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创业团队案例

2017-03-22

时下,人们对于新奇个性化的APP需求越来越大,想要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APP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APP团队很好地弥补了这点,也发挥了团队的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app创业团队相关文章。

app创业团队案例:从菜鸟团队到APP运营公司 一群工科男的逆袭

据介绍,从菜鸟学生团队到APP运营公司,李力与他的团队只用了两年时间,这个大学生打主力的公司,如今每个月营业额收入近百万元。

2011年,安卓、苹果系统开始进入大众视线,但还没大热。IT爱好者李力从中嗅到了商机,他决定拉上几个学软件设计的好友开发应用软件。

在宿舍昏暗的灯光下,几个工科男开始设计他们的第一个APP软件,人手不够,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美工大家都不会,很多设计也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李力决定独自承担下来。“大家都叫我救火队长,哪里不行就去哪里顶上。”

近一个半月不分昼夜的忙碌,换来了第一个APP,一款类似酷狗音乐的手机应用搜索软件。但这款软件下载量平平,缺技术成为摆在李力面前的又一大难题。一次,他们想把应用程序链接到微博开放平台中。“当时相关信息少之又少。”李力的办法是:向百度、新浪等网络平台持续发问,直到答复为止,并到国外论坛求助。最后,根据无数零散回答不断尝试,近两个月后,李力团队解开了这道难题。

如何推销设计,吸引企业投资APP是最难的事。因为没有知名度,李力和伙伴吃了多次闭门羹,甚至还遇上了“翻院墙”。“我们把设计理念拿给企业,结果对方这边夸我们,那边马上委托其他公司做———我被气哭过。”

李力开始明白,怪别人没用,包装自己是当务之急。他开始训练自己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把一段平淡无奇的话写得有故事感,如何隐藏自我情绪,如何保留公司的核心价值等。除此,他还率领团队参加国内外多项活动,以吸引更多投资商。“当然,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仍是做出最优质的产品。”

app创业团队案例:APP创业:试错成本低 生存大不易

因可爱的卡通形象,席卷了各网络用户头像的“脸萌”APP,开发的人是一群90后大学生;“超级课程表”一键便能搜索3000多所高校的课程,方便了学生间共享高校课程资源,这个APP最初的想法源于一名90后大学生……

这些耳熟能详的APP名字,代表着一群早在象牙塔里就酝酿着“创业梦”的90后大学生的创业果实。同时,创拓中国首届大学生移动APP创新创意大赛、北大青鸟“学后杯”APP创业大赛等针对大学生APP创业而搭建起来的比赛平台也应运而生。伴随移动终端的发展,APP创业对于有着创业梦的大学学子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试错成本低

在2014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兼职猫”APP创业项目获得金奖,不仅突破了50万用户大关,还获得了百万元级天使投资。“兼职猫”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免费、高效的找兼职平台,其创始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90后毕业生王锐旭。

2012年5月,大二的王锐旭创立了校园媒体“魔灯团队”,专门为企业做校园推广策划。当年10月,“魔灯”的月业绩就突破了20万元,服务企业超过300家。由于客户中有不少是做手机移动APP的企业,王锐旭开始关注移动APP。在2012年“魔灯”招新时,王锐旭发现一些兼职黑中介会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趁虚而入,他决心打造一个绿色兼职平台,维护同学们的利益。结合他以往的兼职经历,“兼职猫”APP的雏形渐渐在他心中形成了。

王锐旭认为选择移动APP作为创业的切入口,最大的优势是试错成本较低。如今智能机的普及,移动APP的用户需求量大,大学生只需要掌握技术和搭建核心团队,就能够在低的试错成本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IU校园”APP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爱柚”团队研发的,其定位是校园社团组织自主发布活动信息的平台,搜集大学生用户各类校园信息。据该团队的创始人之一赵艺峻介绍,他们创办“IU校园”的初衷是看到校园内的社团活动等信息的宣传一般都效率不高,而且使用海报、小广告的方式又不够环保,于是他们打算建立一个有针对性地集合校园内各类活动、社团咨询的平台。“爱柚”团队对比了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等常规平台后,看到了APP的优势所在:利用自主技术,能更自由地设置平台信息,让用户体验更有针对性的平台分享服务。

赵艺峻认为,APP创业确实成本很低,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他来说,只需要一台电脑,把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技术开发上去就行了。当然,一款APP的研发光靠技术是不行的,其背后还需要一群懂运营、页面设计、财务计算的成员。“爱柚”团队就是由来自经贸、工商、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同学组成。

