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我们的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2017-06-06

高二政治必修三课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这本书的重点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我们的民族精神》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所具有的极其重要作用,振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培育“四有”公民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今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以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对广大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内在需要。

面对严重失衡的国际力量对比,世界各国特别是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要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有必要大力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素质特别是民族精神素质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促使其他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把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爱党之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文化教材特意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课。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全书的核心和落脚点。

(一)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〇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〇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〇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

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〇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〇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〇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〇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

〇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〇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共设两框,即“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设“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三目。

与全书其他各课的风格一致,本课的引言也是一段概括性的论述,主要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方面作了简略的说明,以开启全篇。

第一目“中华民族之魂”。

目题下是活动导入。活动用两个镜头引发学生感受、思考,接着,承接上一课“中华文化的力量”这一层意思,进一步指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这就逻辑地点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教材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这也就是说,数千年中华优秀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那么,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力量集中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教材讲了三点: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三点从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几个方面展开,内在地包含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但都是从精神动力的意义上讲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作用密不可分。关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请老师结合后面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体验和感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带有总结的性质。这里的“魂”就是精神之魂、不竭精神动力之源的意思。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撑和推动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灭。可以看出,这一设问意在承上启下:关于“根本原因”这一点,上一自然段已经回答,“重要原因”这一点正是这一自然段要说明的意思。“永不泯灭”的意思是从贯穿始终、绵延不绝的意义上讲的。教材从古代、近代和当前三个阶段立意,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这三个阶段既相对区分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导人活动中所选取的两段材料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意思。从过程性的角度安排这一自然段,有利于开启下文。

“专家点评”从民族精神的概念、表现、特点和作用几个方面作了说明,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正因为如此,“专家点评”主要结合这一目的内容展开,而不从学科性质上讲。如讲民族精神,就是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一点上落笔,而没有涉及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行为准则等方面;突出了民族精神贯穿民族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及其重要作用等。这些内容都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关联。在讲解过程中,请教师把这些关联性揭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这一目采取由总到分的方式编排有关学内容,首先从总的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概述,然后分别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应该说明的是,教材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点放在第三目集中加以说明,一是更加突出其地位和作用,二是从总的方面加以归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教材主要从其形成过程、表现、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无论是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要求得民族生存和发展,就要结成整体。这种整体意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各民族的高度认同,从而凝聚成团结一致的精神。同时,只有各民族相互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力量才能得以不断加强而不被分散。团结统一作为一种价值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各民族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教材围绕土尔扈特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辉煌历史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利于学生感悟,从而加强对团结统一民族精神及其巨大力量的理解。

在进行团结统一这一民族精神教育时,请教师注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意识和情感,提高他们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爱好和平。教材从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说明爱好和平这一民族品格。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互相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这种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对内对外政策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之中,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为宗旨的。我们国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特别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学生在学习《政治生活》时,对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有所了解,请教师注重揭示蕴含在其中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内在意蕴及其积极作用。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特别是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材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这一角度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事例中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是中华民族性格和品质的体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勤劳视为安身立国之本,把勤劳和勇敢紧密结合在一起。“智”、“勇”、“仁”历来被视为三大美德。正是依靠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并长期独领风骚。教材从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等优良品格进行阐述。关于这些,学生在以往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中,从不同方面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体验,请教师善于凭借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加以提升,并多多挖掘其现实意义。

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集中体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无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弘扬和培育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胡锦涛说:“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今天的局面。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二政治《我们的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