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写景散文_经典写景散文推荐
散文的意境是散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形象交相融合,熔铸于作品中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写景散文,供大家欣赏。
经典写景散文:池塘
南方的村庄,大多门前都有池塘。家乡的村庄门前也有一口池塘。屋舍傍水而建。也许,这是先辈们立基选址时,考虑到风水因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蓄水聚财,繁荣昌盛;也许,这也是先辈们考虑到生活所需,临水而居,洗衣浇菜,用水方便。
然而,不管是出自何种原因,池塘,确实给家乡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和好处。池塘,也给家乡增添了许多灵动和生气。池塘,更像一面镜子,记录和摄人了家乡人的日常生活、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幻和历史演变的兴衰沧桑。
平日,家乡人在池塘里养鱼种藕,在家乡困顿的时光,给家乡人增加了些许微薄的收入,让家乡人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
黄昏,池塘成了家乡人硕大的盥洗盆。男人们在池塘边洗澡濯足,洗去一身的污泥和汗水;女人们则在池塘边洗衣刷物,洗刷一家的污垢和灰尘。
春天,家乡人从池塘中引水排水,灌田浇地,注入了家乡人的期冀和渴望;
夏天,家乡人在池塘里洗澡游泳,洗去了一天的疲惫和辛劳;
秋天,家乡人在池塘里采莲挖藕,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和快乐;
冬天,家乡人在池塘里捞鱼捉蟹,盛装了一年的积累和欢欣的回报。
昔日,池塘摄下过家乡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象:屋舍破旧,杂草丛生,蚊蝇乱飞,垃圾遍地;映照过家乡人愁容满脸、萎靡不振、衣衫褴褛的身影
如今,沐浴着中央关心老区建设的温暖春光,乘着新农村建设的和煦春风,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池塘,也将这一切都如实地摄取和记录了下来:
一幢幢漂亮时尚的小康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整齐美观;一棵棵精心护理的绿树,绿叶扶疏,姿影婆娑;一块块休闲娱乐场所新美如画,人来人往;一个个穿着时装的红男绿女,五颜六色,色泽鲜亮;一张张笑脸热情洋溢,幸福绽放
池塘本身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了:家乡人用砖石围着池塘砌起了一道漂亮的堤岸,像是给家乡的这面明镜镶嵌了一圈美丽的银边。
池塘更加清澈、明净了。每当风清日朗时,家乡清新美丽的村景映入池塘中,回倩倒影,犹如一面硕大的明境,摄入了家乡的美丽姿容。这样,水色天光,五彩斑斓,恰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家乡,每天都对着这面明镜在调试新妆!
经典写景散文:荷叶青青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边欣赏。
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手,说出一番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
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经典写景散文:每一棵草都会开
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草地里去。惊奇的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来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记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残疾,可有,可无。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容。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伤感。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时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然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开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