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源演讲:中外教育到底哪个好
王渊源是在中国从事教育行业的美国人,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王渊源的精彩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渊源演讲:中外教育到底哪个好
我是“一刻talks”讲者,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的王渊源。今天在“一刻talks”,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不同教育体制的想法。作为新航道的副总裁,经常有家长或者学生问我,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好,还是到国外去求学。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才真的是深深感觉到他们问这些问题时的困惑和急迫感。
我的孩子是在北京出生的,他是半个美国人,也是半个中国人。那他应该在哪里接受教育呢?这也开始困扰着我。中国和西方教育体制的一些共同处和不同点。可以从各方选出一个代表谈起,比如说中国的孔夫子,西方的苏格拉底,这两个都是很优秀的老师。
孔夫子回答问题,苏格拉底提出问题
从表面来看,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教学方式都是通过问答、对话。他们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呢?孔夫子一般是回答问题,他提供答案;而苏格拉底他一般是通过提问题,让他的学生自己寻找这个答案。中国更多的是强调老师的地位,老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是答疑解惑,他是把知识传递给别人的;西方可能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去发现。
中国人对自己的教育体制抱怨最多的是什么?是应试教育,甚至有人说这都要怪最早的科举制度。美国人是怎么抱怨自己的教育体制?其实我们各个方面都抱怨,但有一个抱怨的非常多,很多人会说我们的教育体制太工厂化,一个学校“装了”很多学生,教他们一样的知识,甚至说这是从工业革命就开始的。大家抱怨这个,说明美国人很重视个人的特性。
5位中国老师和50个英国孩子的博弈
最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BBC播出的那个纪录片。它其实是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它拍了五位中国老师去英国一个很不错的中学,让他们教了一个班的孩子一个月,最后让这个班的孩子和同年级其它班的孩子一同考试,然后对比这个分数看怎么样。
这个中国班有50个英国孩子,而英国班最多有30个孩子;中国班一般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写笔记,学生记,很少有互动。英国班里面的孩子一般是互动比较多,经常是按照不同学习的进度分小组来讨论。中国班的孩子是早晨7点上课,晚上7再放学。英国班的孩子是更晚上课,然后下午三四点就没事了。
英国的孩子觉得很枯燥,所以他们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开小差;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所有的课当中,中国班的孩子考的分数比英国班的孩子平均要高很多。
BBC的这个纪录片,其实很难说明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当然我们首先得承认,这不是一个很科学的一个实验是吧?一个月也很难说明什么,一个班也很难说明什么,五位老师也很难说明什么。
如果我们要得到更有科学价值,更有统计学价值的数据出来,那我们必须要用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孩子,更多的老师。但这毕竟是一个纪录片,甚至是一个真人秀。如果说的低俗一点它的作用是让我们娱乐,如果说的高大一点,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思考。
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一个结论呢?我们可以说中国队赢了,是吧?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模式更好。我们也可以说就是这个班的孩子考出的分数更高。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思考,分数是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纪录片里面,中国班的课时比英国班的孩子要多一倍,如果英国班的孩子再加上一倍的课时,那他们的分数会怎么样呢?
我曾经以为我就是超人,总让内裤霸气外漏
我小时候有一个爱好,特别喜欢supper man。中国孩子喜欢孙悟空,外国孩子喜欢超人。我喜欢超人到什么程度,我差不多就以为自己是超人。上小学之前我基本上每天都会穿超人的衣服,包括那个内裤在外面,然后飞来飞去玩儿,父母还是蛮鼓励的,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能力的表现。
但是到了我该开始上学的时候,我母亲开始有点紧张,因为她想着你总不能穿着这个去上学。但其实我父母很少会强迫我去做一个什么事情,所以他们就想说服我,告诉我不要穿这个,说了很多理由,我都不听,我就穿这个。
但最后他有一个理由可能最终说服我了,他说其实王渊源你知道,超人他平时不只是穿超人的衣服是吧,他平时是穿什么?平时就穿西装,便装,他是一个记者是吧?我当时就几岁,但是我听了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上学的第一天,我是我们班里面唯一的穿西装的小孩儿。当然我里面还穿着超人的衣服,万一有什么情况,我就瞬间都准备好了。
那时候,我当过市长,开店赚了很多钱
我母亲不希望我养成先观察别人再去做的学习习惯,她更愿意我是第一个去尝试的。比如画画,画错了再画,写错了再写,她鼓励我在这种犯错误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因为她相信这样的学习态度会有更好的成长和学习的效果。她专门带我在我们州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有的是跟别的小孩在一起。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培养我有敢于去体验的习惯,培养我敢于去尝试,不胆怯的那种精神。我小时候上过的所有学校,都是非常重视体验和创造力。
美国的小学,基本上每个年级都是在一个教室里面,两个老师代所有课,不分科,一般是分主题的比如这个月我们学恐龙,通过学恐龙时代,了解历史和地理;通过化石也可以了解到考古。
我们的美术课可能那个月就画恐龙。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专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模拟的城市,小孩可以在里面自己开店做生意;我们还印了自己的钞票,那个时候我还被选上了市长。到了最后我的钞票也是最多的,不是因为腐败,确实是因为开店赚到很多钱。
美国小孩直接叫老师名字,这代表一种平等
我们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不叫老师,也不叫Mister什么的。这代表一种平等。我们没有学习成绩的考核,学校认为这个成绩不能代表一个学生,也不能代表他的进步。比如一个孩子考了100分,他之前就这水平;另外一个孩子考了60分,其实进度很大。100分那个孩子可能应该选更难的课,60分那个孩子可能是在挑战自己。
先别问哪种教育制度好,先明确你对教育的需求
回到我们最早提出的问题,中外教育体制的不同,我们该怎么面对,我们该怎么做选择。家长问该不该让孩子出国,其实我绕了一圈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许就是不对的。我们可以先放下这个问题,不给教育加中外或者中西这样的符号;我们先退一步来看,来具体分析我们自己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能够得到什么。
你想通过什么样的教育资源,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比如说我自己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通过教育,学到西方教育一直强调的那种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我也希望他能够通过教育学到中国教育体制一直强调的那种刻苦勤奋的精神。
我希望他能够学到我自己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学到的敢于体验、敢于尝试、敢于去创造的那种精神。当我有了这些具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后,那我就开始看,什么样的教育资源能够帮我达到我的需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