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05-15

政府工作报告(Government Work Repor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俗称“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丹阳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丹阳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和“十二五”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中共丹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克难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5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06亿元,增长4.5%(新口径增长1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6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46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1元,增长9%;单位GDP能耗下降3.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年度目标。

一、积极应对,有效施策,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切实加大有效投入,185个重点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305亿元,44个列入镇江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积极开展专题招商,成功举办丹阳新材料产业推介会。实际利用外资4.01亿美元,利用市外民资232亿元。

“三集”园区新增定报企业40家、园区集聚度提高5%。

金融环境保持稳定。构建政银企联合防范金融风险机制,全面开展维护金融稳定“五大行动”,先后为企业联合授信177亿元,提供转贷资金116亿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65.2亿元。引进金融服务机构4家,成立融惠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推动企业开拓资本市场,鱼跃医疗成功并购华润万东、上械集团,恒神、大力神等7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新增各类上市挂牌企业26家。设立1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基金,扶持成长型企业发展。

稳增长政策有效落实。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帮助化解各类矛盾,及时兑现各类奖励扶持资金3.73亿元。

落实支持外贸稳增长各项政策,完成进出口总额27.5亿美元,其中出口22.9亿美元。研究出台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开展省级公租房共有产权试点,全年商品房销售123.2万平方米,增长30%。

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全面实施“一照一码”,推行“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省级众创空间3家、镇江市级众创空间4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207户、私营企业2584家,新增注册资本164.6亿元。

二、优化结构,促进创新,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完成新兴产业投入100亿元、技改投入140亿元、服务业投入115亿元,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0.3和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7%,提高0.8个百分点。制订实施“中国制造2025”丹阳“5+2”行动计划,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新增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9家、军品“三证”企业1家、军品配套企业8家,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积极推进“互联网+”,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被评为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市,皇塘镇白兔村被认定为省电子商务示范村。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达50.2万吨,连续4年获得苏南地区唯一国家级产粮大县称号。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1家、家庭农场95个,新建农业园区5800亩。农业信息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省智能农业示范市,农机化率达8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完成两轮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有效应对“6.26”特大洪涝灾害。

全市50%以上行政村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珥陵镇整镇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市级农村产权交易所和3个镇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通运行。

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开发区科创园引进新兴产业孵化项目20个,总数超80家。高新区人才公寓主体竣工,科技小镇通过省级科技孵化器评审,入驻科技型企业23家、科研机构3家。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省“双创计划”专家16人,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1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创新型企业59家、省高新技术产品60项,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1%。新增专利授权320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4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

三、突出功能,建管并举,城乡面貌得到较快改善

规划管控更加刚性。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西门大街、南门外大街、张家大院、凤凰山遗址公园等保护性利用开发规划。推动老职中周边、运河两岸城区段等重要节点规划设计。规划展示馆建成开放。严格执行规委会制度,坚持重大规划由专家论证、规委会审查把关。

筹资渠道多元拓展。抢抓国家支持水利、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争取政府性债务置换44.37亿元;列入省住建厅棚户区改造统建统贷平台项目2个,融资规模达54.7亿元,争取资金9亿元;列入省级“PPP”项目试点2个,融资规模达11.2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125个重点城乡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2.3亿元,其中30项向社会公开承诺当年竣工项目全面完成。

城乡交通更加顺畅。沪宁高速东互通、齐梁路南延、南三环大桥建成通车,城乡综合交通网初步形成。眼镜城城际通道、公园路、画院路、水关路延伸段等工程全面完成,开发区九纬路、北苑路和云阳街道创业路等园区道路建成通车,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不断完善。大运河“四改三”、丹金溧漕河“五改三”主体完成。优化公交线路7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0辆、公共停车场11个、停车泊位1145个。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姜家园、城河北路西侧等片区改造快速推进。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建成营业。善巷水厂、乡镇自来水内网改造、珥陵110千伏变电所、片区燃气管网建设、122省道访仙段亮化、消防特勤站、合家欢菜市场和练湖菜市场改造等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全面完成。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达80%以上。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区河道整治清淤加快实施,完成污水截留管网8公里,建成护城河(正则小学段)、内城河(公园路段)等亲水绿廊。建设农村污水管网“最后100米”工程6.9公里,整治农村河道35条。完成太湖流域断面考核年度任务。严格实施秸秆禁烧。淘汰营运黄标车654辆。完成城区燃煤锅炉整治年度任务。建成固废处置中心2个。全面完成化工行业整治任务。启动九曲河(城区段)风光带建设,完成导皇线、齐梁路南延道路绿化,新增丹凤公园等一批公共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8%,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市。

城市管理不断优化。构建大城管格局,进一步推进城管工作重心下移,理顺开发区城管体制。

“数字城管”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全面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规划任务。实行城乡环境整治一体化考核,村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建成省“美丽乡村”2个、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2个。

四、保障民生,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实现协调发展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新增城镇就业162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全面完成第二轮“扶村帮户”任务,落实帮扶项目177个、总投资4.6亿元,全市117个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达到或超过70万元,5788个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6000元。

稳步提升综合保障水平。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7%。引导农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新增居民医疗保险5万人。

低保标准由580元/月提高至610元/月。建成交付保障房1326套。全面落实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不断加大困难职工、困难群众帮扶力度,发放各类慈善款1500万元。

逐步解决历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会福利中心二期主体完成,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40.1张。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排名位次前移。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实效。创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通过全国中小学校挂牌督导创新市评估认定,新增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5个、先进学校46所,完成荆林学校、正则幼儿园等一批教育工程建设。南师大中北学院迁建工程奠基开工。

