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励志经典文章

2017-01-06

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每个职业人都需要这样的励志文字或励志文章鼓励自己,那么职业励志经典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职业励志经典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职业励志经典文章:放下毫无意义的自尊

作者:陆JJ

我记忆里有一个姓赵的家伙,特别没皮没脸,以至于到了刀枪不入的地步。要不是去捏一捏,我真怀疑他的脸皮子是钢化的。

大概是大一下的时候,我去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做市场推广工作。那一年我正年轻,被市场推广这么一个“优雅”的词汇骗了,真正接触之后,才知道它一点都不优雅。

本来以为能在商界大展拳脚,其实就他妈让我发传单。

和赵刚就是那时候认识的,我们一起参与面试,一起被聘为市场推广专员,俩人负责整个中山公园片区的推广工作。

赵刚虽然长得黑,但是推广起来只能用猛来形容。第一天我们负责两条街,他10分钟就发完一轮了,我30分钟还没发完。我在这边望着对面的他工作的身影,这家伙见人就塞,逢人便笑,还是露齿的那种。从他身边经过的90%的人,都拿了他的单页。

我没那脸,放不下那架子,面对迎面而来的人流,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赵刚发完对面的,就跑过来帮我发。他告诉我做这行得不要脸才行,要脸就坏事儿了。话音刚落,便又冲出去发传单了。

我看着他手持单页,冲进人群里,像一阵黑旋风。我仿佛望见一个黑汉子拿着板斧,在人群里杀进杀出。

简直是推广界李逵。

第二天我俩在地铁站发,守着人流量最大的一个出口,逢人便发。大约每隔5分钟,人流便会有一波高峰。我站在出口,望见黑压压的人群过来,又尴尬得一塌糊涂,整个身子跟僵住了一样,反正就死活开不了口。赵刚依然发挥着他专业的推广人员素养,见一个发一个,见两个发一双。

地铁站因为有安保人员,所以我俩经常被赶来赶去。后来有经验了,专门躲在监视器的死角。

可因为地铁站人群走得很急,发传单的成功率比地面低很多。赵刚提议,直接在地铁里面发。

这简直要了我的命。事实也证明,我可能真不适合干这个。

我们把传单塞进包里,跳上地铁。赵刚一进去,立马开工,我连把传单拿出来的勇气都没有。

“您好,这是我司新的优惠课程,针对白领人士......”赵刚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发了,离我越来越远,我始终停留在原地,不知所措。

怎么说呢,那个时候自己仍旧带着一种不成熟的矜持,觉得那种活儿不是自己干的。就好像自己的身体里流着一种高贵的血液,所以不屑于,也不敢于做那样的工作。现在想想,那种自尊的确毫无意义。毕竟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拿了那份推广员的工钱,还假清高,反倒弄得里外不是人,还不如不做。

可能是在一起工作久了,我逐渐被赵影响,稍微放得开一点了。

后来,传单的工作不干了,但为了赚钱,我又和赵一起接了很多推广的兼职。办信用卡扫楼、定点摆摊、电话销售、活动路演,基本各式各样的推广工作都尝过滋味了。赵在这方面比我强多了,干得顺风顺水,但我始终做得不温不火。

或许是年轻人本有的骄傲天性,或许是自尊心作祟,过去的我,始终无法以一个低姿态,去面向一个陌生人。

那一阵每天下班坐地铁,最开心的事,就是庆祝自己成为一个正常的路人。

[2]

13年上海办过一个奢侈品展,我是其中某品牌策划组的实习生。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每个品牌的展位两边都会站着6名引导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尽可能地多拉些客人来展位进行咨询或者预约。展位的人气越旺,他们得到报酬越多。

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男生称得上特立独行。长相不错,可从头到尾很少笑。

其他5个人始终摆着令人舒适的,有温度的笑容。只他一人,面若冰霜。

组长见了,过去跟他说,让他保持微笑,他点头。组长转身离开,他仍旧是一副,全世界他最屌的样子。

组长劝了很多次,都没什么用。然后组长火了,站他身边不走了。

“你给我笑,不会笑就不要来这儿做。”组长斥责他。

训完话后,稍稍好了点。可持续了不到十分钟,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因为他的缘故,流失了好几个客人。

