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传读后感,张学良传读后感想

2017-03-01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那大家读了张学良传,读后感都写了哪些?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张学良传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张学良传读后感篇一

在苏联丢掉东北利益以后,苏联急于需要一股势力来制衡中国方面的各方势力,来稳定远东的大后方。东3蒋公选择退让,在他的角度看也是明智的选择,东3一方面是苏联,一方面是日本虎视眈眈,蒋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管控那块地盘,选择退让,也种下了日俄矛盾的种子,这就是蒋公的选择。蒋公也将了苏联一军,那么东3苏联失去后,中国就必然大兴红色,因为苏联感觉到了远东的危机感,又必须扶持一个可以信赖的队伍,中共那时候借力借势也就是这个背景,中共得到了苏联全力的支持,苏联用红色又将了蒋公一军。那么中国红色和蒋公的虐红,就是那么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后到中共长征,生死一线,假如张学良和蒋公联合围剿,那么中共是没有生机的。或许张学良和蒋经国的关系,还是为何,本人并不知晓,他并没有拔掉苏联在中国的据点。留下了中国革命的心心之火,假如张学良有那个志向,也完全可以合兵一处,学清兵入关,走朱棣造反路线,他放弃了。他在蒋公和中共中间,选择的回避,不得罪也不帮助任何一方,为何只有他自己知道。

至于日本从来都完不转中国,不管中国再乱,他也没那个造诣去玩转华夏。入关就是最大的错误。

中共和蒋公,在战略上其实都不错,可惜的就是政治觉悟不一样,制度建设的不一样,导致了蒋公的选择性退让,选择后续待发,可是,蒋公制度性的缺陷,李宗仁白崇禧,在失去地缘平衡的背景下,突然就无法驾驭,而中共在制度上的优势,能进能退,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或许就是毛主席说的,人民军队的强大,权贵军队的妥协性,和纵横自保懦弱性,

假如,蒋公评定东3,2战的的剧本是不是要重写?轴心国会不会是中德?

假如张学良有足够的谋略,是不是他能有序的统一中国?

古今多少事,只付笑谈中

张学良传读后感篇二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有点投降蒋介石的味道,但是使中国提前结束了军阀内战的局面。

1930年9月19日,命令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王树常率20万大军入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反蒋联军失败。---东北军入关,历史悠久,近的有清朝,这次是相助蒋介石统一中原,再次巩固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地位,也难怪蒋介石对他称兄道弟。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间沈阳失守。此为“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自己也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经过时间的见证说明,9.18事件其实不完全是蒋介石的错误,而是东北的实际首领张学良,东北沦陷以后,张学良很后悔,这也为日后的(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2月24日,蒋介石口头答应了六项协议。张学良见蒋介石接受了谈判条件,怕夜长梦多发生危及蒋性命的变故,即力排众议,决定无条件放蒋。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送蒋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飞机,同时为了维护领袖威信,自己亦随同护送蒋回南京。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幽囚生涯,直到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毅然只身随蒋介石回南京,聪明,不然他哪里会有100周岁的长寿,看看其他的将军,日夜操劳,你倒好,36岁开始养身生活。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4月8日,张学良和赵一荻前去吊唁,并送去自己题写的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这句挽联有够经典,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如果不是蒋介石幽囚的养着他,他会比蒋介石长命,做梦?

1988年1月14,张学良到台北荣军总医院怀远堂吊唁蒋经国,并向他这位老朋友深鞠躬。---如果没有蒋经国,张学良的下半生不会过得那么滋润,值得去吊唁这位台湾奇才。

2000年6月22日,陪伴张学良将军大半生,人称“赵四小姐”的张学良夫人赵一荻女士,因肺炎及并发症,逝世于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享年88岁。---老伴老来伴,长寿配长寿,有情有意,令人羡慕的神仙伴侣。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生于辽宁,死于夏威夷,不能在故乡老去,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对于张学良虽然活命良久,却从来没有回过大陆这个问题。答案有的归咎于身体原因,有张晚年归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归咎两岸的政治原因。对于两岸政治因素一项,有人认为张学良不想表态偏向两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权。---36岁开始软禁,直到90岁才有自由,这时候还回来大陆也没用啦,大陆的共产党的旧的领导人已经大多不在,新的又不领情,还是去夏威夷最聪明,人生几次的险境他都下了聪明的棋,也难怪这么长寿。

张学良传读后感篇三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恐怕周总理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说说权当玩笑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说到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新派说法的种种,我就不多阐述了。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其实我们看各种张学良的事迹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直性子人,甚至可以说相当单纯,这种性格的人处于一个这么重要的位置上,的确是很容易出事。

比如说中东路事件,老蒋说,中东路是不平等条约,你张学良要给我把路权从苏联人手里收回来。张学良根本不多思考,OK,既然领袖要我做,那我就做。根本不看当时东北军有无实力与苏联抗衡,也不考虑蒋介石此举是否有削弱东北军实力之意。结果呢?仗打了,输惨了,当初老蒋允诺的种种帮助一分一毫没有看见。这一仗东北军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同时东北军的实际战斗力被一旁观战的小日本看在眼里,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不要说换成老帅张作霖,就是换成任何一个其他的军阀,都不可能对蒋介石的命令如此言听计从的。随后爆发中原大战,即便吃了老蒋的暗亏,但是张学良并没有记仇,还是从大局出发率领10万大军入关调停,让蒋介石得以坐稳的位置,也让老百姓不再受战火的涂炭,更让中国维持了统一的局面。由此可见,张学良绝对不是一个虚伪的唯利是图的政治家,他是一个不计私利从大局着想的人。

回到西安事变上来,当时的张学良身背国恨家仇,头上顶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心情可想而知。而蒋介石调东北军去西北打仗,一方面东北军远离乡土士气低落严重受挫,另一方面蒋介石不停的催战而丝毫不顾华北面临的危机。是中国人继续打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辱?这个问题如果让其他的政治家们想,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是在单纯的张学良这里,没有其他的答案!简单的人往往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西安事变过去好久了,现在有些吃饱了撑着的人发出种种非议,他们就想不到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那么蒋介石当时势必调“中央军”精锐到西北打红军,双方如此消耗下去,到了七七事变之时,面对日军的突然侵略,我们中国人拿什么抵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是张学良将军用一生的命运挽回了局势。再次回到我的观点,就是张学良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是合格的中国人!

张学良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张学良传》读后感

2.《张学良传》读后感(2)

3.革命故事读后感800字

4.有关爱国名人的事迹材料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