人民医院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二院改扩建全面竣工,人民医院病房楼、精神病防治院迁建等项目加快推进,通过省卫生应急规范市、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评估。加快完善基层综合文化设施,建成12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三吕故居、华东财经委旧址、张家大院修缮工程加快实施。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创成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市,成功举办市十三届运动会。

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开通运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六五”普法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获全国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市称号。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人数大幅下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省随机调查安全感率达95.5%,被评为省平安市。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5.7%、96.6%。建立信访矛盾调处服务中心,实行诉访分离制度,信访稳定和矛盾纠纷调处水平不断提升。成立市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开展综合演练,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人武、物价、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民防、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五、从严从实,积极作为,自身建设得到新的提升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三作为”专题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六查六看六整治”,及时查找整改“不严不实”问题。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帮助企业、群众现场解决各类实际困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12345”热线建议投诉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98.7%、98.6%。

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成立市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行政权力100%上网运行。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承办人大代表建议议案116件、政协提案304件,办结率分别达56.4%、53%,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

进一步强化廉洁从政。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全面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5%。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暗访督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回顾“十二五”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充满艰辛;盘点“十二五”取得的各项成绩,令人欣喜。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领跑镇江、争先苏南”的目标定位,强化项目推进,优化企业服务,在有效防控风险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GDP迈上千亿级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倍增。资本市场强势扩张。各类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40家,募集资金81.6亿元。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县第20位,工业实力列全国百强县第28位。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全面创新,在推动转型升级中优化经济质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进一步调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五年提高6.8个百分点。创成国家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市。连续9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7%。创成省内首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连续四年获得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江南生物草菇栽培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城乡建设的历史使命,狠抓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质,在完善城市功能中优化生态质量。金鹰国际、吾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先后建成,现代化气息逐步显现。城市外环和重要连接线全面打通,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逐步构建,城乡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新建一批重点基础配套设施,出新改造一批亲水生态走廊和公园绿地,建成一批特色美丽镇村,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被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瞄准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增强内生动力。在全省率先实行“三证合一”制度,公布实施3张清单,有效释放改革红利。组建水务集团,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整合成立丹北镇,设立练湖度假区管委会,合并组建市场监管局和卫计委,各类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依托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快速推进农村各项综合改革。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民生改善的根本追求,抓好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群众路线,以更严更实的作风,扎实做好各项惠民利民工作。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公共支出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15年居民储蓄余额达510亿元。基本建成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成功跻身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南师大中北学院迁址丹阳,圆了丹阳人多年的大学梦。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0余项。连续12年获得省平安市称号。

各位代表,五年来,丹阳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离不开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和创新实干。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丹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十二五”时期是丹阳发展的集中承压期,新常态特征在丹阳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阶段性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发展后劲缺乏有力支撑;城市集聚度还不高,特色还不明显;政府的创新意识、执行能力、依法行政、服务效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等等。面对困难和矛盾,我们将用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突破关口,闯过难关,努力开辟发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决胜阶段。“十三五”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GDP突破1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4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7.1%、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努力把丹阳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工贸名城、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宜居宜业的江南水乡。工作中,我们将把握5条原则:践行创新理念,坚持全面转型。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抓好创新布局、做强创新企业、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协同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全面建成创新创业型城市。

践行协调理念,坚持统筹共进。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为引领,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加速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一体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城镇化率提升到70%。

践行绿色理念,坚持生态领先。围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单位GDP能耗下降及COD、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削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建设用地逐步实现减量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5%以上。

践行开放理念,坚持融合提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等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总布局,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在对外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以上。

践行共享理念,坚持民生为本。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深化卫生、教育、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改革,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高标准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017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省、镇江市有关会议和丹阳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积极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自觉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领跑镇江、争先苏南”,坚持“产业强市、生态领先”,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奋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单位GDP能耗下降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镇江下达任务。

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五个方面:一、以调优结构为主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认真贯彻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理念,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控风险,不断做优存量,做强增量。重点实施190个产业类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25亿元。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丹阳“5+2”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突出抓好159个重点制造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32.8亿元。壮大工业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农机装备等,加快推进仅一精密包装机械、荣嘉高档汽配等在手在建重点项目。新材料产业突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等,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园、高温合金材料基地、奇一高性能热塑复合板材等重点项目。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突破,加快建设生命科学产业园,争创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确保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1.8%以上。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五金工具、视光学、木业、家纺等产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步伐,实施74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技改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培育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6家。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放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集聚效应,加快“军转民”、民参军”步伐,新增军品“三证”企业1家以上,军品配套企业5家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实施26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89.6亿元。加快萧梁现代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现代物流业增加值74.8亿元;加快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推动生活型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完成华地二期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发展现代旅游业,举办眼镜、帐篷文化节,综合开发九里、水晶山风景区,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推进“互联网+”行动,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建成一批电子商务园,实现在线销售50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实施5个农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61亿元。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特种养殖、茶叶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和质量,建成8个水稻高产万亩片,高标准农田比重超过55%,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快建设国家长江中下游农业综合实验站,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培育,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村河道与二级沟疏浚工程,打通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全覆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扩大镇级产权交易中心试点,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和粮食体制改革。

加大产业发展支撑力度。

强化创新驱动。新增领军人才(团队)25人,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创新型企业40家、省高新技术产品50项,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以上。强化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创成省级名牌5个以上,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强化招商引资。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健全驻点、委托、代理、外包招商机制,推动全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股权招商、联合招商、专业基金招商,壮大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强化招商激励机制,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以上。强化对外开放。