组长下最后通牒,告诉他,要么笑,要么走。他低着头,双方在那儿僵了2分钟。

“你走吧。”

组长刚说完,年轻人直接用脚踹了边上的柜门。

于是,双方争执,事件逐渐升级。后来保安过来,才把那年轻人拉开。

最后,那个男生赔了500,被保安请离了展会。

后来公司的人事在吃午饭时聊起这个男生,说他好像是名牌大学的。众人不信,人事跑到座位上把那人的简历又调了出来,大家才信了这事儿。几个人在那儿一边吃饭一边闲言碎语,说那家伙素质怎么怎么低,最后还怀疑他的简历是不是伪造的......

好吧,其实这事非常好理解,甚至他的那种心态我也能感同身受。

他一定在想,老子接受高等教育,难道就是为了给你们这群渣渣陪笑的?过去的我,简直和他一样,都是踹着那点儿仅有的自尊和骄傲,把自己视为流落人间的天之骄子。获得的唯一结果,就是什么都干不成。

尤其是理性一点来看,个人占据了职位资源,却没有输出应有的职位价值,这事说白了损人不利己。要不就别干,要不就好好干。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如早点闪人,好让别人来拉。

[3]

上个礼拜,我去北京参加了一次编剧圈内部人士的线下活动。像我这样的编剧雏,原本是挤不进去的。

可还好我试了一试,把作品集还有简历来回打磨了一礼拜投给活动主办方,终于收到了活动邀请,也算是傻逼有傻福。

那天活动,有一个环节的主题是“编剧经纪与IP剧”,供个人与影视公司对接。说白了,就是给年轻编剧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可以在交流区拿出作品,和影视公司的人交谈、接洽。如果剧本出色,能够直接签约。

我记得那天我一直提醒自己,保持最佳状态。为了保持亢奋,还不停捏自己手臂。

但是整个交流区,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当天去的也有知名编剧和职业编剧,他们和影视公司早已熟络。我都还没开始,已经有很多人坐着谈笑风生了。主持人提示说这个环节只有15分钟,大家要把握好机会。

他的话就像扭了我身上的发条。

我深呼吸,活跃脸部肌肉练习微笑。同时大脑开始通过关联神经向器官和肢体发出信号,各单位务必保持亢奋,保持活力。

我拿着作品,开始游走于交流区的一张张桌子,一口一个“老师您好,抱歉打扰了,我是......”。

大部分的前辈都非常热心,甚至给予我专业性极强的指导。当然也有热恋贴冷屁股的情况,也有冷场的情况。

嗯,虽然最终未能签约(本就是奢望),但其实直到走出会场,真正让我开心的是,我终于能对这个世界敞开心扉了。

我不再是当年发传单那会儿,原地发呆的年轻人。

我也能放下不知所谓的自尊,开始真正投入到和生活,和世界的拼杀中去了。

[4]

有关“自尊”这个命题,我之前有想过。

年轻人,最有资本谈自尊,也最没有资本谈自尊。

有资本谈,是因为他们足够骄傲,因为他们气傲心高。中年人不常提及远大理想,而年轻人常把梦想放在心里日日记牵。中年人从早年的理想主义蜕变为了深沉的实务主义,年轻人仍旧在理想主义的银河里游来游去。

有人问他们,你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常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是啊,真的是好句子,华丽得无以复加。可是,如果现实允许,谁又会只对眼前的苟且情有独钟。

手执理想,心怀自尊,这些事,年轻人最为擅长。

同时,他们也最没有资本谈自尊,因为他们除了自尊,一无所有。当一个人一无所有,而只有自尊的时候,自尊就变得没有依附,自尊就称了垃圾站里的废品,成了虚无的泡沫。

关于自尊,有一个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的。其中有一个观点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成功对个体的意义。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自尊的前提是成功。

如果没有成功作为前提,那么那种自尊是什么?是自卑?还是自负?

