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成功案例
创新工场(英文Innovation Works)由李开复博士创办于2009年9月,是一家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并提供全方位创业培育的投资机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新工场成功案例,欢迎阅读!
创新工场简介:
创新工场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工场通过针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提供一揽子服务, 帮助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同时帮助创业者开创出一批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产品。创新工场的投资方向将立足信息产业最热门领域: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
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工场通过针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提供一揽子服务。创新工场的投资方向将立足信息产业最热门领域: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
创新工场无论在公司规模、孵化项目数、聚集精英人才数,还是募集资金、知识产权申请等参数,都已大大超出创新工场建立时的预期。截至2011年7月,创新工场已审阅了超过2500个项目,投资孵化了39个项目和公司,总投资额超过2.5亿人民币。预计到2011年底,创新工场投资的企业价值将超过50亿人民币。
创新工场投资牵头者为刘宇环先生创立的中经合集团,投资者还包括财富100强企业、知名创投和中美精英人士,其中有郭台铭领导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柳传志领导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同时也得到了来自硅谷银行、中华电信、联发科以及美国、欧洲、亚洲等多位顶尖投资者的鼎力相助。在这些已经是成功传奇的明星创业者中,很多人表示愿意共同辅导青年创业者,他们的加入使创新工场如虎添翼,他们的参与将使创业精神在一批批创业者中薪火相传。
创新工场以及投资的项目团队中聚集了一批行业精英:既不乏来自本土知名企业的专业人士和有过多次创业实践的本土创业者;又有来自硅谷的资深技术人才、以及著名跨国科技公司的业内高手。各个创业团队除了已经吸引到国内高校计算机系的优秀毕业生加盟,也有多位来自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等不同专业的杰出校友。创新工场已成为热衷科技创新的青年创业者的摇篮。
创新工场成功案例1:
1、创新工场
2009年,创新工场由前微软、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在中关村创立,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旨在建设一个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技术企业的颠覆性的机构化、创新型的投资机构。
筛选机制。创新工场专注于信息产业最热门的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领域。创新工场的核心团队将会筛选创业方案,招募优秀工程师和创业者,让其自由组合完成各自的商业策划案。为了在天使投资总体成功率低的大环境下,尽可能降低死亡率,创新工场的前期筛选门槛较高,申请团队入选比率约为2-3%。筛选标准包括:成熟的创业者、有出色的创业者素质、优秀的核心团队。此外,创新工场还会根据完整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发掘创业项目。
培育机制。创新工场致力于非常早期的项目投资,希望在创业者刚刚有了想法和初始创业伙伴的时候,就成为他们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创新工场采用“投资+全方位孵化”的培育模式,为创业团队提供早期投资、融资渠道,以及全方位、分层次的孵化服务。
一揽子服务。通过提供针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一揽子服务,帮助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快速成长,并开创出一批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产品。
三大孵化计划。创新工场针对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设计了三个有针对性的投资孵化计划:“加速计划”针对有经验的,具备清晰的商业计划、产品模型和核心成员的创业团队,是最核心的孵化计划;“助跑计划”是针对有商业创意、初次创业的年轻创业团队的基础性、系统性的孵化计划;“创业家计划”是针对有丰富业界经验,希望开创自己新事业的高端人才的个人创业孵化计划。