增强企业对外投资意识,着力推动天工、大亚、沃得、鱼跃、美乐等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结构和层次,提升企业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能力,完成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强化项目推进。坚持“项目为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切实加大项目调度力度,强化督查考核,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强化载体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推动“三集”示范园区在完善功能、项目入园、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做优做实,新建公共服务平台20个。强化企业减负。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上,打出组合拳,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强化金融创新。加强政银企合作,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引进战略投资者,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推进企业开展直接融资,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新增各类上市挂牌企业5家以上。强化风险防控。制定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规范政府融资管理。继续开展化解风险“五大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对“僵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置,加快市场出清,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以宜居宜业为目标,努力提升城市品质

认真贯彻协调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重点实施120个工程,完成投资166.7亿元。

继续向社会公开承诺竣工一批重点项目。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实施多规合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各项规划的科学对接。注重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完善西门历史古街、南门外大街的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围绕城乡统筹,突出节点,逐步优化镇村布局,不断提高节点中心镇集聚力。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综合交通网。开工建设357省道,加快推进镇丹高速、通港路与丹界路连接线工程,做好北环路东延、镇丹快速通道、滨江快速通道、丹界路拓宽等前期工作。优化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完成中山路延伸、南门大街、北草巷、白云街、城河路改造,全线贯通姜家园路,完成公园路与镇丹路连接,加快推进河沿路建设。启动邓家桥拓宽、振兴路东延,完成高新区竹林路、新丰路改造和开发区云阳路、麒麟路、滨河路改造。增强城市配套服务功能。

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城市”。新建一批社区邻里中心,完成城南菜市场扩建、百家兴菜市场搬迁、丹金路菜市场新建、华东财经委地下综合人防、城区煤改气、云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重点板块。统筹推进城际站、眼镜城片区和练湖片区建设,开工建设练湖生态湿地,完成南师大中北学院一期工程,新建眼镜城综合商务大楼,完成城际站片区旧城改造一期房屋征收任务。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金鸡饭店、姜家园二期等片区征收,加快推进城河北路西侧片区项目建设,推进老职中、丹棉等片区改造。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完成三吕故居、华东财经委旧址和张家大院恢复修缮工程,建成凤凰山遗址公园,推进南门外大街有机更新。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控制供地节奏和安置房建设规模,加大保障性住房货币化安置力度,多渠道化解房地产存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小城市”理念推进集镇建设,不断完善镇村基础设施,精心打造规模集聚、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节点中心镇。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两年提升行动”和“文明城市创建达标工程”。对照省优秀管理城市标准,推动市、镇、村三级精细化管理全覆盖。着力抓好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失管小区等重点领域整治,努力改造提升一批老旧小区。进一步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解决好失管小区物管问题。严格规范户外广告审批,加强渣土车常态化管理,突破一批城市管理难题。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严管违规行车、停车行为,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800个,逐步化解停车难问题。切实提升“数字城管”水平。巩固城管重心下移成果,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把力量和触角向镇区、社区延伸,促进市镇管理同质提升。

三、以绿色发展为统领,精心打造生态家园

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产城协调之美、自然环境之美、水乡特色之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心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推进绿色发展。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守生态红线,认真落实《丹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对城市水源地、河道、湿地、山体、绿地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推进高炉煤气发电、互联网+废弃物回收、树脂镜片修边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构建多领域、广覆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提倡绿色出行,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新建滨江公交客运站,新增一批新能源公交车和首末站,加大线路、发车密度,提高公交分担率。倡导使用绿色产品,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培养居民绿色生活理念。

强化水环境整治。完成城区水环境三年整治工程。加快打造九曲河、内城河两侧景观生态走廊,建设大运河两岸景观示范段,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独特风韵。建设国家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敷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30公里,全面提高污水收集率。完成上新河、利民河、新河、老九曲河等河道整治和丹金溧漕河航道“五改三”整治,启动九曲河综合整治、新孟河延伸拓浚,保持太湖流域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打造生态宜居的江南水乡。

提升生态质量。防治大气污染。加快完善重点工业企业脱硝、脱硫设施,继续推进燃煤锅炉整治、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加强建筑扬尘防控,严禁秸秆焚烧。提升绿化水平。实施国家级第二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完成关闭宕口的生态复绿。对公园、道路、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口进行绿化提升,新建城市植物公园和一批休闲绿地。打造美丽镇村。完成64个行政村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继续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将延陵镇打造成镇江市美丽宜居镇,新建3个镇江市级美丽宜居村庄。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

认真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促进居民增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加快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城镇就业14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新一轮“百村万户”双达标工程。

健全社会保障。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上线运行“金保工程”,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完成社会福利院二期工程,全市社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达70%以上。筑牢以社会救助为重点的兜底保障,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强化重大疾病医疗等专项救助,统筹推进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增教育现代化先进镇4个、先进学校19所以上。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完成华南实验学校分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改造,新改扩建幼儿园4所,启动开发区片区、司徒片区新布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和药房社会化改革。完成精神病防治院、皇塘卫生院建设,二院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人民医院病房楼和访仙卫生院项目。改造新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以上。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二孩政策,着力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完成全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工程,放大国家级试点效应,启动丹剧保护工作。不断扩大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面。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动青少年足球普及工程,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扩大体育消费,打造体育特色城市。积极推进妇女儿童、科普、双拥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强化社会治理。打造“诚信丹阳”。完善“一网三库一平台”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打造“法治丹阳”。