生存更艰难

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移动APP应运而生,可是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APP却为数不多。面对热潮不减的APP开发,被同化、被淘汰的残忍市场规则,大学生需要更细化、更持续化地运营APP产品。面对困境,怎样维持和运营,对于大学生APP创业者来说是攸关生死的问题。

王锐旭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问题根源,是APP市场中的泡沫化因素。由于看到了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前景,许多投资人都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APP领域。可是,又因为许多APP开发者在创业前并没有做好详细的定位、规划,以至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难以维系。

王锐旭的一个同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校园生活服务的APP平台,囊括了社交、商家优惠等一系列服务,资金资源也比较充足,在创业初期可谓一切顺利。可是,在初期声势浩大的宣传过后,却很快地销声匿迹了。王锐旭总结了他的看法:一、对产品的定位,应该要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作出调整,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二、用户需求必须考虑。如果一个生活服务类型的APP,做出来的内容只是“大而全”,它就只能成为同类大型APP的炮灰。因此,王锐旭建议大家在开发APP时,应当尽量选择“小而美”的来做,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深圳大学读书的王灏今年凭借自己团队开发的“兼职达人”APP夺得了2014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兼职达人”他们并不打算做下去了。个中原因,除了团队成员有各自不同的职业追求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自身产品的客户群难以拓展。

“兼职达人”利用手机地图的方式,把碎片化的兼职信息通过地图地标的模式显示。其主要客户群一开始定位在学生,可是当他们想要扩宽市场时,就不得不想办法满足学生以外客户群的需求,相对的技术要求、资金投入、人力资源也将随之提高。无法满足新用户的需要,是王灏决定放弃的理由。

王灏说,刚开始进行APP时并不难,最难的是如何生存下来。每天成千上万的APP应运而生,但真正生存下来的是能够抓住用户需求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创业前要做好充足准备与长远计划。“脸萌”的设计者林远志也认为,移动APP产品有他自身的热度周期,用户的自然流失不可避免。只有不断地围绕着“脸萌”这个产品推出更加好玩的APP,才能够留住用户。“APP创业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趋势,找准用户的痛点,帮用户解决他们的问题。剩下的就是咬紧牙关坚持去做了。”

赵艺峻也认为客户的需求对于一个APP的存亡是很重要的。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APP研发团队就必须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与用户界面的美观度。对于移动APP来说,用户可能都是一些“外貌协会会员”,好看的设计有时候可能会比移动APP的实质内容更吸引客户。除了外表的美观外,拥有独特的技术更是APP创业团队的核心。

创业不是简单的买卖

在回答关于对大学生创业有什么建议的问题时,有过创业经验的王锐旭和王灏都不约而同地这么回答——创业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要慎重选择。王锐旭甚至说:“不想赚大钱的人不适合做商人。”王锐旭认为,无论是什么人出来创业,都必须要面对盈利的问题,想要盈利就要有优秀的技术以及完备的经营模式,这不仅是关乎创业未来方向的问题,更是能否获得投资的关键。

关于团队成员,很多创业团队都很有可能会遇到成员因职业的选择而退出的状况。王锐旭的团队自大二起就已经成熟,随着团队的发展,有人默默离开。王锐旭认为,只要“把产品办得更好”的信念在,依旧是能留下优秀成员的。目前,他的公司现成员一半是原创业团队成员,另一半则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士。

赵艺峻认为,因为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在选择创业时,不能只是做简单的买卖,“我们学习了专业知识,做产品时,就更要注意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

app创业团队案例:手机APP创业:小团队如何做好大生意?

PC互联网时代正渐行渐远,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浪潮汹涌而至。疯狂生长的移动应用(APP)正占据新的风口,其中,一些热门应用更是凭借体量较小的创业团队,赢得了大量用户和风投的青睐。

然而风光背后,一项数据也给激情无限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们泼了一盆冷水。据艾媒咨询的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应用市场上,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

如火如荼的APP创业中,这些小团队是因何脱颖而出,缔造出“创富神话”?红极一时之后,又该怎样避免“一红就衰”的尴尬?