自尊还有另一个方面,期望从他人、集体、社会获得尊重。如果没有成功作为前提,那么便失去了吸引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自尊,不是一种健康的自尊,有绑架、强迫的成分在里面。

这本就是一种畸形的自我意识。

自我尊重与他者尊重的产生,并非来源于那个人,而来源于那个人所做的事。

若是没有创造那件有价值的事,那么人类的自尊永远是廉价的,和自嗨无异。

[5]

年轻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是放下可怜的自尊。

当你一无所有时,你的自尊便什么都不是,它就像穷困时兜里仅剩的几个零钱,你无法揣着他们过上完整的日子。

当你变得有价值,你的自尊才会变得有价值。

符合世俗认知与定义的,目前社会上最成功的那批人,他们很早之前就不提自尊这件事了。

再说回赵刚,那个推广界的李逵。

上个月给他打电话,他已经是某电商公司的区域经理了。这几年也都在做推广,到处飞,到处推。京东、美团、阿里的地推团队他都加入过,后来自己组建了推广团队。

他到底有多能推,之前已经提及了。但除了工作状态之外,他还有颇为私人的一面。私下很安静,也像半个文艺青年,有时双休日还会看展。我问过他一次,做推广的时候,就不会紧张、脸红、尴尬么?

他是这样说的:“刚开始我和你一样,后来想通了,我只是在为企业提供价值,因为我发的每一张传单,都能产生价值。每一张传单,都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基石,这件事其实不容易。我他妈也是人呀,我也不喜欢逢人见笑,点头哈腰的样子。我当然知道人要脸,树要皮。私下里谁爱干这种事!可推广的活儿,是工作,是职位,最不能矫情,一矫情,就完蛋。没办法,学历低,只能从这一行开始干。”

放下毫无意义的自尊,才能真正地开始。

如果只是像一个局外人那样封闭内心,那么这个世界对你而言,也是封闭的。

要扎进生活的泥土里,扎得很深很深。

那些地方很黑,没有阳光。你甚至会遇到不知名的生物,它会有危险。

但与黑暗缠斗,人才能快速成长。彷徨、尴尬、迷失,这都很容易发生。

等你破土而出时,你会惊讶于自身的微妙变化。

惊讶于一件事:啊,原来我还能拥有如此多的可能性。

原来,只要放下一点东西,今天的我,就能和昨天不同。

职业励志经典文章:职场人常有的9个消极思想

菲茨杰拉德曾经写过:“每天早晨醒来,眼前的这个世界都充满了无法言喻的傲视万物、壮怀激烈的意味。”少年人嘛,从来不缺理想、信念、才气,只是在通往自我成就之路上会遇到阻碍。

公司里的“老司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是“又爱又恨”,“爱”他们的才华横溢,“恨”他们的“青涩纯真”。每一个年轻人都期盼自己成为不一样的烟火,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会不解为什么成年人的世界如此复杂曲折。但讲真,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面目可憎。只是他们会告诉你,甭管你多才华横溢,如果你不能克服自己的孩子气,别人拿到100分的时候,你就只能拿到一个大大的“刚好及格”。以下,Enjoy:

你想着:没有功劳还有苦劳

职场:一切都是结果导向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想法是没有办法在职场上为你开疆辟土的。学生时代我们目标单一,为了升学玩命读书,反正跟随众人大方向总是错不了。但是,如果一份工作做到最后你只剩下疲劳,那基本离“走人”不远了,因为你没有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不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甚至勤奋都没勤到点子上。

真正的point应该在于,工作也是需要“逻辑”的。探究任务背后的刚性需求才是根本所在,这就是“做了”和“做到”的区别。

“老板要求一个活动邀请到一百位参与者,我吭哧吭哧不吃不喝发出去几百封邀请函,最后仅仅收到个位数的回复,这件事能怪我吗?”

答案就是:“不怪你还能怪谁呢?”有没有考虑到参与者的刚需?他们为什么要来参加你的活动?如何让参与者和组织者达到双赢?为什么你认为你的活动棒呆然而回复寥寥?有没有合作方可以更高效地和你“一拍即合”?