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大力培育公共法律服务组织,推进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打造“平安丹阳”。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营造平安的社会环境。组建全市综合性检验检测中心,实现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强化责任落实,引进第三方监管,保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完成省应急广播试点工作,增强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打造“和谐丹阳”。通过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调解等法定途径表达诉求和化解社会矛盾。巩固提升“网格化”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均达98%以上。

五、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严守政治规矩,坚持问题导向,严字当头,实处着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

推动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加快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审批线上线下一体化,全面开展“多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竣工验收”,积极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中介服务,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促进服务效能提升。健全公众诉求回应体系。完善联系群众、服务企业常态化机制,从群众最期盼、企业最迫切的实事、难事着手,带着热情去服务,带着激情去解难,以创新实干赢得群众点赞。

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增强公信力。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常态化,充分发挥市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作用,提高政府依法处理社会经济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重大行政决策认真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落实重大事项向市人大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切实提高人大建议议案和政协提案的办结率。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

勇于担当作为,进一步增强执行力。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坚持以“钉钉子”的劲头狠抓工作落实,定了干,干则成,不折腾,不反复。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精神,全力提高行政效率,严格整治“自大症”和“为官不为”现象,不断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担当意识、争先意识。进一步完善常态化政务督查机制,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各项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成效。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运用“零距离工作法”,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善于运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难题,推动发展。

坚守纪律规矩,进一步增强约束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严控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财政资金、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大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从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使命任重道远,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丹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继续开拓进取、创新作为,为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广州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突出矛盾,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坚持为民,用心做事,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1.67万亿元,增长8.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城镇登记失业率2.26%。进出口总值1306亿美元,增长9.8%。广州第四次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

——质量效益持续提高。源于广州地区财政预算收入4834亿元,增长9.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1.53亿元,增长8.7%(可比口径12.9%)。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差距继续缩小。

——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三次产业比重为1.42︰33.56︰65.02。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加速壮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治安等领域取得新进步,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民生发展指数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

一是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消费、投资、外需均衡增长,协同拉动经济稳中向好。

促进投资提速。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推进13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总额1109亿元。举办“新广州·新商机”招商推介会,加大重大发展平台投资力度,鼓励吸引民间投资,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4889.5亿元、增长14.5%,民间投资增长24.9%。

挖掘消费潜力。着力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推进重点商圈升级改造,加快国际会展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建设,完善商贸功能。开展一系列专题商贸展贸活动,促进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新型消费,激发消费活力。旅游综合竞争力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7.85亿元,增长12.5%。

开拓外需市场。着力改善外贸环境,自贸试验区申报成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有新进展,落实出口退免税401.1亿元。拓展国际市场,开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道,鼓励企业在国(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参加国际展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业态,跨境电子贸易进出口13.1亿元。全年商品出口总值727.15亿美元,增长15.8%。实际使用外资51.07亿美元,增长6.3%。对外投资31亿美元,增长70.7%。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围绕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改革作为根本之策,全面展开13方面226项改革事项。

加快行政领域改革。从政府自身改起,大幅度简政放权。动态调整99项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公布10个部门权责清单,推进居民办证制度改革,95.7%的行政审批事项可网上办理。开展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取消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新设立市场主体增长28%,注册资本增长108.7%。

加快财税领域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全口径政府预决算编报体系,将所有财政性资金收支预算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公开部门“三公”经费预决算,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完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广州财政透明度排名全国第一。坚持科学理财,增收节支还债建设并重,2013年下半年以来化解存量债务800亿元(其中,市本级552亿元,区248亿元),存量债务削减26.7%,有效化解系统性政府债务风险。全市一般债务率15.5%(市本级13.5%)、专项债务率26.4%(市本级25.7%),债务率处于较低水平。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或降低1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通过减税清费为企业减负285.5亿元。

加快投融资领域改革。创新金融平台,南沙新区金融改革创新15条政策获批,国际金融城入驻一批金融机构。新设法人金融机构12家,新增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企业36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突破1000家。与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新增一批社区及农村金融服务站、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普惠金融机构。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手国资国企改革总体设计,将65户直接监管国有企业整合成32户,推动上市公司重组整合,推进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筹建国资发展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加强国资监督管理和廉洁建设。

三是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经济增长理念,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为广州长远发展增添后劲。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加快推进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出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等系列措施,开展专业批发市场转型试点,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特别是金融、物流、会展发展较快。工业发展稳中提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万亿元、增长7.9%,汽车、石化、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增长8.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业态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农业发展平稳,增加值237.52亿元,增长1.8%。

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城市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启动财政科技经费、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倍增计划,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发展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伯明翰大学广州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挂牌运作,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运算速度连续4次全球第一名。现有国家级实验室28家、工程中心18家、质检中心10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吸引信息产业总部落户,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001.36亿元,增长9.1%。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14589件、授权量4590件。

