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拟题技巧例谈
在考场上,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迅速激发阅卷老师的好奇心、扣住读者的心弦,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怎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拟题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拟题技巧例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拟题技巧例谈(一)
一、围绕话题:
文题必须概括文章内容,这是一般要求。话题作文中,话题就是内容范围,因此,它的文题要围绕话题,扣住话题。写作实践中,不能准确理解话题,自觉不自觉转移话题的现象还很普通。 如以“对与错”为话题写作,不少同学拟题为“谈错误”一下笔就将谈“对与错”的话题转变为谈“错误”的话题,又如“家——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用作以“家”为话题的作文题目就很不错,而用作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的题目就不甚妥当。因为,这个标题中“家”处于中心地位,是谈话的中心,“交响曲”只是用以形容“家”的一种比喻说法,谁主谁从,分析便知道。
总之,保证文题和文章选材界定在话题范围之内,最为保险的基本方法是:文题中包含有紧扣话题的标志词,即让话题标志居于文章的显著位置。
以“感动”话题为例, 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就这样被你感动”、“妈,我为你感动”、“感动我的一个瞬间”、“心灵的感动”、“感动之后的思考”、“寻找感动”、“都是感动惹的祸”、“谁为谁感动”、“感动的力量”、“为平凡而感动”、“拒绝感动”、 “学会感动”、“谈感动”、“今天,你感动了吗”等。
又如:以“发现”为话题,一些考生将话题标志巧妙融于文题中,拟出一些涵盖内容的优秀文题:“我发现了她的内心美”、“我发现这里别有洞天”、“瞬间的发现”、“创造才能发现”、“不寻常的发现”等。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标题可以是以话题为中心通过添加字词构成的一个短语,也可以是包含话题的一个句子。对于那些在拟题方面懒得动脑筋的同学来说,扩充话题拟标题不失为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二、尽量窄小:
范围宽广是话题作文的显著优点,有利于打开文思,激活想象,张扬个性。但初中生写作特别是考场写作开口太大、贪多求全则会落得空泛无际、肤浅杂乱的局面。善于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才有利于写出深度,写出个性,也更符合少年学生的写作实际和认知水平。化大为小,必须从拟题开始。即让标题定得窄小一些,这样切入口会更明朗,中心思想会更集中。
如以“幸福”为话题写作,文题“幸福”或“谈幸福”显然不及“幸福一家子”、 “知足者常有幸福”、“幸福就在身边”、“付出带来的幸福”、“幸福在哪里”等一些文题更容易下笔,更容易写深、写细。
又如以“钱”为话题写作,“来之不易的钱”、“倾注真情的钱”、“君子叙钱”、“钱迷心窍”、“钱:福兮?祸兮?”等文题肯定比直接以话题“钱”为文题好写得多。
观察上述例子可知,不拘泥于简练的要求,尽量以范围窄、角度小的短语取代词语为文题,是文题窄小的有效作法,也是写作者寻求较小切入的必由之路。
三、精美醒目:
一般而言,能够围绕话题并做到尽量窄小的文题就可是合格的作文题目。要求文章标题避“俗”叫“响”,做到精美、形象、醒目,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实践证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用比喻、拟人、双关、借代、夸张、设问等做标题;或选用能够涵盖文章内容的诗词、成语、俗语、名言作标题;或仿照现有语言拟出新标题,常能新颖夺目,出奇制胜。
1、 修辞法 :巧用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 : 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4)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5)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2、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 、名句:古典诗词 、名句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又 如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讯《狂人日记》 ,以“关注生活”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 马尔克斯同名小说 ,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运用古诗词或名句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因此,也是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
(2)引用歌词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又 如 以“宽容”为话题——《因为爱,所以爱》——谢霆锋,《一笑而过》——那英 ,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 ,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Four in love
总之,拟题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体裁出发,做到准确、简明、醒目、新颖、有诗意。这就要求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与媒体中有特色的语句。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一个好的标题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是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我们既要重视标题的作用,也不可无限夸大它的作用,毕竟文章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如果同学们确实无法拟出一个有新意的标题来,那么用添加的方法拟一个普通的标题也未尝不可。实在不行,直接套用话题或者干脆命题为“无题”也聊胜于无,总比那些与内容脱节的标题或是干脆忘记写标题要强得多呀!
中考语文话题作文拟题技巧例谈(二)
1、大题小作显真情
作文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大题小作”,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比如,习作《一碗面条》里有这样的情节:
每次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妈妈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佳肴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本文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从一碗面条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又如,晚上看书时,父亲送来一杯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有位同学从父亲生病时送来的一杯茶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殷殷期待和严中见慈的深沉父爱。由于把事件提炼得真实深入,这篇题为《一杯热茶》的文章,发表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像《一碗面条》、《一杯热茶》这类文章,采用的都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2、变换角度见新意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诠释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立意“高人一等”。比如,面对中考作文话题“关心”,绝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有些聪明的考生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从而写出了新意。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示出的那份孩子般的烦躁,描写得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对楼上楼下邻居们言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奥运寄予的巨大希望。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正在跳动的爱国心。有写环保的:作者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比照,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极大关注和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还有写动物的:有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样式,对社会上残害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虽是同一话题,切入角度各有特色,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3、反面着笔求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使情节变得曲折,主题变得新颖而深刻。比如就话题“关心”而写的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贱》,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一个百日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为他取名“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瘦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一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这位考生从反面落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