思考问题靠的是头脑,执行任务靠的是手段。不要认为“疲劳”是勤奋的代名词,就像是于小戈在讲述职场竞争时所说的一句话:“一切没有产出的努力,都是浪费资源。”新手和“不思考”之间不能画上等号。

你想着:我咋知道怎么办啊?!

职场:让老板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我们经常碰到一种情况,同老板沟通方案,他经常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看着我们,好像在说:“这种决定难道要我做吗?”而我们却无辜地想:“我们怎么敢做决定?!”

没错,有些事情你是不知道怎么处理更好,但并不代表你就啥都不用干了——你要做的应当是提供各种方案,并陈述你的判断以及原因。

同样是装修办公室,A跑去问:“老板,你想装修成什么样的?”B却能够说:“老板,这里有几种风格可供挑选,比如地中海风格,比如小清新风格,比如霸道总裁风格,比如KTV酷炫风格,之所以提供这几种方案,原因是预算/风格匹配/实用性……”

如果你是老板,这两种员工,你觉得谁更好?员工要懂得帮助老板减少时间浪费,筛选备用方案。封闭式的问题永远比开放式的问题省时的多。成为企业员工,要尽量帮助上司减少思考成本,专注攻克主线任务,不然他为什么要请帮手来完成工作呢?

你想着:不懂咋还不能问了?

职场:这里不是学校

我们总觉得:“伸手不打笑脸人。”只要自己带着笑和温暖请教别人,人家总不可能会拒绝我们。是的,没错,一般人都不会拒绝你,但是会烦你。如果养成了一种求助惯性那会更加可怕。

如果你不理解,我们换一个学生时代的例子:

你学习超级好,身边坐着一个学习比较差的孩子,性格好,但是每次都爱跑来问你,有时候还一脸愁容:“不好意思打扰你了,但是我还是想问一下……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是不是觉得一两次没什么?那把这种情况乘以十次甚至更多呢?尤其是现在的社会,整体节奏加快,再有诚意的请教都需要他人腾出自己的工作时间来帮你。时间一长,只会让人怀疑你的学习和观察能力。

一开始有“老司机”带你上路,但你要不要自己多想想办法加速自己成长的时间呢?职场新人始终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乔布斯说过:“优秀的员工只要告诉他要做什么事,要什么效果,他就会想办法搞定。”同理,越是出色的人,越是善于在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将事情做好。不懂的事情学会自己解决,独立思考,如果你的脑细胞真的山穷水尽了之后,再去求助别人。

你想着:为神马我老要参加无聊的social

职场:交际圈的重要性堪比专业技能

Facebook的一位工程师聊起自己的职场交友观的时候曾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之前竞赛、程序比别人写得快那么一点,于是就可以不在乎圈子和关系。到了最后我才意识到,当一个工程师做到了上面的级别,你代码能力的重要程度指数型下降。”

很简单,职场里的交际哲学就是人的哲学。比如各类团建……年轻人们容易觉得只要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做了就好像人格被粉碎了一样。从大学时代被人拉去讲座花式填坑开始,年轻人就厌倦了各种自己不感兴趣的团建场合。但是自我的交际圈就是煮青蛙的温水,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自己和各个部门的人沟通逐渐变难,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跟你不熟……

尤其是当我们逐渐开始负责跨部门的交际任务,和同事们打交道的领域慢慢变多。为了提高效率,这个时候,日常团建建立起的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不然,你如何跟上快速推进的工作。

扩大交际圈是一句很简单的话,相信许多年轻人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然而第一步,就是答应去你们公司的下一次团建吧。

你想着:累了烦了,还不让叨叨两句?

职场:没人喜欢负能量爆棚的人

任何团队中,负能量的传播者都是让人讨厌的存在。尤其是这些人会分散在办公室的各个角落,他们就像是散发着黑色烟气的小鬼儿,一直向团队传达负面信息。比如在微信群里吐槽两句:“我的妈呀,我真的要做不完了。”“这活儿太多了!简直了。”

不要认为职场里每一个人都应当接受你的疲劳和抱怨。就好像,如果你的朋友一直负能量爆棚,你也会觉得这个人怪怪的。而且通常负能量满满的人,很难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这些黑色的情绪会阻碍一个人出色地完成工作。

下次跟人抱怨之前,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要变成隔壁工位那个爱叨叨的家伙吗?