四是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品质。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环境治理,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白云机场扩建、南沙港三期、国铁、城轨、地铁、高快速路和市政路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机场第三跑道竣工,贵广、南广高铁和广乐高速、肇花高速花都段、新化快速南段建成通车,海珠有轨电车试验段开通,同德围南北高架路、金沙洲大桥拓宽、洲头咀隧道、花城大道东延线及立交等59个路桥项目竣工。新开100条公交线路,新增1000台公交运力,新建50公里公交专用道。推进一批科教文卫养老政法等设施建设,“四馆一园”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南越王宫博物馆(一期)和9个儿童公园建成开放,少年儿童图书新馆即将开放,惠爱医院江村院区扩建工程完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开展空气治理,实施燃煤机组超洁净排放改造,完成一批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工作,淘汰1016座小锅炉和8.7万辆黄标车、老旧车,新增管道燃气用户32.2万户,中心城区基本建成“无燃煤区”,会同周边城市开展联防联控。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82天,占77.5%,增加22天,PM2.5年均浓度下降7.5%。开展水环境治理,推进市内河涌和广佛跨界河涌整治,新(扩)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城乡自来水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北江引水、北部水厂一期抓紧推进,珠江广州河段平均水质为Ⅳ类。开展垃圾治理,启动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工作,推广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改造56座垃圾压缩站,3个资源热力电厂开工建设,逐步破解“垃圾围城”难题。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减少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利用率达85%。开展生态园林建设,建成岭南花园6个、绿道300公里、生态景观林带129公里、生态公益林10万亩、4个湿地公园,完成森林公园和市内公园升级改造,“花城绿城水城”格局基本形成。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强化规划引领,推广“三规合一”成果,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867个行政村规划,推进重大平台核心区控规。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查处闲置土地93宗、434公顷,查处违法用地1228宗、涉及耕地5458亩。开展“三旧”改造,加快成片连片改造,盘活“烂尾楼”35宗,整治37个城中村安全隐患和448个专业市场管线,城市面貌出现新变化。

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完成314个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城管综合执法,提高市容景观管理水平,集中整治乱摆卖和占道经营,拆除违法建设110万平方米、违法户外广告3.1万平方米,查处违法施工2720宗,整治“群租房”2.2万套。推进平安广州建设,开展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整治,保持高压打假治劣态势,破获食品药品类犯罪案件768宗,推动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新增1110间学校食堂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组建反恐力量,组织“六大专项”、“雷霆扫毒”等整治行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治安类警情下降8.9%,群众治安满意度持续提高。

五是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高度重视民生,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3%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组织职业培训,应届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3.3%,城镇新增就业27.08万人。完成2998人积分入户。筹建保障房(含租赁补贴)1.56万套、基本建成1.96万套,改造农村泥砖房和危房9000户,着手建设来穗人员公租房。五险参保人数达2649.7万人次,连续8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突破3000元,农转居人员养老金提高9%。改造升级农村敬老院和413个老年人活动站点,动工新建8325张养老床位。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教育发展,完成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异地中考,实施教育城建设和大学城提升计划,完善民办教育财政差别化扶持机制,9个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推进文化繁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启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扶持非国有文物保护,举办系列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完成惠民演出、免费门票、广电节目覆盖等惠民实事,基本完成《广州大典》编纂出版,音乐剧《西关小姐》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广镇村医疗一体化管理,开展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组织全科医生培训,推行家庭医生契约服务,组织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应急机制,防控登革热、埃博拉、禽流感等疫情。推进人口计生服务工作,落实单独二孩政策。发展体育事业,举办10余项国际体育赛事,30个小型足球场、36个“一站两点”、公共体育场馆优惠开放等惠民实事全部完成。

加强“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1.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增2.1万亩标准化菜田。发展现代农业,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10.9万亩。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成集体经济“三资”交易平台。建设27个美丽乡村和3个名镇、41个名村。市财政安排4.85亿元扶贫,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成效。

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广州奖及2014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暨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大会,成立广州-奥克兰-洛杉矶三城经济联盟,广州成为世界大都市协会亚太地区总部所在地并当选首任联合主席。开展经济普查,普法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少数民族服务体系。推进梅州、清远、湛江帮扶,对口支援新疆喀什、西藏波密、贵州黔南等地区成效明显。国防动员、海防和打私、双拥和优抚安置、宗教、司法行政、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侨务、对台、贸促、口岸、应急、气象、地震、民防、审计、统计、参事、文史、档案、保密、修志、仲裁、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六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增强政府行政效能。实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听证目录和专家论证办法,政府决策更加科学透明。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8.65万条、依申请公开事项8939宗,市政府定期组织新闻发布会,开通市政府常务会议数据库网页。整合34个部门和各区的55条热线为“12345”政府服务热线。推进依法行政,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5项,制定政府规章13项和规范性文件27项,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337宗。高度重视各级人大代表议案决议、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全年办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建议373件和政协提案510件,办理质量不断提高。继续推进2012年2件和2013年1件议案决议的办理落实,加快“珠江黄金岸线”建设和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深化“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清理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三公”经费较上年减少23.4%,实施公共服务廉洁化“双十部门、双百实事”工程。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批违法违纪人员受到惩处。广州被《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4》、《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估报告》评为第一名。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广州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GDP未能完成预期目标,这既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对经济运行规律把握不够好的主观原因。经济增长亮点少,工业投资规模小,缺少大项目支撑。产业层次不高,金融、总部经济、科技和人才存在明显差距,新兴产业处于初创时期、体量不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劳动力、土地综合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未来几年偿债量较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市政配套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风险依然突出,大气、水环境治理和垃圾分类处理任重道远。防控登革热等流行性疫病存在薄弱环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社保、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依然较多。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腐败问题时有发生,少数公职人员不勤不廉现象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牢记责任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担当,扎实有效解决问题,不辜负人民群众的厚望。

