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心电图或Ho lter证实存在慢性房颤(>2d)的患者,且排外消化性溃疡病史、出血性疾病或血小板减少者、严重的肝肾疾病及妊娠。患者年龄范围为36~87岁,平均年龄(65.23±9.39)岁;男性89例,女性76例;病程为48小时~2年;3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7例患者糖尿病,9例患者心率衰竭,35例患者瓣膜性心脏病,21例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27例患者脑梗死,6例患者其他动脉梗塞,43例患者冠心病。

1.2 方法 所有心房纤颤患者于每天下午16: 00点服用华法林,1次/次,起始剂量3mg/日,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每次增加或者减少0.5~1.0mg。患者在服用华法林前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服药第3天复查INR,以后每天监测INR,若患者INR连续两天稳定在2.0~3.0之间,每周监测2~3次,共1~2周,稳定后监测次数逐渐减少至1次/月。

1.3 随访 采用门诊复查随访和电话随访,详细记录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175例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剂量、INR的数值、出血并发症、中枢性栓塞、周围性栓塞及患者死亡等相关情况。

2 结果

2.1 华法林用量及INR 175例心房颤动患者随访最长为6年1个月,最短为2个月,平均随访(3.71±1.47)年。华法林维持量为(3.50±0.08)mg/日,INR监测结果发现INR多控制在2.0-3.0。

2.2 随访期间并发症 175例心房颤动患者随访期间,7例患者患有脑栓塞,其中6例患者未规律服用华法林,栓塞后查INR<2.0,另外1例患者INR分别为2.0。3例患者患有脑出血,脑出血后即查INR>3.2;其中,1例患者服华法林15个月,12个月未复诊,脑出血后查INR 12.3。2例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及脑卒中患者,在患者口服华法林21天后出现左下肢严重肿胀及青紫,华法林为起始剂量3mg/日,半月未复查INR,INR 18.7,经口服维生素K1 10mg及静脉输注新鲜血浆等治疗后患者痊愈。12例患者有牙龈、球结膜、皮肤黏膜等轻微出血,经治疗调整华法林剂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牙龈、球结膜、皮肤黏膜出血消失。1例患者曾坚持服用华法林治疗3个月左右,后出现大便常规+潜血实验(+),查INR2.0,故停用华法林,未再使用任何抗凝药物。

2.3 随访期间患者死亡情况 在17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2例患者死亡,5例患者因急性脑血管病死亡,其中,3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2例患者因脑栓塞死亡。4例患者因急性心源性死亡,其中,3例患者因急性左心室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另外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另外,1例患者猝死于家中, 死因不详。

3 讨论

心房纤颤患者因血液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很容易在左心房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液流出心脏,在脑、肾、肠系膜及四肢等小血管堵塞,造成这些器官缺血缺氧坏死,成为致死、致残及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病因之一。可见,防止血栓形成与栓塞对改善心房纤颤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华法林是香豆素类衍生物,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环氧化物型)维生素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氢醌型)维生素K,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应用,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羧化,使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有抗原,无活性),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心房颤动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血管壁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升高,导致血栓形成,而华法林可显著降低血循环中的D-二聚体水平,达到防治血栓栓塞的目的。

本研究发现,在17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INR监测结果发现INR多控制在2.0-3.0,而随访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患者INR控制欠佳,其中心房纤颤患者脑栓塞后栓塞后查INR<2.0,而心房纤颤患者脑出血后查INR>3.0,而且牙龈、球结膜、皮肤黏膜等轻微出血,经治疗调整华法林剂量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牙龈、球结膜、皮肤黏膜出血消失,可见,心房纤颤患者INR制在2.0-3.0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INR过高易出血,过低易栓塞。

参 考 文 献

[1] 虞永忠,王运华,向恢利,王秋云,陈红霞.湖北省阳新县心房纤颤的流行病学调查[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3):270-273.

[2] 王国泰,张双明.天水市305100例住院患者心房纤颤204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7(12):164.

[3] 王平,马长生.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及新型抗凝药物[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19(4):289-292.

[4] 李俭春,周国宝.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心室率控制合并抗凝是一线选择[J].2011,19(4):298-301.

[5] Lydi e-Edwige Biye(丽蒂),葛卫红,于锋.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调研[J].2011,19(4):348-351.

[6] 李玉琴,李娜,程芳,吕阳.老年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 1700-1702.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