你想着:活儿干太快,就会接更多事

职场:实践是提升能力的唯一途径

许多年轻人在进入职场前,看到许多的前辈攻略,认为工作完成快了,就会导致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呢?

难道能力是通过中规中矩的工作提高的吗?著名的语言学家曾经提出过有关人类“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个区域存在于我们幼年时期学习解决问题的阶段,界定在“儿童已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帮助儿能达到的潜在发展区域”之间。说白了,就是需要人帮一把,才能习得的技能,而儿童时期的我们,通过习得这部分的技能,进步的最快。

进入职场的道理与这里相似,如果我们效率够高,完成了额外的工作,本不属于我们工作区域内的内容就会成为我们“最近发展区”的事情,获得的额外技能就是我们真实能力的增长。我们总说复合型人才,跨行型的鬼才是当前的需求趋势,但是那些希求转型的人为何屡屡失败,原因就在于之前练得太少。

你想着:我是来创造奇迹的

职场:小事不成,何以谈大事

很多初初参加工作的人,都认为“俺天下第一”,要干就干个大的。小事儿不要烦我,完全是我通往牛掰路上的挡路石。

但凡领导让你做些基础性工作,小到准备后勤物资、改改错字,那完全是浪费我的时间。一心只瞄着出彩的活儿,说我就只应该干这种活儿。

但问题是,你能写哪怕只是条理通顺的稿子吗?可能也并不行。事实经常是我们新手上路,将过多的精力专注在“让别人刮目相看”这件事上,其实最后手头上的事情都没有做好。

真正的“奇迹”永远来自于长久的积累和自我打磨。

你想着:工作就是我的作业

职场:主动型人才永远不会这么想

这种想法其实就是:等着别人给你布置任务。我们经常习惯了别人告诉我们做什么,老师说完成十道题我们就做十道题,老师说考试我们就考试。

但是真正进入职场,不会有上司每天出现,说今天要交一份报表,三个PPT,他们只会规定一个长线目标,至于每天如何分配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在工作中,上司永远希望我们能够做proactive的人(预先主动做事),而不是推一下才走几下。

否则,工作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常说能者多劳,这在学生时代是精英思维。比如老师会说:“想要考清华北大的孩子把这道题做做看,能者多劳。”于是自认为不是天才的人就放任自己了,进入工作,这种心态会让你的能力提升速度慢到爆炸。因为真正的能力需要现实进行打磨和演练。工作不是作业和负担,最终你都要成长起来,独当一面。

你想着:汇报太麻烦了

职场:按时汇报>结果不好>不汇报

小的时候大家都有这种经验,如果忘记带作业了就去请求课代表别记自己名字就行。但是这种学生世界的“偷工减料”亏的是自己,进入职场,亏的就是公司。

有的新手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可能没有完成任务,于是私心一动,想老板那么忙估计也注意不到自己一件小事没完成,因此就不进行工作汇报了。

然而实际上,公司的每一步计划都涉及到与他人的配合和衔接,每一个环节、每一件小事都会影响整体的变动。“瞒着不说”这种心理很有可能会拖累整个项目的进度。亦有人说,我这不是憋着在想解决方案吗?但如果你真的已经无法解决的时候,还是需要跟同事或者领导商量是否需要另行寻找可替代的方案(这跟前文提到的向他人求助的情景可不一样哟)。

总体来讲在职场:按时汇报>结果不好>不汇报。

毕竟没做好及时讲了还可以启动紧急预案,如果不说,拖到最后,倒霉的是一群人。

在斩获自己想要实现与守护之物的路上,愿你能始终保有少年人的热情与勇敢,亦能有成年人的隐忍与柔韧,并且不被这世界所束缚。

职业励志经典文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作者:Bella

职场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稍稍遭遇否定就一蹶不振,一被批评就“蔫”了下来,遇到challenge就全盘否定自己,甚至被骂一句就产生“不想干”的想法。