二、2015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围绕适应经济新常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泛珠三角合作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决定,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深切期望。我们要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国家大战略中找动力,从区域发展中找动力,从全球发展要素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中找动力,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巩固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实施城市创新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法治建设,突出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华南交通枢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可比口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商品出口总值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0.2%、1%、1%和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广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要围绕激发市场活力,以经济改革为抓手,以城市创新为动力,以克服短板为突破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推进南沙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争取启运港退税、汽车整车转口保税、汽车平行进口、跨境人民币贷款、离岸数据服务等改革试点,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措施,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继续简政放权,再调整一批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实施权责清单,推行审批事项联网通办,完成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推行“三证合一”工商登记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深化财税改革,贯彻落实新预算法,推进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完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完成“营改增”扩面任务,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体系。深化投融资改革,出台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推进企业上市“双百工程”,鼓励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创业及股权投资市场。深化国企改革,实施“清单管理”国资监管模式,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强化资本运作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发展,构建集群集聚集约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做优十大重点产业,打造产业高地。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电动汽车,培育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基地、再生医学等一批高端项目,加快航空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移动互联网创新产业基地、国际生物岛、国际健康产业城、国际创新城、全生物降解塑料等重大园区和项目,重点发展手机游戏、可穿戴电子产品、高端医疗器械、高端金属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产业。促进新业态发展,加快建设新业态总部经济产业园、汽车服务业产业园、融资租赁产业园等15个示范园区,发展工业机器人、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3D打印、大数据应用、卫星导航、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推进传统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基本完成“退二进三”任务,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专业批发市场向展贸化、信息化、标准化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总部经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继续推进财政科技经费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倍增计划,以“一区多园”模式统筹科技园区发展,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组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引进和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广州超算中心应用推广,实施羊城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推进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和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知识产权枢纽城市,设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完善金融机构主体体系,争取新设一批新型金融机构,重点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和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举办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出台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扶持政策,探索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创新业务,促进新型金融服务业态的集聚发展。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加大总部企业引进力度,实施总部招商行动计划,建立总部企业协调服务机制,加紧在建总部项目建设,吸引航空、会展、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装备等一批总部项目落户;培育本土总部企业,推进华南地区大中型骨干企业新业态总部基地建设,发展泛珠总部经济区,支持楼宇经济提升发展,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和老字号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企业航母”。

(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发挥“三驾马车”均衡拉动作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抓住国家推进消费升级的机遇,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促进网上购物和农村电商发展,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办好广州国际美食节,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休闲和时尚消费。着力打造商贸平台,组建国家级珠宝玉石交易所,设立华南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物流标准化试点、餐饮业转型试点,强化消费集聚功能。拓展广货市场腹地,积极参与珠江-西江流域经济带、珠三角、泛珠三角合作,推进广佛肇、广清一体发展,开展高铁沿线城市展销活动,继续推行“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展贸活动,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潜力,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增长机制。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强化重点项目带动,推进156个基础设施、产业、民生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年度投资1180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举办“新广州·新商机”招商推介活动,利用广交会、达沃斯分论坛等平台拓展招商渠道。扩大民间投资,推出一批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在准公益领域面向民间资本开放,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推动投资便利化,实施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引进国际高端会议展览,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关检合作“三个一”、 口岸管理“三互”等试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保税物流、租赁贸易、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鼓励企业赴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参与海外工业园区、经贸合作区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大宗商品进口。推进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中新知识城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等合作项目,组织开展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拓展国际友城交流,深化穗港澳台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发挥南沙、黄埔、增城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引擎作用。南沙要用好用足国家战略政策,抓住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双重政策优势,谋划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投资、贸易、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加紧实施金融创新15条政策,落实部际联席会议15条支持事项,抓紧推进港口、地铁、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航运金融、物流和海洋经济,迅速壮大经济体量,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黄埔要抓住区划调整的契机,以“两城一岛”为核心,抓紧推进中新知识城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电子商务、检验检测、智能装备、港航服务等专业园区建设,发展知识经济,打造知识产权枢纽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高地。增城要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加快牛仔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低碳总部园、电子五所、健康医疗综合体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中小微金融服务区和普惠金融,快速提升经济实力。同时,空港经济区要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外贸展示、飞机维修制造和租赁等临空产业。

(三)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城市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关乎城市未来。围绕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和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科学规划,注重长远,打牢基础,重点推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3个空港项目、5个港航项目、9个铁路工程、6条城际轨道、11条地铁、11条高快速路和130个市政道路项目建设,推进白云机场噪音区治理,新建一批公交设施和停车场,抓好与周边6市58个互联互通重点交通项目,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四馆一园”、海事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南粤先贤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华侨博物馆、第三少年宫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市属三级医院建设,加快政法设施建设,推进老人院、日间托老机构等养老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扩大“三规合一”成果应用,加快重大项目规划审批和用地保障,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更新改造步伐,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现城市岭南文化特色,推进同德围、金沙洲、罗冲围、国际金融城、大坦沙岛、广钢新城、广纸片区、鱼珠旧城、海珠生态城等成片连片改造项目,支持历史街区活化利用,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开展垃圾处理、管线下地、消防隐患、管道煤气和安全用电整治行动,加强对乱摆卖、“三非”外国人、出租屋集中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开展专业市场整治行动,推进安全隐患整改,改善城市面貌。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5个万亩蔬菜生产基地、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海鸥岛生态旅游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建设。深化农村改革,铺开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深化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实现生态公益林补偿全覆盖。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名镇名村、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开展农村土地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新一轮市内农村扶贫工作。