团队虽小,却能成就“创富神话”

2012年4月,一张图解为“被收购后,Instagram的15个年轻人已经背着包到Facebook上班了”的照片,被各大科技网站争先发布。“15个员工10亿美元”“创立仅551天,取得2700万iOS用户”等题目也成为各大媒体对Instagram这个火爆的手机应用的描述。众多互联网创业者感叹:移动互联网的“创富神话”将拉开帷幕。

不到两年,2014年2月,Facebook宣布,将斥资190亿美元收购移动即时通讯服务应用WhatsApp。只有50名员工的WhatsApp在被收购之后,每个员工的平均价值高达3.8亿美元。这也成为硅谷的“新传奇”——只有50个人的WhatsApp,服务全球4.5亿人。

这样的例子,给了黄光明莫大的动力。作为“魔漫相机”APP的创始人,黄光明在创业气氛浓厚的硅谷有过多年的工作经历,大学毕业后加盟的第一家创业公司让他受益匪浅,之后虽然也在微软等大公司有过不错的职位,但黄光明还是觉得憋闷,因为他更喜欢创业的状态。

因此,学计算机的黄光明决定和学美术的校友任晓倩做一款APP:这款APP能让用户把手机拍下的照片迅速变成一幅幅漫画,以“随时看到幽默、乐观、快乐的自己”。

“做一个自己喜欢并且别人也喜欢的APP,况且这样的创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不需要太高的成本。”黄光明说。如今,在获得阿里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后,黄光明的团队已经扩充到60人,服务的用户则在两亿左右。

“看我们的后台,这么多外国人在‘晒’自己穿中国汉服的漫画形象,这是泰语留言、这是西班牙语留言……”黄光明兴奋地说,“能让这么多外国人通过我们的APP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我们很自豪。”

抄袭跟风现象严重,APP成活率低

也许是因为进入门槛低,年轻的创业者们对App市场趋之若鹜。2013年至今,“现象级”App不断涌现,低门槛带动了App创业的火爆,同时也抬高了整个市场的淘汰率。

作为当红创意摄影社交APP“足记”的创始人,杨柳对此深有体会:“现在手机APP创业还是太浮躁,跟风现象很严重,一个‘爆款’出来,马上就抄,甚至一些抄袭者在我们的微博、贴吧中大量留言,说我们的‘槽点’太多,他们的更加好用,还附链接鼓励大家下载。”

初创团队一般人手比较紧张,对于抄袭,杨柳显得很无奈:“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处理这些事情,毕竟初创团队精力有限,但长此以往,原创团队被抄袭后‘死’掉了,抄袭的团队由于只是抄了个形式也做不长久,这样做是恶性循环。”

除抄袭外,初创团队面临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刷榜。在应用商店,一些APP制作团队为了更加显眼的位置,会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做宣传和推广,以吸引用户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充满创意,但并无太多额外资金做推广的团队非常不利。

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手机APP创业同样兴盛,作为英途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张磊曾多次带领国内的互联网投资者对特拉维夫进行考察,他坦言:“与以色列相比,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这带来了同质化、激烈的竞争,创业者往往不能沉下心来专注于创新,而是更多在受市场左右,导致创新不足,泡沫较多,成活率低。”

专注完善产品,用创意留住用户

成活率这样低,APP创业大潮中,创业者们又该如何保持产品的生命力?

“‘魔漫相机’团队是2008年成立的,但我们的产品到2013年才正式上线,其中经历了5年的酝酿。”说到创业,黄光明不愿过多强调曾经遇到的困难,但他始终认为,专注完善产品,不忘初心非常重要。

“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于2010年就推出了,直到2012年才真正大红大紫,中间两年就是不停地对产品精益求精,用户是因为产品体验好才用,而不是刷榜刷出来的。”黄光明说。

回想起初创岁月,黄光明感慨:“当时我们的梦想,就是把艺术的东西放到计算机中,用户随便拍一张照片,立刻就能出来各式的漫画和动画,这个听起来很酷,但是做的时候发现非常困难,好不容易把PC端的问题一点点解决了,当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初创团队的技术人员基本上全都要换新人。”

尽管如此,黄光明还是认为:“对于新的趋势,团队要勇于做出改变,一步步深挖、反省,研究产品的特性,这样的产品才是难以复制的,才能受用户青睐。”

杨柳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她说,“足记”爆红后,虽然有跟风抄袭者,但是他们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产品的完善上,“当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是图像处理软件,而拥有社交属性后,抄袭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选择权在用户手中”。

“千万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对于想要涉入这个领域的年轻人,杨柳建议,“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创业,但你要想清楚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因为只有真正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跟你一样的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