盈利机制。创新工场主要通过所投创业项目或公司的股份价值增值或转让盈利。创新工场通过“孵化器”平台提供资金和服务来培养优秀创业计划,孵化成熟的创业计划将进入由第三方风投主投,创新工场发展基金跟投的A轮融资,通关者将正式从创新工场母体剥离、单独成立公司,而未通关团队则将面临解散。独立后的公司将进入B轮融资,创新工场将获得一定的股份,而这也成为创新工场的盈利来源。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创业公司能否迅速成长,实现价值提升。
主要成就。创新工场的基金来自全球顶尖的投资者,由人民币基金(4亿元)和美元基金(4.55亿)构成,共计5亿美金。截至2014年12月,创新工场已投资孵化了140多个项目,其中130多个运营状况良好,50多家获得A轮融资,15家获得B轮融资,2家估值超过15亿。代表性的孵化项目有豌豆荚手机精灵、�图秀秀、墨迹天气、乐视TV、知乎、行云、友盟、安全宝等。
经验与启示。创新工场的创业指导与资源链接的孵化思路为后来的众多创业苗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蓝本,其产业链投资战略也十分值得借鉴。第一,创业指导与资源链接。以教练的身份为被投资项目提供国际国内顶级创业培训、指导和建议。同时,以合伙人的身份帮助创业者建立起与国内外行业领航者、潜力客户、潜在合作伙伴和关键管理部门职位候选人之间相互配合的网络。第二,产业链投资战略。创新工场根据完整的产业链进行战略性的主导投资,目前所投项目几乎涵盖行业的每个领域。
2、车库咖啡
车库咖啡创业孵化器(简称车库咖啡)由前Chinacache战略投资总监苏菂创立,股东团队由十余位投资人和IT精英组成,于2011年4月开始营业,是国内第一家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咖啡厅,旨在通过打造低成本的办公环境和沟通、聚会场所,促进创业团队间的互助与交流,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培育新兴创业项目。车库咖啡致力于为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办公与社交环境,是一家带有准公益性质的创业苗圃。到车库咖啡来办公的创业者,只需要每人每天点一杯咖啡(30元左右),就可以享受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共享手机、平板电脑测试机、投影、桌面触屏等30多种移动测试设备、远程测试服务器,分享IT界名人推荐的图书和与投资人接洽的机会。
服务对象。车库咖啡倡导创业的态度、极客精神和开放合作,所服务的创业者大多集中在IT、高技术、互联网领域,分为非会员和会员两部分:非会员,对普通创业而言,车库咖啡是一个不设门槛、开放的底层机构,创业者和团队可以自由互动,思想碰撞,自发组成团队,车库咖啡也会提供一些引导,帮助创业者探索合作空间;会员通过微博等媒体招募,并给予相应的创业服务,会员审核标准包括创始人以往的工作背景、经历,项目目前是否已立项,是否有清晰的展示,项目未来的规划、可成长性等,截至2014年10月拥有会员274人。
服务模式。车库咖啡关注以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为主的多形式草根创业,采取“实体+虚拟+流动”的孵化模式,为创业团队整合资源,提供高性价比服务。“实体孵化”利用车库咖啡开放式的低成本办公空间吸引和孵化早期项目团队;“虚拟孵化”通过会员制的方式为经过筛选的早期项目团队提供价值百万的创业服务包,如云存储空间、移动开发工具等;“流动孵化”主要是非紧密式的孵化,帮助来车库咖啡交流的创业项目解决各类问题,如产品构建、融资对接、团队融合、技术咨询等服务。
在上述模式的基础上,车库咖啡广泛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拟孵化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多元化创业支持,免费的互联网产品、服务和一揽子金融服务。第一,立足创业者需求,整合跨界资源,提供多元化创业支持。第二,与互联网大企业/厂商达成合作协议,为创业者提供免费产品和服务。第三,一揽子金融服务。车库咖啡与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车库咖啡及其认证团队推荐的创业企业,均可享受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提供的包括存贷款服务、公司注册服务、日常结算服务、专属信用卡业务、公司及个人理财咨询等在内“金融产品服务包”,并在车库咖啡内设立“银行角”。
最新动向。为解决创业者的生活困难,车库创始人苏菂着手打造车库咖啡的兄弟品牌“You+”,旨在为创业者提供“居住、生活、社交、办公”一体化服务,第一期位于“北上广”三地的全国并网的12座物业已经落地,并将于明年向创业者开放。
收入来源。车库咖啡创始团队坚持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创业环境的初衷,并未采取在创投双方达成意向后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是一家带有准公益性质的创业苗圃。车库咖啡目前的收入来源包括:咖啡馆经营(即餐饮收入),活动广告收入和会员会费。其中会员会费为1200元/年,会员可以享受免费带宽、云计算、开源小组技术学习、与值班投资人/法律顾问交流等服务。除此之外,车库咖啡还得到了中关村管委会的专项资金支持,并被授予“创新型孵化器”称号,进驻车库的创业团队可以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同等优惠政策。车库咖啡第一年即实现收支平衡,目前,创始团队正在布局新的收入模式,苏菂指出,待服务产品逐渐固定并标准化后,车库咖啡将采取“向外输出”模式,形成服务产品清单,并将其打包销售到其他地方,会员根据服务清单各取所需。