强化空气和水环境治理。开展清洁能源和火电机组改造,推进“无燃煤街(镇)”创建工作,完成7台燃煤设备超洁净排放改造,完成水泥企业降氮脱硝及除尘改造,淘汰7.77万台黄标车及老旧车,增加管道燃气用户50万户,加强建筑工地和煤、沙码头扬尘管理,完成60%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治理,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提升空气质量。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流溪河水源地保护,推进16条广佛跨界河涌整治,新(扩)建16座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5%。新建12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6%。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北江引水工程、北部水厂一期及牛路水库工程,完成农村自来水改造,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北部旅游、中部休闲、南部滨水生态片区,新增生态景观林带80公里、绿道300公里、森林公园10个,推进生态景观工程,完成儿童公园建设。建立受污染工业场地清单,开展未批先建、无证排污、偷排偷放等整治行动,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提高环境质量。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四)统筹做好民生社会事业。政府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制度,推进“区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完成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加强抗战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送戏下基层,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覆盖升级,举办音乐金钟奖、戏剧梅花奖、纪录片节等大型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发展。发展卫生事业。继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开展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推进医联体试点,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加强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培训,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做好传染性疾病防控和应急救治。加强人口计生服务工作。发展体育事业。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推进“六五”普法,深化质量强市创建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展援疆、援藏、梅州、清远等扶贫工作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国防动员、海防、打私、侨务、统计、对台、应急、地震、民防、参事、文史、档案、保密、修志、慈善等工作。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水平,在来穗人员和城市公共服务人员公租房建设上有所突破,构建健全有序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失业人员、老龄人口、低收入困难家庭等的基本生活。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机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劳动力就业帮扶,保持就业稳定。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农转居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建立工伤保险待遇调节机制,制定残疾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办法,构建普惠型社会保险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居家养老指导服务平台。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

推进平安广州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违法行为,营造规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和社会共治,建设“食得放心”城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组织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提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维护市容环境秩序,整治“六乱”黑点,查处违法户外广告,重点打击违法建设,加强“五类车”治理。实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培育司法社工机构,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化社区矫正工作。防范和打击涉恐涉暴违法犯罪,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加大金融和通讯诈骗犯罪打击力度,动态监管重点地区和场所治安形势,加强地铁公交等重点行业技防物防建设,提升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本地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重点经营主体(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实施100%监督抽检,对食品品种(28大类加工产品、6大类食用农产品)实施100%监督抽检,累计抽检不少于23000批次。加大对农贸市场、食杂店等经营主体的日常巡查、监督抽检力度。二是促进和稳定就业。举办300场次就业专场招聘会,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5万人,实现广州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万以上,帮扶16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三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新建50个日间托老机构,实现全市所有街镇建有日间托老机构。四是提高特殊人群救助水平。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不低于650元,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从7月1日起,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100%达到当地农村上年度人均收入水平。五是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服务。为60万名高血压患者和17万名糖尿病患者免费提供首诊测血压、建立健康档案、随访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50元。六是加强城中村整治。推进城中村用电改造,缓解78个频繁停电城中村的用电难问题。新增城中村视频监控摄像头9000个,提高城中村的视频覆盖率。七是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新增50公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车快速通行能力;优化调整及新增公交线路50条,投放1100台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增加交通信号自动化控制路口40个,实现全市80%以上的路口自动化管理;加强对自动化设备的检测维护,确保设备完好率达95%;优化芳村大道等36条“绿波带”交通信号灯设置,使交通更加顺畅。八是加强住房保障。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37万套,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00户。扩大户籍家庭住房保障覆盖面,将户籍家庭住房保障收入线准入标准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3元调整至29434元。住房租赁补贴标准从每平方米20元提高到25元。九是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全面实施垃圾分类管理,继续推广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全力推进全市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新增无害化处理能力3000吨/日。十是加强社区文化康乐设施建设。建设34个社区小型足球场。推进全市12个街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

(五)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把政府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节俭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出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加强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健全地方法治体系。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定期通报办理情况。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理顺市、区、镇(街)行政管理权限。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的监督。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智库建设,完善公咨委制度,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有序参与。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进一步扩大行政权力公开范围,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公开“三公”经费,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扩大网上办事大厅与实体政务大厅职能范围,打造阳光政府。

北京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首都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对做好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新时期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首都的科学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开启了新航程。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努力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2%和8.6%;城镇登记失业率1.3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分别下降5.5%、4%和6%,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激发市场活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完成了110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70项审批事项,公布市级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总结推广优化审批流程试点经验,实施“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落实“蓄改增”扩围,总减税376.6亿元。制定实施全面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启动国企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和董事会规范建设试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步伐加快,北汽股份等3家企业上市,市属企业利润增长14.4%。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市场化,市政基础设施试点引入的社会资本来源落实七成。成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05亿元。平稳实施阶梯水价、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调整非居民电价、气价、热价,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了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整体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取得突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统筹抓好农村改革,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土地确权等取得新进展,“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试点全面启动。一系列放权、松绑、减负、惠民的改革“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和动力。

(二)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和功能疏解,提质增效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制定实施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的系列政策,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深入推进,示范区企业总收入3.57万亿元、增长17.2%,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2万件、位居全国首位。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端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六成左右。制定实施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向好。成功举办第三届京交会,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5.4%,实际利用外资90.4亿美元、增长6.1%。接待旅游人数2.6亿人次,旅游收入增长8%。顺利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得国际最高级别的专业博览会举办资格,正式进入全面筹备阶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落户北京。对口支援和帮扶协作年度任务顺利完成。

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决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与天津、河北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实施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首钢曹妃甸、张承生态功能区、中关村示范区与滨海新区合作等重点工作取得进展,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1532个。