很多人把这样的状况归因于没有遇到一个慧眼识珠的好boss,甚至会产生辞掉工作换个老板的想法,但往往发现同样的情景仍会在新工作中上演,因为让你委屈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别人的态度,而在于你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

1

收起玻璃心

是上司对你的期待

滴滴总裁柳青在谈到2016年对团队的期待时,第一点就是希望团队要有“心力”——放下玻璃心,换一个钢的、铁的回来。

“在营销团队和市场团队,我一直很苛责的,他们递过来的上面的产品基本都被打回原形,从来都是讲不好,很少很少鼓励。我们一定要突破,在品牌上做突破,在营销上做突破,不能再被人看为是很LOW的品牌,不能只跟补贴在一起。

要求员工心理强大,是很多老板的共识。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彭蕾在一次会议中发表自己对于“什么是合格人才”的看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皮实”。

“第一,就是足够聪明,包括智商和情商,要有直觉、充分发挥感性的力量;第二,乐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只有眼光长远才不会计较眼前的困难;第三,皮实,就是不要有玻璃心,一碰就碎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很难有谁会顾及到彼此的情绪;第四,懂得自省,有时候尽管不是你的问题,也需要你为这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计较孰对孰错。

可见,负能量和玻璃心的员工是不受欢迎的。有时,这些坏情绪的滋生连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其产生的危害却是不可忽视的:不仅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

2

批评是“负面反馈”

帮你看到进步的空间

乔布斯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发现了很多才华横溢、不甘平庸的A级人才。“假如你找到真正顶尖的人才,你不需要悉心呵护他们自尊心。因为这样的人知道自己很棒,心思全都放在工作上,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工作表现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才是对于员工真正有益的管理方式呢?乔布斯的做法是,当员工犯错误时,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哪里做得不好,用无可置疑的方式告诉他们“你的工作不合格”。这是让人快速成长的途径,也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抛弃了玻璃心,拥有更坚强的内心,你会发现自己得到很多好处:当领导完全放手把工作交给你时,或许正是源于你们之前一遍一遍地沟通、试错而产生的信赖;当老板对你的进步竖起大拇指说“干得漂亮”时,你是否觉得从前那些被虐、被骂的惨痛经历都有了新的意义?

所以说,那些打不倒你的东西,终将使你更加坚强!如果老板对你冷漠得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时,才是真的危险——你已经被边缘化了。

即便你工作成绩不错,也不能松懈,应该挑战更高难的目标。以严苛的企业文化著称的Amazon里流传这样一句话:“你并没有那么好,你还可以更好!”其实对于每个职场人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3

太情绪化=难担大任

企业需要真正做事情的人

四年前,我和姐姐一块儿创业。招人时,姐姐有一条硬性标准——太情绪化的员工不能要。她的理由是:每天需要同时处理很多事情,需要为事情的进展及结果负责,而不是为员工的情绪埋单,她甚至无暇顾及到严厉的批评和无情的否定对一个人造成的伤害,因为创业公司要想活下来,需要的是不断完成的目标以及能够管理自己情绪的高效团队。

对于员工来说,情绪化是职业发展的大敌,因为太情绪化的员工难担大任。情绪化的员工不仅影响自己能力的发挥,还会为周围的同事散播负能量,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一点是职场最为忌讳的。

对于团队领导来说,很多时候要面对的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甚至连退路都没有的情况。这时,你能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去影响和带动别人,与团队一起努力走出低谷。

4

如何面对批评?

你要做的有这些

否定、批评在职场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当你的心灵受到创伤时,你可以按照下面的三个步骤来重新审视自己。

调整心态,从一种对抗的逆反心里变成虚心接受的态度。“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倾听多方面的意见,才更容易明辨是非,做出理性的判断。

向批评者提问,确认关键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自己是否完全理解,弄明白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说这些。以“是否对完成目标有益”为判断准则,而不是暗自揣摩“他是否是在针对我”。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尝试从新的立场看待问题,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如果确认对方的批评是有效、有益的,那么不要犹豫,“马上采取行动”正是一名高效执行人才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身在职场,就要懂得用结果证明自身价值的道理,抱怨和情绪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产生很大的内耗。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才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应有的职业素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职业励志经典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