主要成绩。目前,车库咖啡占地面积500平米,11个符合审批条件的集中办公区工位,已累计接待3000多人次的创业者,200多位领军企业家和400多位天使投资人到访,200多家投资机构在车库咖啡开展了超过200场各类创业活动,诞生了100多个新融合的创业团队,其中40多个创业团队累计获得融资超过1亿元,10个创业项目被并购。受车库咖啡影响,全国创业咖啡类的早期创业服务机构多达百余家,推动了社会资本参与早期创业活动、创业服务向早期项目延伸的热潮。2012年,车库咖啡被评为中关村管委会“十大新锐品牌”、CVAwards年度最具影响力创业服务机构。车库咖啡逐渐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开放式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华盛顿邮报、BBC、经济学人、镜报等欧美多家主流媒体均对车库进行过实地采访与报道,500Startups等多家硅谷天使投资机构与投资人到访车库咖啡沟通交流。
经验与启示。车库咖啡形成了开放、共享的创业环境和互助、信任的创业氛围,为创业种子的孵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车库咖啡营造的人脉网超越了Facebook 等推崇的六度空间理论,让所有人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共同的经历(吃饭、聊天、参加沙龙等活动)建立密切可信的联系,创业者互相帮助的热情高涨,因交流引发的团队重组和共享资源调配频繁。
创新工场成功案例2:
“‘自豪、磨难、敬畏、感动’,这些就是公司2011年的真实感言。‘进攻’将会是公司2012年的惟一主题。未来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我们憧憬的是希望;过去之所以沉醉,就是因为我们记住的是美好。”——张磊
开栏的话:
他们有一个形象的名字——金种子。他们诞生于去年12月,在全国关注小微企业发展,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他们来得及时,来得令人惊喜。他们从中关村的两万家企业中精挑细选,他们定位于高科技,他们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为了金种子,中关村制定了相关政策,确定了扶持流程;为了金种子,中关村认定了一批创业导师,给予创业辅导与培训、空间拓展与选址、项目推介与融资等专业化服务。中关村要给予金种子最大的帮助。不但有沃土,还将有持续的阳光、水分与营养。
他们的到来也恰逢其时,在金种子之前,中关村已有两个工程——“十百千工程”和“瞪羚计划”,分别着眼于大企业和中型企业,助力他们做强做大和高成长。如今,中关村铺垫了一条初创企业由小变大的发展快车道。
中关村如此不遗余力地聚焦金种子企业,不仅仅因为这是中关村的责任,也不仅仅因为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高、商业模式新、持续创新能力强、创业团队和治理结构完善。
最重要的是,这些企业正是中关村的未来与明天。
它是创新工场家族中第一家注册的公司、第一家毕业的公司,也是第一家预计今年便能实现营收平衡的公司。3个月产品问世、5个月孵化“毕业”、7个月获得千万美元融资、9个月成立了上海智能设备研发中心,一年多时间用户总数突破2000万人,这家以“神马”速度发展的企业名为北京风灵创景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推出的软件产品以“点心”作为主打品牌,已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广为人知的品牌之一:点心OS、点心通讯录、点心桌面、点心闹钟、点心省电以及其他点心工具系列产品得到数千万用户的青睐。创办这家公司的人,名叫张磊。
成长让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虽然轻易对一个人贴上性格标签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情,但是见到张磊不得不承认,他具有创业家的特质。
创业家往往有一些可供循迹的标签,譬如富有理想主义色彩,虽有些恃才傲物但又能凝聚团队,不招致身边人反感。做事情有着强大的动力,对工作能持续专注,更拥有富于变化的技巧和高明的沟通能力。
对于一个来自高考大省,分数高得近乎离谱的河南考生而言,在初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那一刹那,你或许看不出张磊有何与众不同。但不久之后,他将让你从不解、奇怪、惊奇、演变为刮目相看。
大学期间,金庸武侠小说入主他的生活,通宵达旦地看,很快这位全系第二名成绩的好好学生滑落到全班十几名。待到大三时,他意识到挣钱的重要性,转而帮人DIY计算机,一台机子挣个几百块钱不在话下。后来,意识到本科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也还没有玩够,于是“随便”考上本校研究生。
研究生时,他和同学一起接网络项目,抱着充气钻到处打洞,其中一个单子一次竟挣了1万元,自以为了不起的他们揣着现金来到南京的大商场,才发现一件西服就要四五千元,最终他们拿这笔钱,一人买了一件内衣,吃了一顿大餐,又洗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桑拿浴。