(三)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制定实施人口规模调控工作方案,以功能、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全市常住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完成了人口调控年度任务。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面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各项措施,西北热电中心建成投用,改造燃煤锅炉6595蒸吨,压减燃煤280万吨,淘汰老旧机动车47.6万辆,基本淘汰黄标车,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主体工程。着力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再生水年利用量增长了7.5%。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首都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持续开展交通治堵,4条轨道交通新线建成通车,完成100公里道路微循环畅通工程,交通运行基本平稳。启动石景山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覆盖9 0%以上的社区村庄。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1531万平方米,环境面貌和秩序进一步改善。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建设顺利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有序开展,588个村庄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四)持续改善民生.首都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为群众办的27件重要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积极帮扶重点困难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2.7万人。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健全社会救助政策体系,104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顺利推进。积极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保障性住房竣工10.7万套、新开工10.1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205个,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608万平方米、农宅抗震节能改造9.1万户。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增城乡一体化学校20所、学前教育学位1.6万个。成立30个区域医联体,市属医院全部实现分时段就诊。制定实施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认真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积极推动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发展。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责任体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统筹反恐与维稳,扎实做好打防管控各项工作,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驻京部队在首都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落实市政府党组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制定70项工作制度,174条具体问题整改全部落实,“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出台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首次全面公开政府全口径预算,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公”经费支出预算降低12.7%,市级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的财政经费压缩40%。围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认真开展行政监察和跟踪审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腐败浪费行为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152件,政协建议案、提案1024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草案6项,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22项。

各位代表,申办2022年冬奥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中央申办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们成立了冬奥会申办委员会,确定了“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理念,完成了国际奥委会的调查问卷答复和视频答询,成功入围候选城市。积极参加国际奥协大会、国际奥委会第127次全会等重要活动,通过了7个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的场馆认证,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申办报告。广泛开展冬季运动和冬奥文化宣传活动,为申办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履行首都职责,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5周年庆祝活动和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相关服务保障工作。两项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我们在做好“四个服务”方面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全市各项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首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驻京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关心支持北京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去年全市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但空气中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实际下降了4%,相比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降5%左右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有关具体情况,市政府已向大会提交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各位代表,冷静审视新阶段首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不足和差距。主要是:人口规模调控难度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治理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城乡结合部整治亟待加强,遏制违法建设、非法经营等行为仍需加大力度,提高城市管理的法治化、精细化水平需要下更大的功夫;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改革创新有待深化和突破;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隐患,保障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在一些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当中,作风不实、效率不高、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违反党纪政纪问题、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改进作风和勤政廉政建设需要常抓不懈。问题所在就是努力的方向,人民期待就是工作的目标。我们将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2015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在首都经济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明显。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必须把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四个中心”的新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新目标,贯穿于全市各项工作之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法治政府建设,推动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出坚实步伐。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以上;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4%和2.5%,空气中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必由之路。要认真对接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牢固树立“三地一盘棋”的思想,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推进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逐一列出清单,拿出具体方案,尽快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疏解一般制造业,禁止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新建扩建制造业。加快疏解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大红门地区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对其他区域性批发市场逐步制定调整疏解计划。积极推动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向外转移和疏解,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和人员交流,探索共建大学新区、研发新区、创业园区和职教园区;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护理医院和康复医院;鼓励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周边地区建设养老服务基地,提高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

率先突破三个重点领域。制定实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对接协作年度任务项目清单,尽快取得新的成效。抓好京沈客专、京张铁路、京台高速等跨省市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促进区域重点城市公交“一卡通”。以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水源保护林、风沙源治理等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合作项目,推进京津冀保中心区过渡带生态建设。

立足合作共赢,推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一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新机场征地拆迁和外围设施建设,推动临空经济合作区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探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做好跨行政区、跨领域规划对接,推动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规划、标准、监测、执法体系,积极探索共建产业园区税收、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机制。逐步建立三地统一的企业产权、知识产权、林权矿权等市场化流转制度,推动制定跨区域的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旅游等资源共享,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

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协同创新支撑,以中关村和共建园区为依托,推动建设跨省市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联合攻关,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链条,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进一体化的技术市场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的联合培养,搭建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动力源泉。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继续简政放权。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给的给到位,把该管的管到位,给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留出空间、搭好舞台。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精简200项以上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许可类审批事项,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市级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实现审批规范化和集中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先照后证”,落实多部门联办机制,为企业准入提供更多便利。全面推广使用组织机构代码,推动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稳步实施财税金融改革。贯彻落实预算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扩大滚动项目预算编制范围,实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做好“营改增”扩围,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适时调整非居民气价、热价,研究推行居民阶梯气价政策,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落实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意见,推动设立中关村民营银行,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发展,深化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外汇管理等创新试点,支持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发展。完善地方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出台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实施规划和配套政策,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市属企业与中央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发展,完善法人冶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健全国资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把国有资本更多集中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扩大公共领域市场化试点,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轨道交通、镇域供热、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发挥首都金融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普遍性降费,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方位扩大开放。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定位,服务国家对外交往大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贯彻落实支持外贸稳定增长、促进贸易便利化政策措施,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进天竺综保区、平谷国际陆港建设发展,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扩大服务业开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研究制定促进境外投资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京港、京澳、京台合作,发挥侨务对外交流渠道优势。组织实施好年度援建项目,深入推进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工作,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协作。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根本举措。要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文化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聚集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快制定符合创新规律的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让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投入引导、创新环境营造三项工程,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发挥好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大数据平台、技术创新联盟等作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全面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国家创新战略。落实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争取一些关键领域和共性技术取得突破,打通技术转移、产品中试和推广应用三个环节,建设面向全国的新技术、新产品采购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发挥中关村主战场作用,深入落实“1+6”和“新四条”,积极争取国家新一轮试点政策,完善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机制,推动示范区高水平发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