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贝壳海螺

2017-05-26

螺,在白垩纪以前就存在的一种腹足类(gastropod)动物,特别是指有一个封闭的壳,可以完全缩入其中以得保护的腹足类动物。想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贝壳海螺?下面让小编告诉你,请认真浏览哦哦。

世界上最大的贝壳海螺

唐冠螺。

唐冠螺(学名:Cassis cornuta):是大型海螺。贝壳大而厚重,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黄色,具金属光泽,形状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个角状突起。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外唇内缘有5-7个齿。这种软体贝类动物通常螺塔低,贝壳膨胀,体层丰满,一般具有结节、肋或纵胀肋。雌雄形态有别,喜栖息于砂底。大多数以海胆为食。因其内唇扩张如帽缘,体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足的背后有一个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厣,当身体缩入壳内后,可用厣完全关闭壳口。

主要分布于世界暖水海域,贪食双壳类软体动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台湾都有分布,常栖息在低潮线下。唐冠螺是四大名螺之

简介

冠螺别名唐冠螺,属于腹足纲中腹足目冠螺科,拉丁学名Cassis cornuta Linnaeus。冠螺是一种暖水性的名贵贝类,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它的体形较大,最大的长约30厘米。冠螺贝壳的表面为灰白色,并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在接近壳口的边缘处有很大的红褐色斑块。它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南部和南海诸岛附近的水域。

名称类别物种名称

唐冠螺中文别名

冠螺拉丁学名 Cassis cornuta

动物特征

冠螺大型海螺。贝壳大而厚重,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黄色,具金属光泽。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个角状突起。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外唇内缘有5~7个齿。

冠螺贝壳的表面为灰白色,并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在接近壳口的边缘处有很大的红褐色斑块。口面为肉色,具有耀目的光泽。贝壳大而坚厚,壳的顶端较尖,称为壳顶。自壳顶垂直向下有一纵轴在壳的中央,是为壳柱。围绕壳柱由壳顶一层层向腹面旋转,每旋转一层即为一螺层,各层间的界线称为缝合线,许多与缝合线相垂直的平行细线,称为生长线。最底的一个螺层特别发达,头部及足部主要藏在其中,叫做体螺层。生长线和螺旋形的肋纹交叉形成网状,每一层的肩部,都具结节的突起。体螺层的结节突起特别发达,呈圆锥状,螺旋部的结节突起在其下一层生长时全部或局部埋没,外唇翻向外上方,内唇则向内卷折。体螺层的开口,称为壳口。由于壳口狭长,内、外层都扩张为帽缘状,使整个螺体的外形就像<西游记>里唐僧所戴的帽子,所以又被称为“唐冠螺”。

分布习性

这种贝类动物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和西沙群岛。国外分布在东非沿岸、加罗林群岛、萨摩阿群岛、夏威夷群岛、日本南部等。暖海产种类、生活在低潮线以下的珊瑚礁内、活动较慢,常以海藻及微小生物为食,春、夏季节为繁殖盛期。通常栖息在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一般在黄昏以后至夜间活动,主要以棘皮动物等为食,消化能力很强。白天则埋入砂砾中,仅露出背部。

段经济价值

冠螺贝类家族的“四大天王”之一,它没有大法螺美丽的花纹,没有鹦鹉螺悠久的历史,但有强健的体魄,这也是美的体现,何况它还长得像唐长老的僧帽,所以“四大名螺”之首它是当之无愧的。

唐冠螺可分女王唐冠螺、火焰唐冠螺、侏儒唐冠螺、薄唐冠螺等主要品种。由于唐冠螺体大、庄重、大气,常被收藏者陈列在厅室,展示一种海洋文化。最大的女王唐冠螺,口径达26厘米,为目前世界上女王唐冠螺中最大者。外唇特有的黑色斑纹,显得分外典雅、神韵,故称“女王”,为唐冠螺中罕见的珍品。

肉可食用,壳供观赏,还可作为雕刻工艺材料。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

生长环境

冠螺生长不仅是由内在的条件决定,而且与周围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有利的生活环境使生长加速,不利的生活环境不仅生长的速度缓慢,甚至有完全停止生长的可能。环境对于生长的影响以决于温度、盐度和饵料等几个方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