年轻时的张磊,聪明又有几分轻狂。
“那时候我们确实挺狂的,还以为未来挣钱机会轻而易举,后来才意识到,这样的挣钱机会真是太难碰到了,挣钱不易,而且工作低级,没有技术含量,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张磊说。
研究生毕业,张磊去了华为南研所。让同学诧异的是,当三四月份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到公司上班报到时,张磊却不慌不忙,反而要单位等他三个月,他要来一趟全国旅游。公司开玩笑说,如果推迟报到就拿不到华为公司的股票,张磊却不为所动,在北上广等城市跑了一圈。这次经历带给他的感慨是“人生必须珍惜生命和时间”,同时对他日后选择创业、做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华为,张磊见到了顶尖的工程师,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真正含义。某种意义上,这里塑造了他的事业观。他意识到做人做事需要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在张磊看来,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它存在的必要,都有它可以汲取的营养。
在华为做测试经理的时候,有几位同事都是张磊的师弟师妹,8年过去了,大家都卓有成就。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谈起来,都在感慨,有时候岗位和业务不是你能选择的,但是你可以选择如何做它,如何使自己每天都有进步,只有这样,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能把握住。
创业与李开复10分钟达成共识
2008年年初,张磊离开了工作8年的华为,成为北漂,在北京第一次创业,这次商业实践不仅学习到了技能,更重要的是磨砺了内心。2008年年底结束了第一次创业后,张磊给在南京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只有一句话“卖了房子,来北京吧,我们从这里重新开始”。之后,张磊加盟百度,负责无线业务。
虽然漂泊,他却在一直积累,等待机会的到来。
2009年,张磊在百度负责无线搜索业务,那个时候正是SP时代终结,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到2010年年初时,他已经嗅到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商机。张磊认定,移动互联网向大家打开了一扇机会窗,智能手机领域面对的是数以亿计的用户群。他最终确定要开始第二次创业,并选定了手机操作系统为创业方向,开始积极准备。
一位朋友向李开复引荐了张磊,张磊只谈了10分钟,双方便达成共识,他们的话题随之转向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发展产品、如何按照商业公司的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张磊也在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资助下成立了公司,迈出了创业第一步。
这是今天的张磊。张磊笑称自己的“脸皮厚哲学”化解了公司的诸多“危机”。
比如去年,“点心”遇到财务上的一些困难,公司已经获得上千万美元风险投资,但是因为WOFE设立流程过慢,资金迟迟无法进入中国境内银行账户,眼看手头所剩的人民币资金就要告罄,只够付员工个把月工资,急需人民币资金的帮助。
恰巧有一天张磊进电梯,无意听到两位男士的交谈,得知其中一位是某上市公司CFO,张磊感觉那位CFO凭借人脉资源可帮助点心解决财务难题。
张磊迅速蹭上前去,寒暄介绍,电梯到站,急忙拉着那位男士的手臂,带到大厅沙发细细道来自己的创业项目,询问对方电话,随后的几天中,不断“骚扰”,本来那位男士碍于情面起初只是简单寒暄、应声支吾,继而随口应允不见实干,最后迫不得已,实是被张磊的执着和热忱感动,鼎力相助,顺利将美元在境内落地,化解了公司的财务危机。
张磊向记者坦言,自己目前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应对团队的急速扩张,“小公司好运作,人数小于50人的时候,大家热情高昂,不需要管理,但现在人数多了、工作场地大了,靠的是公司制度、流程,以及公司文化来支撑企业发展,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照搬的,需要的是不断摸索内生的形成”。他也正在借鉴华为和百度的企业文化。
如今,点心自己建起了数据分析平台,开会时要直呼其名,不要加以“总”“经理”的称谓。遇到意见分歧、不满之处要指名道姓地陈述事实,不要说“某某某说,或有人说”。
这就是张磊,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的人生经历一点一滴的汇聚最终帮助他具备了创业家的潜质,而你是否又留心了这样的积累?
“‘自豪、磨难、敬畏、感动’,这些就是公司2011年的真实感言。‘进攻’将会是公司2012年的惟一主题。未来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我们憧憬的是希望;过去之所以沉醉,就是因为我们记住的是美好。”——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